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黏附分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黏附分子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在汉字的历史上,人们通常把秦代之前留传下来的篆体文字和象形文字称为“古文字[1]”,而将隶书和之后出现的字体称为“今文字”。因此,“隶变[2]”就成为汉字由古体(古文字)演变为今体(今文字)的分界线。

名词解释

黏附分子(C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分类

黏附分子是以黏附功能来归类,其配体有膜分子、细胞外基质以及血清等体液中的可溶性因子和补体C3片段。CD分子范围十分广泛,其中包括了黏附分子组,因此,大部分黏附分子已有CD的编号,但也有部分黏附分子尚无CD编号。黏附分子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有关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某些常见的黏附分子如CD4、CD8、CD22、CD28、CTLA-4、ICOS、ICAM-1、CD80、CD86等;

2.整合素家族:包括β1组~β88个组;

3.选择素家族:包括L-选择素、P-选择素和E-选择素;

4.粘蛋白样血管地址素;

5.钙黏蛋白家族。.

此外还有一些尚未归类的黏附分子。

功能

黏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使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发生黏附。具有以下功能。

1.淋巴细胞归巢;

2.参与细胞的识别,细胞的活化和信号转导。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或抑制信号;

3.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

4.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5.细胞的伸展与移动;

6.是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肿瘤转移以及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

临床应用

CD和黏附分子及其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已在临床免疫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可用于疾病的发病机制的探讨及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1.阐明发病机制:CD4分子胞膜外区第1个结构域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囊膜糖蛋白gp120识别的部位,因此人类CD4分子是HIV的主要受体。HIV感染CD4+T细胞后,选择性地使CD4+T细胞数量锐减和功能降低。由于CD4+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免疫效应细胞和免疫调节细胞,产生多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因此HIV感染后临床上突出表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2.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监测HIV患者外周血CD4阳性细胞绝对数,对于辅助诊断和判断HIV感染和艾滋病病情有重要价值。正常人外周血CD4+T细胞绝对数在500个/μl以上,当HIV感染患者CD4+T细胞降至200个/μl以下时,则为疾病恶化的先兆。

3.可用于防治移植排斥反应:抗CD3、CD25等单克隆抗体作为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用于防治移植排斥反应。

整合素家族

整合素家族最初是因此类黏附分子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使细胞得以附着而形成整体而得名。

1.基本结构:整合素家族的成员都是由α、β两条链经非共价键连接而成的异源二聚体。

2.整合素家族的组成:整合素家族中至少有17种α亚单位和8种β亚单位。

3.整合素分子的分布:整合素附着在体内分布十分广泛,一种整合素可分布于多种细胞,同一种细胞也往往有多种整合素的表达。

选择素家族

1.种类:L-选择素、P-选择素、E-选择素。

2.功能:在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炎症发生以及淋巴细胞归巢中发挥重要作用。

3.基本结构:选择素为跨膜分子,选择素家族成员胞膜外区结构相似,均以C型凝集素样结构域、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和补体调节蛋白结构域组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