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附分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黏附分子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名詞解釋
黏附分子(CAM),是眾多介導細胞間或細胞與細胞外基質(ECM)間相互接觸和結合分子的統稱。
分類
黏附分子是以黏附功能來歸類,其配體有膜分子、細胞外基質以及血清等體液中的可溶性因子和補體C3片段。CD分子範圍十分廣泛,其中包括了黏附分子組,因此,大部分黏附分子已有CD的編號,但也有部分黏附分子尚無CD編號。黏附分子根據其結構特點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有關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某些常見的黏附分子如CD4、CD8、CD22、CD28、CTLA-4、ICOS、ICAM-1、CD80、CD86等;
2.整合素家族:包括β1組~β88個組;
3.選擇素家族:包括L-選擇素、P-選擇素和E-選擇素;
4.粘蛋白樣血管地址素;
5.鈣黏蛋白家族。.
此外還有一些尚未歸類的黏附分子。
功能
黏附分子以受體-配體結合的形式發揮作用,使細胞與細胞間或細胞與基質間發生黏附。具有以下功能。
1.淋巴細胞歸巢;
2.參與細胞的識別,細胞的活化和信號轉導。免疫細胞識別中的輔助受體和協同刺激或抑制信號;
3.炎症過程中白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黏附;
4.細胞的增殖與分化;
5.細胞的伸展與移動;
6.是免疫應答、炎症發生、凝血、腫瘤轉移以及創傷癒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過程的分子基礎。
臨床應用
CD和黏附分子及其相應的單克隆抗體已在臨床免疫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可用於疾病的發病機制的探討及疾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
1.闡明發病機制:CD4分子胞膜外區第1個結構域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囊膜糖蛋白gp120識別的部位,因此人類CD4分子是HIV的主要受體。HIV感染CD4+T細胞後,選擇性地使CD4+T細胞數量銳減和功能降低。由於CD4+T細胞是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免疫效應細胞和免疫調節細胞,產生多種重要的細胞因子,因此HIV感染後臨床上突出表現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
2.在疾病診斷中的作用:監測HIV患者外周血CD4陽性細胞絕對數,對於輔助診斷和判斷HIV感染和艾滋病病情有重要價值。正常人外周血CD4+T細胞絕對數在500個/μl以上,當HIV感染患者CD4+T細胞降至200個/μl以下時,則為疾病惡化的先兆。
3.可用於防治移植排斥反應:抗CD3、CD25等單克隆抗體作為免疫抑制劑在臨床上用於防治移植排斥反應。
整合素家族
整合素家族最初是因此類黏附分子主要介導細胞與細胞外基質的黏附,使細胞得以附着而形成整體而得名。
1.基本結構:整合素家族的成員都是由α、β兩條鏈經非共價鍵連接而成的異源二聚體。
2.整合素家族的組成:整合素家族中至少有17種α亞單位和8種β亞單位。
3.整合素分子的分布:整合素附着在體內分布十分廣泛,一種整合素可分布於多種細胞,同一種細胞也往往有多種整合素的表達。
選擇素家族
1.種類:L-選擇素、P-選擇素、E-選擇素。
2.功能:在白細胞與內皮細胞黏附,炎症發生以及淋巴細胞歸巢中發揮重要作用。
3.基本結構:選擇素為跨膜分子,選擇素家族成員胞膜外區結構相似,均以C型凝集素樣結構域、表皮生長因子樣結構域和補體調節蛋白結構域組成。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古文字,古文字是如何識別出來的,搜狐,2021-03-26
- ↑ 隸變,變什麼了?,搜狐,202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