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椋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黑椋子是山茱萸科、梾木属植物灰叶梾木(学名:Swida poliophylla (Schneid. et Wanger.) Sojak)的别名。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通常高1.5-8米,稀达10米;树皮浅褐色;幼枝略有稜角,紫红绿色,密被短柔毛,老枝蔗红色,无毛,有微凸椭圆形皮孔。冬芽长圆锥形,长4-11毫米,密被黄褐色及灰色短柔毛。叶对生,纸质,卵状椭圆形,稀长椭圆形,长6-11.5(-13)厘米,宽2-7厘米,先端突尖或渐尖,基部近于圆形,稀阔楔形至楔形,边缘全缘或微波状反卷,上面深绿色,疏生卷曲毛,下面灰绿色,密被乳头状突起及卷曲毛,尤以沿中脉为多,中脉在上面明显或微凹下,下面凸出,侧脉7-8对,稀6对或9对,弓形内弯,在上面微凹下,下面凸起;叶柄红色,长1-2.5厘米,被黄褐色短柔毛,上面有浅沟,下面圆形。顶生伞房状聚伞花序微凸,长2.5-4.5厘米,宽4-9厘米,稀被黄褐色短柔毛;总花梗圆柱形,长3.5-5.5厘米,稀被短柔毛;花白色,直径7-8毫米;花萼裂片4,披针形,长约0.4-0.5毫米,长于花盘,外侧被短柔毛;花瓣4,舌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2-3.5毫米,宽1-1.5毫米,先端尖,上面无毛,下面有贴生短柔毛;雄蕊4,着生于花盘外侧,伸出花外,长4.2-5毫米,花丝线形,白色,长3.5-4.3毫米,无毛,花药长圆形,2室,长1.3-1.5毫米,浅蓝色至灰色,丁字形着生;花盘垫状,无毛;花柱圆柱形,长2-3毫米,白色,稀被白色贴生短柔毛,柱头盘状,较花柱略宽,有时稍具浅裂,子房下位,花托倒卵形,长约1.4毫米,直径1.1毫米,被淡褐色及灰白色贴生短柔毛;花梗圆柱形,长1-6毫米,密被浅褐色短柔毛。核果球形,直径5-6毫米,成熟时黑色,微被贴生短柔毛;核骨质,近于卵圆形,长3-3.2毫米,宽2.8-3.5毫米,有8条脉纹。花期6月;果期10月。[1]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生于海拔1100-3100米的密林或杂木林中。模式标本采自湖北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