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黑耳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网络 的图片

黑耳鸢 (学名:Milvus lineatus )为鹰科齿鹰亚科的鸟类,是一种体型略大的猛禽,

体长约65厘米,体羽深褐色,尾略显分叉,腿爪灰白色有黑爪尖,眼睛棕红色

广泛分布于亚洲北部至日本。一般栖息于开阔的平原、草地、荒原和低山丘陵地带,

也常在城郊、村庄、田野、港湾、湖泊上空活动,以小鸟、鼠类、蛇、蛙、野兔、鱼、蜥蜴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偶尔也吃家禽和腐尸,是大自然中的清道夫[1]

外形特征

黑耳鸢是黑鸢的亚种之一。前额基部和眼先灰白色,耳羽黑褐色,头顶至后颈棕褐色,

具黑褐色羽干纹。上体暗褐色,微具紫色光泽和不甚明显的暗色细横纹和淡色端缘,尾棕褐色,

呈浅叉状,其上具有宽度相等的黑色和褐色横带呈相间排列,尾端具淡棕白色羽缘;

翅上中覆羽和小覆羽淡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初级覆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

外侧飞羽内翈基部白色,形成翼下一大型白色斑;飞翔时极为醒目。次级飞羽暗褐色,

具不甚明显的暗色横斑;下体颏、颊和喉灰白色,具细的暗褐色羽干纹;胸、腹及两胁暗棕褐色,

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下腹至肛部羽毛稍浅淡,呈棕黄色,几无羽干纹,或羽干纹较细,尾下覆羽灰褐色,翅上覆羽棕褐色。

幼鸟全身大都栗褐色,头、颈大多具棕白色羽干纹;

胸、腹具有宽阔的棕白色纵纹,翅上覆羽具白色端斑,尾上横斑不明显,

其余似成鸟。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蜡膜和下嘴基部黄绿色;脚和趾黄色或黄绿色,爪黑色[2]

生活习性

白天活动,常单独在高空飞翔,秋季有时亦呈2-3只的小群。飞行快而有力,

能很熟练地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升入高空长时间地盘旋翱翔,两翅平伸不动,尾亦散开,

像舵一样不断摆动和变换形状以调节前进方向,两翅亦不时抖动。通常呈圈状盘旋翱翔,

边飞边鸣,鸣声尖锐,似吹哨一样,很远即能听到。

主要以小鸟、鼠类、蛇、蛙、鱼、野兔、蜥蜴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偶尔也吃家禽和腐尸。觅食主要通过敏锐的视觉,通常通过在空中盘旋来观察和觅找食物,

当发现地面猎物时,即迅速俯冲直下,扑向猎物,

用利爪抓劫而去,飞至树上或岩石上啄食[3]

栖息环境

同黑鸢,栖于中国西部城镇及村庄、东部河流及沿海,的适宜栖息生境。

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荒原和低山丘陵地带,

也常在城郊、村屯、田野、港湾、湖泊上空活动,偶尔也可至海拔5000米的高山森林和林缘地带[4]

分布范围

分布广泛,西伯利亚东部,亚洲北部,日本,印度,缅甸,中国,琉球。冬天南到伊拉克,印度和东南亚。

此鸟为中国最常见的猛禽。留鸟分布于中国各地,包括台湾、海南岛及青藏高原。

生长繁殖

繁殖期4-7月。营巢于高大树上,距地高10m以上,也营巢于悬岩峭壁上。

巢呈浅盘状,主要由干树枝构成,结构较为松散,内垫以枯草、纸屑、破布、羽毛等柔软物。雌雄亲鸟共同营巢,

通常雄鸟运送巢材,雌鸟留在巢上筑巢。巢的大小为40-100cm,有时直径达1m以上。

每窝产卵2-3枚,偶尔有少至1枚和多至5枚的,卵的大小为53-68mm×41-48mm,重约52g,钝椭圆形,污白色、微缀血红色点斑。

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38天。

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

大约经过42天的巢期生活后,雏鸟即可飞翔[5]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名录[6]

参考资料

  1. 黑耳鸢,太平洋电脑网,2019-06-25
  2. 黑耳鸢的外形特征,鸟网,2012-10-9
  3. 黑耳鸢的生活习性,中文百科在线,2011/8/29
  4. 黑耳鸢的栖息环境,360个人图书馆,2010-11-17
  5. 黑耳鸢的生长繁殖,中文百科在线,2011/8/29
  6. 黑耳鸢的保护级别,中国国家地理网,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