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露脊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黑露脊鲸 |
中文名:黑露脊鲸 拉丁学名:Eubalaena, glacialis Borowski 别 名:脊美鲸,黑露背鲸, 直背鲸,比斯开鲸,瘤头鲸 界:动物界 门:脊椎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鲸偶蹄目 科:露脊鲸科 属:黑露脊鲸属 种:黑露脊鲸 |
黑露脊鲸(拉丁学名:Eubalaena glacialis Borowski),露脊鲸科鱼类,体肥胖, 体长16—18米。无背鳍,头部具很多疣,最大的位于背面,称为帽,可高达30厘米。喷气孔2个,须狭长。全身黑色,腹面色淡,具不规则的白色斑区。由于世界各地捕猎过度使其濒于灭绝,已被列为世界上有灭绝危险的6种鲸之一。20世纪40年代 已全面禁猎,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
黑露脊鲸形态特征
黑露脊鲸 成体体长17米,雄性体重40-80吨,雌性体重47-69吨。体色蓝黑色或黑色。
其上颌细长向下弯曲呈拱状,下颌两侧向上突出。上颌前端顶部有一个较大的椭圆形角质瘤,在呼吸孔前方及上下颌两侧也各生有一列较小的角质瘤。体腹面平滑无褶沟。
黑露脊鲸的头部长度约为体长四分之一,头骨的上颌骨、间颌骨前伸呈拱形。且具有形状奇特的角质瘤,俗称“帽子”,其形状不规则,是由表皮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最大的瘤位于上颌的前端,次大的位于下颌前端的两侧以及喷气孔之 后。下颌的两侧各有一列如同拳头大小的瘤状突起,每个突起上面都生有一根感觉毛,所以得名“瘤头鲸”。
黑露脊鲸的鳍肢和尾鳍上下方皆黑色。鲸须狭长而柔软,每侧220-260片,须长达2.9米,须板与须毛皆黑色,颏部无白色区。鲸须呈带橄榄色的黑色。
下颌的前端以及尾柄部位都没有白色区,但腹部脐的周围常有不规则的白斑。下唇的上缘凹凸不平,舌小而厚,略呈蓝灰色。下头部 的长度为体长的1/4左右,须板而细长,每侧大约有250枚左右。体长17.1米的,须长为2.9米,须毛粗糙。
黑露脊鲸无背鳍,无褶沟鳍肢宽大,具5指,尾鳍较宽,宽度约为体长的35%,尾鳍、鳍肢都很柔软。尾鳍幅宽几达体长的1/3。有两个喷气孔,喷出高度为4-8米的雾状水柱。肋骨有14-15对。雌兽的乳头位于鼠蹊部,乳腺很厚,即使未成熟的雌兽也达10厘米左右。雄兽的阴茎细长,长约3米,中部的直径约20厘米,睾丸位于腹腔之内,幼仔的睾丸仅有1一2千克重,而成体的两个睾丸重达1000千克左右。
黑露脊鲸栖息环境
黑露脊鲸每年冬季游到南方去生殖,到了夏季又游到北方去索饵。南下时,有的经过鄂霍次克海、日本海进入中国的黄海、东海等海域,还有的南下到台湾海域和南海海域,夏季则离开中国海域北上。
黑露脊鲸生活习性
黑露脊鲸是大洋冷温性稀有须鲸类。游速缓慢,洄游时速2-3海里,逃跑时也仅5海里左右。潜水深度不超过50米,持续时间10-20分钟。
通常单独或2-3头一起游泳,并接近海湾和岛屿周围,游泳速度很慢,呼气时喷起的雾柱呈两支,高达4-6米,大潜水时把尾鳍举出水面以上。游泳时通常每分钟呼吸2一3次,呼气时在两个喷气孔中各喷出一条高度为4-8米的雾状水柱,下落 时形状如同雨伞,又好象是天女散花一般。经过数次较浅的潜水后,就会有一次持续10-20分钟的深潜水,但深度不超过50米。
食性较窄,主要以甲壳动物中的挠足类 中的小型浮游甲壳动物和小型软体动物为食, 主要有蜇镖蚤类、长腹剑蚤类和桶状蚤类等。摄食的时候张开大嘴,将海水连同食物一起吞入口中,然后将嘴微闭,用舌将 海水从长须之间挤压出去,滤下的食物再用舌卷而食之。因为它的咽部的宽度只有6-7厘米,所以吞入口中的大型鱼类就不能咽进腹内,只好再吐出来。
黑露脊鲸分布范围
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北极温带及亚极区的冷水区域,中国黄海、东海、南海、台湾海域偶有发现。广布于北大西洋北纬30度到75度和北太平洋西部25度到60度间的各海域,鄂霍次克海。
黑露脊鲸种群现状
黑露脊鲸的经济价值很高,其英文名称原意就是“适合于捕杀的鲸”,由于它行动缓慢,性情温顺,所以较容易被捕获,是最早被猎捕的鲸类之一,常被大量杀戮。黑露脊鲸的数量已经很少,在北半球的北大西洋里估计仅有100只左右,北太平洋数量略多,但也不足1000只,南半球的数量更少。
黑露脊鲸保护级别
由于经济价值很高,且行动缓慢,性情温顺,所以易遭捕杀,是最早被猎捕的鲸种之一。现数量极稀少,鲸类学家估计在南半球约有3000头,在北大西洋数量尚少, 在北太平洋的数量也只有200余头。CITES附录I(国际),国家II级。
黑露脊鲸生长繁殖
黑露脊鲸是大洋冷温性稀有须鲸类。发情期大约为半年左右,通常在2-4月交配,雌兽的怀孕期大约为12个月,每胎仅产1仔,生殖间隔2-3年。初生仔鲸体长4.5-6米,哺乳期6-7个月,离乳时体长达10米左右。性成熟时的体长,雌鲸为15.8米,雄鲸15.2米。 雌鲸每两年或更多时间产仔一次。北太平洋个体性成熟体长雄鲸14-15米,雌鲸13-15米。
黑露脊鲸研究保护
北卡罗莱纳州杜克大学的 博士后罗伯·施克领导的一组研究人员对脊美鲸的巡游数据进行了研究。2000年两头雌性脊美鲸沿着美国东海岸迁移的过程被卫星全程监控,监测数据显示这两头鲸鱼有时会游出离岸20海里的海域。这个研究小组通过一个数据模型算出鲸鱼更喜欢在多深多广的水域活动。结论是:“脊美鲸的栖息地范围比以往设想的要大。”施克的这项研究成果已经于2009年8月14日在《加拿大渔业和水产科学杂志》 网站上发表。
“这项研究证实脊美鲸的迁移走廊范围比以前设想的更广”,波士顿新英格兰水族馆的艾米·诺顿说到,她并没有参与施克项目的研究,“我以前一直提倡限速范围应当设为30海里,施克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为限速区应扩大提供了证据。”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鲸类保护协调员格雷格·修伯说该机构已经准备面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因为这项规定已经受到不同寻常的警告:该规定已经施行几年,除非能证明该规定在保护鲸类方面切实有效,否则其应当改变。限速区的范围可以根据研究结论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