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黑鹳(学名:Ciconia nigra):别称:黑老鹳、乌鹳、锅鹳。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飞时头颈伸直。以鱼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动物。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有沿用旧巢的习性。繁殖期4-7月,营巢于偏僻和人类干扰小的地方。黑鹳大多数是迁徙鸟类。
黑鹳是世界濒危珍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目前全世界仅存2000多只,在不少国家已绝迹,中国约有1000只,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其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猫,因此被称为“鸟中熊猫”。
形态特征
成鸟的体长为1-1.2米,体重2-3千克;嘴长而粗壮,头、颈、脚均甚长,嘴和脚红色,黑鹳在刚出生时是呈现白色的样子,基本上长大后才变为黑色。
上体从头至尾包括翼羽呈黑褐色,有金属紫绿色光,颏、喉至上胸为黑褐色,下体余部纯白色。虹膜为褐色或黑色,嘴、围眼裸区、腿及脚均朱红色。幼鸟的头、颈及上胸均为褐色,颈及上胸羽端棕褐色,呈点斑状,翼羽及尾微缀以淡棕色,胸腹中央微沾棕色,嘴及脚为褐灰色,因体态高大优美,人又称其“鸟中君子”[2]。
生活习性
夏季,黑鹳喜欢生活在河谷、溪流、池塘和水库等水深不超过40厘米的浅水处,这些区域水质清澈,具有湿地植物、鱼、虾等丰富的生物资源。
黑鹳常单独或成对觅食,有时成小群、晚上成群栖息在水边或山崖上。黑鹳不善鸣叫、活动时悄然无声。飞行时它的头、颈向前伸直,两脚并拢,远远伸出尾后在空中翱翔。
在地面行走时它们又跨步较大,休息时缩着脖子呈驼背状,常站立于岩石、草滩上。
邮票
中国在1992年2月发行过一套2枚邮票。画面凸显一种强烈的对称美:一只黑鹳,一只白鹳,形成黑、白对称;一枚偏棕黄,一枚偏灰绿,形成明暗、冷暖对称;黑鹳羽毛整洁,双腿着地,悠然自得,慢踱方步,而白鹳单腿伫立,垂首略作小憩,羽毛未及梳理,仿佛刚从湖中嬉水而上,两鹳动、静姿态对称。若把2枚邮票摆在一起,则一鹳朝东、一鹳朝西,相互呼应。在国名、票名、面值等文字的布局上,2枚邮票也是相互对应、平稳得体[3]。
生态保护
作为世界濒危珍禽的黑鹳是反映生态环境建设情况的重要物种之一。目前,黑鹳只分布在生态环境较好的山区。房山区是北京地区重要的黑鹳越冬、繁殖和迁徙停歇地,被称为“中国黑鹳之乡”[4]。
对黑鹳的栖息地保护需要适当调整黑鹳栖息地的旅游项目,同时严格控制黑鹳栖息地的垃圾、污水;控制黑鹳栖息地河道采挖砂石;科学合理地利用黑鹳栖息地的鱼、虾等生物资源。
据统计,2011年,志愿者发现拒马河房山段栖息了41只黑鹳,累计发现黑鹳巢穴11处。2012年8至12月,在北京市对黑鹳进行的同步调查中,全市累计发现黑鹳近400只次,仅在房山区就发现300余只次,占北京市调查数量的比重超过了80%。
2014年,房山区曾发布北京十渡黑鹳保护小区[5]建设规划书。根据该规划书,计划在十渡地区建设黑鹳保护小区,为黑鹳营造适宜的繁殖栖息环境。此外,房山区已在黑鹳的觅食区、繁殖地和活动区设置了5个黑鹳重要监测点及牌示,监测并保护黑鹳。
视频
黑鹳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罕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成群落脚汉中湑水河 ,搜狐网,2020-1-10
- ↑ 又见鸟中君子——黑鹳,洛阳新闻网,2012-12-18
- ↑ 【1992-2】鹳,新浪博客,2015-11-11
- ↑ 北京房山 中国黑鹳之乡,炎黄风俗网,2019-7-20
- ↑ 十渡设濒危黑鹳保护区,国家公园管理局,2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