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是东北林业大学直属的教学实践基地。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境内,地处小兴安岭山脉的东南段——达里带岭支脉的东坡,总面积12133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松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保护区是东北林业大学直属的教学实践基地之一,目前拥有教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综合展室、真菌展室、植物与环境展室、动物展室等一系列教学实习及科普宣传基础设施,以及近3000平方米的招待所、学生宿舍楼、食堂等生活基础设施,设有数条教学实习线路。保护区具备针对教学实习、科研及旅游会议同时接待400人的能力,每年接待本科教学实习约3000人次。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保存下来较为典型和完整的原始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区之一,是中国和亚洲东北部具有代表性的温带原始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区。
中文名称 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 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
气候: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级别:国家级
区域面积:12133公顷
类型: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对象:红松
管理单位: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批准时间:1997年12月
位置境域
[1] 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小兴安岭山脉的东南段——达里带岭支脉的东坡,行政区划属黑龙江省。地理坐标为东经128°47′8″—128°57′19",北纬47°6′49"—47°16′10″,东西宽13.0km,南北长17.0km,总面积为12133hm。保护区地处带岭区北部中心地带,东、北、西三面均以公路为界分别与带岭林业实验局的红光、寒月、北列、明月四个林杨相接壤,南部以永翠河为界与碧水实验林场相邻。保护区管理局局址位于保护区中部的实验区,保护区的生活区设在伊春市带岭区政府所在地——带岭镇,距保护区26km。
地质地貌
保护区境内峰峦起伏,群山环抱、沟壑纵横,形成了较复杂的山区地形。[2] 主山脉为南北走向,次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地形总趋势是北、东、西三面较高、中央和西南部较低,其中部分核心区及部分实验区位于盆地上。保护区的最高山峰是位于北部的岭来东山,海拔为707.3m,向南逐渐降至本区的西南端永翠河北岸,海拔仅为280m,全区海拔平均为400m左右,相对高度在80-300m之间。本区属于低山丘陵地带,山顶较浑圆,山体两侧多不对称,一般南坡短而陡,北坡缓而长,平均坡度在10—15°之间,局部地段为20—40°以上的陡坡。
资源概况
保护区地带性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属于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北部亚地带,典型阔叶红松林分部亚区,为世界红松林分布的中心地带,具有较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全区植被可划分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草甸、沼泽等6大植被类型11个群系19个群丛。原始红松林树种组成以红松为主,伴生着多种温性阔叶树种,如椴树、桦树、蒙古柞、裂叶榆、色木、大青杨等,多达20余种,其中有一些第三纪孑遗种——水曲柳、黄波萝、核桃楸,同时还伴生一些欧亚针叶林中的寒温性树种,如红皮云杉、鱼鳞云杉、臭冷杉等,构成密集成片的针阔叶混交林,谷地植被为冷、云杉林、毛赤杨林及河岸柳丛。境内既有从未采伐过的原始林,也有经火烧或皆伐后发生的次生林,有森林发生演替的各个阶段,同时还有人工营造的红松、云杉、落叶松、樟子松人工林及不同混交方式的人工混交林,是小兴安岭林区开发前的真实缩影,能为人类提供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的原始“本底”资料。境内生物多样性丰富,经调查植物种类有枝叶状地衣12科90种,苔类植物11科17种,藓类植物28科95种,蕨类植物12科36种,裸子植物1科9种,被子植物70科445种;动物种类有两栖类2目4科共5种,爬行类2目3科共7种,鸟类16目46科252种,兽类6目16科44种,昆虫类14目207科1586种;真菌物种有7纲21目59科578种。
视频
黑龙江省伊春市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参考文献
- ↑ [https://www.osgeo.cn/post/728f0 中国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环境概况 ]
- ↑ 伊春十大旅游必去公园,秋季最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