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黑龍江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是東北林業大學直屬的教學實踐基地。位於黑龍江省伊春市帶嶺區境內,地處小興安嶺山脈的東南段——達裡帶嶺支脈的東坡,總面積12133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松針闊葉混交林生態系統。保護區是東北林業大學直屬的教學實踐基地之一,目前擁有教學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綜合展室、真菌展室、植物與環境展室、動物展室等一系列教學實習及科普宣傳基礎設施,以及近3000平方米的招待所、學生宿舍樓、食堂等生活基礎設施,設有數條教學實習線路。保護區具備針對教學實習、科研及旅遊會議同時接待400人的能力,每年接待本科教學實習約3000人次。黑龍江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目前保存下來較為典型和完整的原始紅松針闊葉混交林分布區之一,是中國和亞洲東北部具有代表性的溫帶原始紅松針闊葉混交林區。
中文名稱 黑龍江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位置 黑龍江省伊春市帶嶺區
氣候: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級別:國家級
區域面積:12133公頃
類型:森林生態系統
保護對象:紅松
管理單位: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批准時間:1997年12月
位置境域
[1] 黑龍江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中國小興安嶺山脈的東南段——達裡帶嶺支脈的東坡,行政區劃屬黑龍江省。地理坐標為東經128°47′8″—128°57′19",北緯47°6′49"—47°16′10″,東西寬13.0km,南北長17.0km,總面積為12133hm。保護區地處帶嶺區北部中心地帶,東、北、西三面均以公路為界分別與帶嶺林業實驗局的紅光、寒月、北列、明月四個林楊相接壤,南部以永翠河為界與碧水實驗林場相鄰。保護區管理局局址位於保護區中部的實驗區,保護區的生活區設在伊春市帶嶺區政府所在地——帶嶺鎮,距保護區26km。
地質地貌
保護區境內峰巒起伏,群山環抱、溝壑縱橫,形成了較複雜的山區地形。[2] 主山脈為南北走向,次山脈多為東西走向,地形總趨勢是北、東、西三面較高、中央和西南部較低,其中部分核心區及部分實驗區位於盆地上。保護區的最高山峰是位於北部的嶺來東山,海拔為707.3m,向南逐漸降至本區的西南端永翠河北岸,海拔僅為280m,全區海拔平均為400m左右,相對高度在80-300m之間。本區屬於低山丘陵地帶,山頂較渾圓,山體兩側多不對稱,一般南坡短而陡,北坡緩而長,平均坡度在10—15°之間,局部地段為20—40°以上的陡坡。
資源概況
保護區地帶性植被是以紅松為主的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屬於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地帶北部亞地帶,典型闊葉紅松林分部亞區,為世界紅松林分布的中心地帶,具有較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全區植被可劃分為寒溫帶針葉林、溫帶針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灌叢、草甸、沼澤等6大植被類型11個群系19個群叢。原始紅松林樹種組成以紅松為主,伴生着多種溫性闊葉樹種,如椴樹、樺樹、蒙古柞、裂葉榆、色木、大青楊等,多達20餘種,其中有一些第三紀孑遺種——水曲柳、黃波蘿、核桃楸,同時還伴生一些歐亞針葉林中的寒溫性樹種,如紅皮雲杉、魚鱗雲杉、臭冷杉等,構成密集成片的針闊葉混交林,谷地植被為冷、雲杉林、毛赤楊林及河岸柳叢。境內既有從未採伐過的原始林,也有經火燒或皆伐後發生的次生林,有森林發生演替的各個階段,同時還有人工營造的紅松、雲杉、落葉松、樟子松人工林及不同混交方式的人工混交林,是小興安嶺林區開發前的真實縮影,能為人類提供小興安嶺森林生態系統的原始「本底」資料。境內生物多樣性豐富,經調查植物種類有枝葉狀地衣12科90種,苔類植物11科17種,蘚類植物28科95種,蕨類植物12科36種,裸子植物1科9種,被子植物70科445種;動物種類有兩棲類2目4科共5種,爬行類2目3科共7種,鳥類16目46科252種,獸類6目16科44種,昆蟲類14目207科1586種;真菌物種有7綱21目59科578種。
視頻
黑龍江省伊春市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參考文獻
- ↑ [https://www.osgeo.cn/post/728f0 中國黑龍江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環境概況 ]
- ↑ 伊春十大旅遊必去公園,秋季最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