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黑龙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黑龙镇隶属于河南省唐河县,黑龙镇历史悠久。其地名就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一条黑龙盘踞在此,除暴安良,逢旱施雨,为民造福。至今在镇南还有一潭汪汪的泉水,龙涎潺潺,常年不断。清澈的泉水,人们用来饮水和浇灌田地,这里的民众无数次体味到久旱逢甘霖的喜悦,纯朴勤劳的当地人民,为表答谢之意,便把这里命名为黑龙镇。

三皇五帝时期,黄帝轩辕氏,征伐天下。"轩辕便集中兵力追剿风伯、夸父,风伯、夸父听说少昊反水,回师北上在南阳盆地与神农轩辕联军相遇,夸父屯军邓县,桃林,风伯屯军桑庄,共工屯新野黑龙镇,双方激战,夸父北辙,以后在潼关战死在应龙(传说这是一种长有双翼的龙)氏军前,时为公元前四五一四年十月。"[1]

概况

黑龙镇位于唐河县南部,北距县城25千米。面积119.8平方千米,人口41243人(2017)。辖黑龙、王楼、三官庙、栗树程、郑营、谢庄、湖东、湖西、张庄、郝庄、李店、尚庄、广佛寺、许庄、小李营、尹田、石灰窑赵庄赵郎庄、杨庄、水泉、朱庄22个行政村,267个村民小组。唐河沿西部边缘自北向南流过。东部为浅山丘陵,西部为冲积平原,豫S240线穿境而过。

沿革

1955年设黑龙镇中心乡,1958年分属湖阳和上屯公社,1968年建黑龙镇公社,1984年改乡,1994年建镇。1997年,面积114.5平方千米,人口5万,辖黑龙镇、王楼、三官庙、栗树程、郑营、谢庄、湖东、湖西、西张庄、大郝庄、李店、尚庄、广佛寺、许庄、小李营、尹田、石灰窑、赵庄、赵朗庄、大杨庄、水泉、大朱庄22个行政村。[2]

基本概述

河南省唐河县黑龙镇位于唐河县南豫鄂两省交界处,东部为浅山丘陵,西部为冲积平原,豫S240线穿境而过,北距唐河25公里,南距湖北枣阳45公里,总面积117.7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67个村民小组,5.1万人,是豫西南著名的建材重镇。

近年来,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得到加强。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全农村工作全局, 一是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挂帅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党委副书记王铁成专抓,制定了全镇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并拨出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3]

基础建设

以"工业大镇、商贸重镇、生态强镇"为建设目标,运用经营城镇理念,加快集镇建设进度。一是聘请县规划局对集镇进行远期规划,唐枣路以东工业区,以西行政区、文化区,确保10年不落后。二是加快集镇建设进度。在完成福林服饰步行街建设,菜市场开发后,又对普化路北侧、派出所门前、农工路西段等进行了收储、拍卖。普化路北侧、派出所门前两处临街门面方开发,在镇电影院修建文化广场项目和豫龙广场等建设项目,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就绪,即将开工建设。目前,全镇已形成10条主干道三纵七横的城镇格局,集镇面积3平方公里,被市政府命名为"二星级集镇",正迎接市"三星级集镇"验收。三是强化集镇管理。由城管大队牵头,对集镇的交通、卫生、市场进行严格管理,垃圾定时定点清理。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把黑龙镇建设成一个产业支撑有力、设施配套齐全、服务功能完备、建设规划合理、管理规范有序的新兴集镇。

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得到加强。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全农村工作全局, 一是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挂帅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党委副书记王铁成专抓,制定了全镇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并拨出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二是统筹规划,搞好试点。按照每年20%行政村整体推进的目标,2008年在提高谢庄村新农村建设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以赵朗庄、黑龙镇、尹田、小李营、三官庙、朱庄六个行政村为整体推进试点村,结合乡村道路建设、空心村治理,全部实现自然村通水泥路,自来水、沼气普及率达到80%和40%,朱庄新农村建设文化广场正在建设当中。三是突出重点,把试点做实。至目前,镇村两村投入建议资金140余万元,已高标准完善了谢庄文化广场的配套设施,文化大院存收2000余册,配齐了乒乓球、篮球、健身器材等娱乐设施,其他几个试点村累计修筑乡村道路7.8公里,打配机电井7眼,1200多个农户用上了自来水,建沼气池130个。认真落实中央惠民政策,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群众手中。2008年全镇对12060户种粮农民发放直接补贴及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706.2万元,比2007年增长98.1%。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7万亩,补贴金额70万元。专用棉花良种补贴2万亩,补贴金额30万元。能繁母猪补贴20950元,民政倒房重建补贴10300元,黄牛贷款贴息75800元。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认真落实对农村贫困学生补助政策,2008年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课本费,对634名困难家庭学生补助生活费210256元,农村中小学更新课桌1380张,椅子1380把,筹措资金44万元,维修改造农村中小学房屋56间。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8年全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7508人,占总人口的95%,止目前,全镇参保受益人数1.51万人,兑现报销金额250万元,有效地缓解了群众因病返贫、因病致困的问题。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全镇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633人,五保户442人,其中集中供养176人,集中供养率达到40%,累计发放城市、农村低保资金144万元。

2008年通过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搞好土地调整、转换机制、挖穴栽植等关键环节,全镇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农田林网挖穴任务100500穴,完成环镇生态林带长4000米4500穴,围村林带6900米,1.24万穴,完成通道林带9000米,2.8万穴。采用反租倒包、土地置换、植树补贴等多种形式全部落实林木管护机制,确保所栽林木的保存率和成活率均在95%以上。 经济发展 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08年以来,我们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重奖招商引资有功人员,以工业项目为重点的招商引资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全年引进项目21个,合同引资4.57亿元,到位资金2.37亿元。主要引资项目有:引进泰隆集团3.2亿元建设的日产4500吨熟料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目前该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竣工,正在安装设备,预计2009年初可点火试产;引进香港资金1.1亿元在县工业区建成的唐河福林先科航模有限公司自投产以来,已生产各类航模飞机6000架,配件1.2万套。

行政区划

1955年设黑龙镇中心乡,1958年分属湖阳和上屯公社,1968年建黑龙镇公社,1984年改乡,1994年建镇。1997年,面积114.5平方千米,人口5万,辖黑龙镇、王楼、三官庙、栗树程、郑营、谢庄、湖东、湖西、西张庄、大郝庄、李店、尚庄、广佛寺、许庄、小李营、尹田、石灰窑、赵庄、赵朗庄、大杨庄、水泉、大朱庄22个行政村。

自然资源

黑龙镇资源丰富,东部山区属桐柏山余脉延伸带,目前已探明矿产种类10余种,其中石灰石蕴藏量20亿立方米,CaO含量达50%以上,是生产水泥、石灰的主要原材料。自然条件优越,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西瓜等作物,年产粮食6200万公斤,棉花950万公斤,秸秆7800万公斤,素有"粮棉之仓"的美称。

热情好客、勤劳务实的黑龙镇人民真诚邀请天下有识之士到黑龙镇观光旅游、投资创业。我们将以更加优良的投资环境、周到细致的服务欢迎您的到来。[4]

经济概况

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08年以来,我们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重奖招商引资有功人员,以工业项目为重点的招商引资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全年引进项目21个,合同引资4.57亿元,到位资金2.37亿元。主要引资项目有:引进泰隆集团3.2亿元建设的日产4500吨熟料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目前该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竣工,正在安装设备,预计2009年初可点火试产;引进香港资金1.1亿元在县工业区建成的唐河福林先科航模有限公司自投产以来,已生产各类航模飞机6000架,配件1.2万套

集镇建设

黑龙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生态文明集镇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作为改善民生,凝聚人气,增加收入重要战略任务来抓,突出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把建设经济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生态美镇作为奋斗目标。

高起点规划。坚决依据《黑龙镇集镇2009-2020年总体规划》,确保了集镇建设"项目跟着规划走",在土地、房屋、建设等方面,严把审批关、建设关、质量关,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坚决反对随意性、任意性改变规划,在源头上杜绝乱搭乱建,未批先建等不合理开发行为的发生,避免恶性循环,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规范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形成工业园区、行政文化区、旅游风光区、商贸服务区四大功能区。

高标准建设。我镇按照集镇建设整体规划,创新融资机制,多元化筹措资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城镇载体功能,集中建设了一批重点工程:投资100万元对镇区一中、中心小学东侧污水沟、育英路道路进行了综合治理;投资300万元修建了长1260米,宽30米东渠路;完成龙泉路东延、振兴路西延、农工路西段环城路3条道路前期准备工作;投资30万元,对普化讲寺风景区进行了绿化;投资10万元,新购一台洒水车。通过建设,扩大了镇区面积,形成三纵七横十条主干道格局,达到了"绿、洁、畅、亮、美"的标准,繁荣了集镇经济,聚集了人气,带动了消费,有力地推动了全镇旅游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效能管理。坚持建管并重,以管促建,以建促管。(1)、成立小集镇建设和沿路沿线综合整治工作合力团,由主要领导牵头,对镇直单位实行路长责任制,周周评比制,制定责任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分段负责;(2)、完善管理制度。出台完善了集镇管理十项规划制度,签订了集镇管理目标责任书;(3)、强化宣传教育。利用多渠道对居民宣传教育,引导居民改变卫生生活习惯,促进集镇管理的规范有序;(4)、组建专业管理队伍,由村建中心负责,成立城管大队,现有专业管理人员4名,清洁工12名,对集镇区域全覆盖卫生保洁;(5)、落实专项经费。镇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15万元,用于集镇卫生全天保洁;(6)、规范专业市场。划行规市,严禁乱摆摊位,占道经营,逐步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格局;(7)、是开展专项整治。由镇合力团主要领导带队,对废品收购、花生剥壳、榨油等严重影响镇容镇貌的行业,要在指定的位置经营。对占道经营、毁坏基础设施等行为进行严管、重罚。

四是高质量经营。我们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来发展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作为小城市来建设好、发展好,经营好。黑龙镇的定位为唐南区域中心集镇,特色是建材、商贸、旅游。我们积极探索小城镇经营的有效途径,把新型社区建设作为主要突破口,围绕劳动力、农副产品、矿产资源、文化旅游、集镇建设等方面优势资源和项目,招商特色产业,培育亮点,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把普化讲寺旅游景点融入集镇建设来抓,形成集镇的亮点、特色,增添集镇魅力,提升集镇形象,促进了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一个产业支撑有力,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备,管理规范有序,富有特色的生态宜商宜居黑龙镇集镇初步形成。

五是加大龙泉社区建设力度。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结合点和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健康发展。选择了集镇扩张型的龙泉社区作为突破口,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是健全机构,加强领导。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工作人员,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好社区建设;二是高起点规划。聘请郑州专业规划公司对集镇扩张型的龙泉社区进行高标准规划。规划占地113公顷,入住3496户,13984人,总建筑面积718356平方米,可节约建设用地140公顷,节地率55%,规划整合8个行政村,26个自然村;三是重点解决社区土地问题。用足用活现有土地政策,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拆旧建新,对尹田村黑龙堰、赵庄村幸福庄、郑营村郑营、王楼村王楼、西张庄吴河五个自然村 "空心村"治理。对社区内的国有土地挂牌出让,已报批、征收土地399亩;四是高标准建设。投资300万元建成了长1300米,宽30米的社区南北主干道东渠路。采取公开招标方式中标的河南投资有限公司南阳分公司、南阳天泰建安公司、唐河宛东建安公司等五家施工方掀起了全面建设高潮,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其中龙泉社区金龙苑小区、龙城金苑小区、幸福小区已初具规模,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型社区建设格局初步显现,明显提升了集镇的品味,成为集镇一大亮点。[5]

历史文化

黑龙镇东北角角有一座山名曰白玉山(发山)其山顶建有普化寺,系古文化圣地。远远望去,寺庙红墙灰瓦、飞檐翘角甚为壮观。据寺内碑文记载,该寺还和两朝皇帝有关呢。其一,是说此山原名独铁山,元顺帝夜梦巨玉放光,派人寻找,至此处果见山顶上有巨玉放光三昼夜,急奏于帝,顺帝降旨命名为"白玉山",建寺称"白玉寺"。其二是,明惠帝时,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攻入南京,建文帝改换僧装逃离京师,隐于白玉山,削发为僧,法号妙因。

朱棣闻讯派兵追至此山,寺僧真武和尚貌似建文,替帝闭关圆寂。后由国师道衍验尸,确认惠帝无误。朱棣罢兵于北京称帝,是为明成祖,遂下旨御葬于此,修像供之,并将白玉山更名为发山,白玉寺改称普化寺。今寺内祖师殿所供奉之像就是惠帝妙因和尚即真武大师。这也就是普化寺为佛(释迦牟尼)、道(祖师)合一之由缘。

此说法尽管为传说,无史籍可查,但毕竟沾上了帝王之灵气,普化寺由此兴盛起来,经历代修葺又屡遭战乱被毁。到清末时,战争仍频匪患不断,寺内众僧在当地民众支持下,在山顶修筑了三道寨墙,以保民众避难。太平天国时捻军攻破山寨,发山再次寺废僧散,民国初年普化寺再度修建,香火重起,至文革时被废止。

1992年,经上级批准重修普化寺,并请回了曾在少林寺的释真廓老和尚任住持。经近二十年的建设,寺院规模不断扩大,殿堂设置日臻完善,现已形成了以山门、山下知心庵、山腰接引阁、山顶天王殿、祖师殿、钟鼓楼、玉佛殿、大雄宝殿及寮房、斋房等为主的建筑群,并修筑了盘山水泥路和西坡上山台阶石径小路。[6]

风景名胜

黑龙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位于镇东北角的发山普化寺,始建于元朝,鼎盛于明清。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明惠帝朱允汶曾在此山避难,削发为僧,用佛法普渡众生,故明成祖朱棣传旨将此山寺改为发山普化寺,并派重臣重新修建。几经风雨沧桑,气势恢宏,现古迹犹存。山顶建有"佛祖殿"、"大雄宝殿"等数十座建筑,亭台楼阁,流光溢彩,令人驻足,成为豫西南最大的佛教活动宗教圣地之一,现为唐河县佛教协会所在地,其灵蕴惠及八方百姓,数百年来,每逢旧历"三月三",前来敬奉和观光者络绎不绝,形成了一个自发的古庙会。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