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黔金丝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黔金丝猴

中文学名: 黔金丝猴

拉丁学名:Rhinopithecus brelichi

别        称: 灰金丝猴,白肩猴,白肩仰鼻猴,
                   牛尾猴,线狨

种        黔:金丝猴

分布区域 : 中国贵州省

命 名 者 :Thomas

年       代: 1903

保护级别: 濒危(EN),
                   来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

黔金丝猴又叫灰金丝猴、白肩仰鼻猴。属于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仰鼻猴属。是一种较大的猴子,体重可达15公斤。它的鼻子非常奇特,一般猴子鼻孔向下而它仰天朝上。它是贵州的特产动物[1]

黔金丝猴是我国的3种金丝猴中数量最少、分布范围最狭窄的一个类型。目前,它们只生活在贵州省东北部的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数量不多,非常珍贵,已列为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同时也是世界上濒危物种之一,被称为“世界独生子”。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的交界处,面积约420平方公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梵净山经历了剧烈的地质运动,山体不断地隆起和后又被剥蚀,形成了现在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这里有着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原始森林,有着丰富的动植物种类。1978年,这里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5年这里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圈保留地网的成员之一。梵净山是国内外动、植物学家竞相研究的一块圣地。就是在这块风光绮丽、人迹罕至的地方,生活着世界上最为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黔金丝猴,最新的野外数据表明,世界上仅存约850只,而且它们全部生活在梵净山保护区。

外形特征

体型近似川金丝猴而稍小,但尾较之更长。黔金丝猴体长为60—73厘米,尾长80—90厘米,体重13—16千克。头部为圆形,颜面部裸露,面色为灰蓝色,双眼微微向上倾斜。冠毛黄色,但毛尖为黑色,两耳较小,也是黑色,全身披着暗灰色的、长度约为20—25厘米的毛发,其中头顶、背部、体侧、四肢外侧以及尾巴的毛色最深,为浓密的黑褐色,尾巴尖为白色,像一支毛笔,手掌、脚掌的皮肤以及指(趾)甲也都是黑褐色,胸部、腹部和四肢内侧的毛色略浅,此外最独特的标记还有大块的椭圆形白斑长在背面的两肩之间,所以又叫灰金丝猴白肩金丝猴[2]。在产地还因为它的尾巴又细又长,很像牛的尾巴,所以叫它“牛尾猴”。它的体毛的长度远不如川金丝猴长,背部长毛不明显,毛的密度较稀,裸露的浅蓝色面部皮肤也没有川金丝猴艳丽。

黔金丝猴没有亚种分化,但有的学者将它与川金丝猴合并为同一物种的2个亚种。它的生活习性与川金丝猴差不多,也是昼行性的树栖动物,通常以30—90只为一群,社群生活相对稳定,集体活动井然有序。日常活动多为嬉戏、攀爬、悠荡、跳跃、了望和觅食等。但因为生活区域的植被变化不大,迁徙性很小,不像其他金丝猴那样为觅食而发生季节性迁移,一年四季都在海拔为1400—1800米之间的低山阔叶林中觅食,以各种树叶、枝芽、树皮及果实等为食。幼仔头须色白,体背深灰,臂侧及尾黑褐,下身与四肢内侧色泽灰白。

分布范围

分布于贵州省境内武陵山脉梵净山。现在的具体分布地点主要在江口县月亮坝、柏枝坪;松桃县的泡木坝、田家坝、白云寺、牛凤包;印江县的亚盘岭、淘金河上游和护国寺

梵净山拥有十分典型的亚热带森林,像我国西南地区其他高山一样,是许多北方生物种类南退时期的“避难所”,常绿阔叶林的树冠覆盖度可达90%,既蕴藏着丰富的亚热带地区生物类群,又保存着大量的古老生物物种。据统计,这里生长着406种森林树种、500多种药用植物、100多种真菌,同时生活着57种兽类、173种鸟类、46种爬行类和34种两栖类。它们相互依存,自然演替,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比较完整、相对平衡的自然生态环境。其中梵净山冷杉、丽江铁杉、铁杉、长苞铁杉、南方红豆杉穗花杉等,是起源于第三纪或更早的白垩纪孑遗裸子植物;银杏、鹅掌揪、金钱槭、青钱柳、连香树、水青树、珙桐等,是起源于第三纪的被子植物;栖息于梵净山中的大灵猫鬣羚华南虎等,与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中期西南地区的古老动物群——四川“盐井沟动物群”和“资阳猛冯象动物群”有着历史渊源。1978年,梵净山建立了以保护黔金丝猴为主的自然保护区[3]。1986年,又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还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经过10多年的保护工作,黔金丝猴的数量已经从300—500只发展到 700多只。

生活习性

   栖息地的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活动的海拔高度比川、滇金丝猴都要低,多栖于海拔500-800m河谷阔叶林,夏季则多见于海拔 1400-2200m左右的阔叶混交林。也偶见于村寨附近。多为群居性。一般约150-250只,一个群的大小在四季有分合的变化。活动范围大,最大群有 400多只。为多雄多雌的混合家族群。食物为植物性的叶、芽枝、果实及树皮。雌猴发情季节为夏秋及初冬。主要天敌有大灵猫云豹等。

黔金丝猴喜欢结群活动,每一群几只到几十只不等。它们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一般每天更换一次活动地点,有规律的巡回迁徙。它们活动时,散布面积较宽,约有1.5—2公顷,两只猴子间最远距离200—300米。在一棵树上可以见到一只或几只,最多见到一棵树上聚集30多只猴子。它们在树上坐着、走动、攀爬、跳跃,不时还发出叫声,斗殴追逐,看起来到处的树都在摇动,似乎满山都是猴子。它们坐着时,尾巴自然下垂,不时轻轻的摆动;跳跃起来时,尾搭树枝,2、3米的距离一跃而过,从高往低还可以更远,最潇洒的动作则莫过于单臂抓住树枝,以悠荡的方式前进。

黔金丝猴正常活动下叫声圆润细长,好似人隔山相喊的“哦—嗬”声,显得悠闲自在;斗殴打闹时声音粗狂洪亮;发现异常情况时,其中一只公猴会发出特有的警报声。黔金丝猴生性机敏,对异常的响声特别敏感,梢有响动,立刻逃跑[4]

栖息于海拔1700m以上的山地阔叶林中,主要在树上活动,结群生活,有季节性分群与合群现象。以多种植物的叶、芽、花、果及树皮为食。产于贵州梵净山。黔金丝猴分布范围十分狭窄,总数仅几百只,现已建立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对其栖息环境进行保护。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种群发现

在我国的历史上,黔金丝猴被称为“宗彝兽”、“果然兽”等,分布区大约在贵州东北部、四川东南部的二十多个县境内。早在清朝(1886年)编修的《铜仁府志》就记载有:“思南、石阡一带山中产兽曰宗彝,类猕猴,巢于树。……太平广记谓:思南、石阡,铜乍所属梵净山产。”。《贵州通志》称宗彝“形类猕猴而大,尾长四、五尺而歧端,色苍黄,鼻露向”。“老者剧上,子孙以次居下;老者简出,子孙搜岩得果,即传递而上,荐老者食……上者未食,下者不敢尝。”可见古人对黔金丝猴的观察非常仔细,有些竟与现在生态学的观察结果非常近似。现在黔金丝猴仅见于贵州北部的梵净山,以及印江松桃江口石阡思南铜仁等县一带,自然分布区域如此狭小,是世界上罕见的,种群数量也不多,因此,它也是最濒危、最珍贵的一种金丝猴[5]

在上世纪初的1903年,英国人布列里奇从贵州北部产地的一个猎人手中获得一个雌兽的皮张,并订出了它的拉丁学名,但是从那以后,虽然很多动物学家、博物学家、动物园工作者等都到产地去寻觅过,但却一直再无音信,直到80年代初才由我国动物学家在贵州东北部梵净山一带重新找到。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英国生物学家汤姆斯来梵净山考察,给梵净山仰鼻猴命名为黔金丝猴。

1963年4月西南动物研究所一行8人来梵净山考察,发现已灭迹60余年的黔金丝猴成群活动,向社会发出呼吁要求全力保护黔金丝猴。

1986年8月两只金丝猴失群下山,被山麓农民任某某火枪打死,任某某被判刑2年。同年10月,联合国第九届人与生物圈计划协调理事会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接纳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

2005年9月一只金丝猴走散到山麓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罗场乡,被印江干部群众救助后送到黑湾河保护站。

种群现状

中国: 1987年10月~1993年4月,调查显示黔金丝猴的种群数量为764只(655只~873只)。
据Eudey(1987年)估计黔金丝猴的总数不超过500~670只。
周晓农(1995年)年调查发现黔金丝猴约750只,组成20多个家族,活动范围约4万公顷。
1992年,多个观察团组成的普查估计约有600只~1200只。
2005年,调查估计有750只,其中有超过400只成年个体。
2008年,种群数量估计约有850 只。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年
IUCN濒危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年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年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年

濒危原因

1. 在建立保护区之前,由于采伐使森林遭受破坏,尤以北坡较为严重,加上采矿等经济活动对自然植被的破坏,至今尚未完全恢复;

2. 在梵净山捕杀黔金丝猴的情况也常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1962年~1977年就猎杀317只之多。建立保护区后乱砍滥伐尚未完全制止(唐锡阳,1982年)。盗猎现象至今也未根除,如在1983年、1984年、1994年都曾发生过猎杀事件。但总的说来保护还是有所加强,每个猴群也有一定数量,这给种群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栖息地破坏:在建立梵净山保护区之前,伐木采矿等活动对这一地区破坏严重,对黔金丝猴的栖息造成严重威胁。

4.过渡利用:由于当地居民有狩猎的习惯,对黔金丝猴的捕杀时有发生。最严重的1962年到1977年,据不完全统计就猎杀317只之多。

保护措施

1978年在贵州产区建立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1300公顷,主要是保护黔金丝猴和珙桐等珍稀动植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1986年又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还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保护区建立后,保护工作有所加强。通过宣传教育,和贯彻有关法规,提高了当地群众对保护珍稀动物的认识。同时,对乱砍滥伐和盗猎者又绳之以法,如1984年对一起猎捕2只黔金丝猴(致死1只,致残1只)立案后,受到了法律制裁。因此,黔金丝猴的保护已做到家喻户晓。

梵净山保护区保护区的建立使黔金丝猴的生存有所保障。虽然保护区初期乱砍滥伐、盗猎等现象仍很严重,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对当地人的教育和适当引导使这些现象的以避免。黔金丝猴的人工饲养正处于研究阶段。

黔金丝猴的保护需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严格管理,对非法猎捕的盗伐者应予严惩。除了重视对它们本身的直接保护外,也不能忽视对它们赖以为生的栖息环境的保护,特别是猴群主要活动区域和越冬区域的森林保护,否则其种群将得不到恢复和发展。在其分布区内,还应经常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干部和群众遵纪守法,爱护珍稀动物的自觉性。还应加强对黔金丝猴的生态学研究,尤以种群生态、增长模型和动态研究,不断地给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但是,对于发展饲养繁殖包括保护区内,都必须严加控制。

视频

黔金丝猴 相关视频

世界的独生子黔金丝猴,只生活在我国贵州的梵净山
梵净山是黔金丝猴的独一分布区
中国影像方志 仅800只左右梵净山是黔金丝猴唯一栖
猴界万象:黔金丝猴

参考文献

  1. 申遗要过“九关”梵净山还要闯七关,铜仁网 2014-11-21
  2. 黔金丝猴,行知部落 2019-12-7
  3. 黔金丝猴是什么意思,沪江 2019-12-15
  4. 比熊猫还珍贵的动物之三:黔金丝猴,有动物,2019-8-27
  5. 黔金丝猴 生态孤岛中的灰色精灵,中国国家地理 201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