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黜免》選自《世說新語》卷三。作者劉義慶(403~約444),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文學家[1]。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二十一年死於建康(今南京)。
原文
諸葛宏在西朝,少有清譽,為王夷甫所重,時論亦以擬王。後為繼母族黨所讒,誣之為狂逆。將遠徙,友人王夷甫之徒,詣檻車與別。宏問:「朝廷何以徙我?」王曰:「言卿狂逆。」宏曰:「逆則應殺,狂何所徙?」
桓公入蜀,至三峽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緣岸哀號,行百餘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絕。破視其腹中,腸皆寸寸斷。公聞之,怒,命黜其人。
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桓公坐有參軍椅烝薤不時解,共食者又不助,而椅終不放,舉坐皆笑。桓公曰:「同盤尚不相助,況復危難乎?」敕令免官。 殷中軍廢后,恨簡文曰:「上人箸百尺樓上,儋梯將去。」
鄧竟陵免官後赴山陵,過見大司馬桓公。公問之曰:「卿何以更瘦?」鄧曰:「有愧於叔達,不能不恨於破甑!」
桓宣武既廢太宰父子,仍上表曰:「應割近情,以存遠計。若除太宰父子,可無後憂。」簡文手答表曰:「所不忍言,況過於言?」宣武又重表,辭轉苦切。簡文更答曰:「若晉室靈長,明公便宜奉行此詔。如大運去矣,請避賢路!」桓公讀詔,手戰流汗,於此乃止。太宰父子,遠徙新安。
桓玄敗後,殷仲文還為大司馬咨議,意似二三,非復往日。大司馬府聽前,有一老槐,甚扶疏。殷因月朔,與眾在聽,視槐良久,嘆曰:「槐樹婆娑,無復生意!」
殷仲文既素有名望,自謂必當阿衡朝政。忽作東陽太守,意甚不平。及之郡,至富陽,慨然嘆曰:「看此山川形勢,當復出一孫伯符!」
概述
《世說新語》所記雖是片言數語,但內容非常豐富,廣泛地反映了這一時期士族階層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談放誕的風氣,是記敘軼聞雋語的筆記小說的先驅,也是後來小品文的典範,對後世筆記小說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而仿照此書體例而寫成的作品更不計其數,在古小說中自成一體。書中不少故事,或成為後世戲曲小說的素材,或成為後世詩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魯迅先生稱它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
唐王方慶的《續世說新語》、宋王讜的《唐語林》、明馮夢龍的《古今譚概》等,都深受其影響。《世說新語》中的"謝女詠雪""子猷訪戴"等故事,成為後世詩文常用的典故;另有一些故事,則成為戲劇家小說家創作的素材。
《世說新語》成書以後,敬胤、劉孝標等人皆為之作注,今僅存孝標註。
主要思想
《世說新語》今存最早刊本為宋紹興八年董弅所刻三卷本,共36篇1130則。其上卷為"德行"、"言語"、 "政事"、"文學4門,這正是孔門四科,說明此書的思想傾向有崇儒的一面。但綜觀全書多有談玄論佛的內容,其思想傾向並不那麼單純。
《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筆記小說"的代表作,為言談、軼事的筆記體短篇小說。從《世說新語》及相關材料中魏晉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晉時期談玄成為風尚,而玄學正是以道家莊子[2]思想為根底的,道家思想對魏晉士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狀況,乃至整個社會風氣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視頻
黜免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劉義慶--南朝宋文學家,趣歷史
- ↑ 人到中年,必讀《莊子》,搜狐,202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