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應台」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rollbackEdits.php mass rollback)
(1 個標籤回退)
 
(未顯示由 6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7 次修訂)
行 1: 行 1:
  
{{Infobox person 
+
[[File: 作家 龙应台.jpg|缩略图| 龙应台[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7798819368&di=cd507df9be34c105af917c6e7ec5e20d&imgtype=0&src=http%3A%2F%2Fwww.taiwan.cn%2Fm%2Ftw_54900%2F201801%2FW020180112523354810747.jpg 原图 接]]]
| 姓名    = 龙应台 
+
'''龙应台''',[[ 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著 华文 作家 ,著名社会批评家。 作品 针砭时事 鞭辟入里。在[[欧洲]]、[[中国]]大陆、台湾三 文化圈中都具有很大 影响。<br>
| 外文名    =  Yingtai Long
+
  祖籍[[湖南]][[衡山]] ,1952 生于 台湾[[ 高雄]] ,1974 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 赴美 深造,攻读英美文 ,1982年 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 博士 学位 曾任教于[[ 纽约市立大学]] 及梅西 大学 外文系、并 台湾中央大学外文系副教授、台北市文化局长等。现任[[香港大学]]传媒及新闻研究中心客座 教授 。<br>
| 图像    = 
+
 
[[File:龙应台 .jpg|缩略图|center |[http://img1.gtimg.com/ent/pics/hv1/185/177/1315/85553195.jpg 原图 ]  [http://ent.qq.com/a/20130430/000103.htm 来自腾讯娱乐网]]]
+
主要作品:《野火集》《野火集外集》 《人在欧洲》《 孩子你慢慢来》《请用文明来说服我 》《 亲爱 安德烈 》《 目送 。<br>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1951|02|13}} 
+
 
| 出生地点 =    台湾 高雄县大寮乡眷村
+
龙应台人生哲理名言发人深省,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部分摘录如下:
| 逝世日期 =
+
 
| 国籍    =   中国
+
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 痛在哪里。 —— 龙应台 <br>
| 祖籍    =   湖南衡东
+
 
| 别     =             
+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 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 但是转化 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 ——龙应台 《相信不相信》<ref>[http://www.siandian.com/haojuzi/15679.html  龙应台 经典 生哲理名言 言大全] 情话网,2019-01-18</ref>
| 职业    =    作家
+
 
| 代表 作品 =   《啊 上海男人》 <br> 《这 动荡 世界》 <br> 《故乡异乡》 <br>
 
}}
 
== 龙应台 ==
 
<p style=text-indent:2em;>'''<big>龙应台</big>''' ,1952 年2月13日 生于[[ 台湾]] 高雄县大寮乡眷村,祖籍湖南衡东,现代作家。
 
<p style=text-indent:2em;>1974 年毕业于 国立 成功大学外文系,赴[[ 国]]求 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 博士。
 
<p style=text-indent:2em;>1988年迁居德国,在[[ 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 。1994年,出版 《人在欧洲》
 
<p style=text-indent:2em;>1998年,她的三部书''' [[啊,上海男人]] [[这个动荡 世界]] [[故乡异乡]] '''在上海相继发行
 
<p style=text-indent:2em;>1999年 ,龙应台 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
 
<p style=text-indent:2em;>2008年 任香港大学教授 获评 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p style=text-indent:2em;>2010年11月15日, 龙应台 以260万 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 名, 引发广泛关注。
 
 
== 基本信息 ==
 
== 基本信息 ==
* '''中文姓名:'''龙应台<br>
 
* '''外文名称:''' Yingtai Long<br>
 
* '''国    籍:''' 中国<br>
 
* '''祖    籍:''' 湖南衡东<br>
 
* '''出 生 地:'''台湾高雄县大寮乡眷村<br>
 
* '''出生日期:'''1952年2月13日<br>
 
* '''职    业:'''作家<br>
 
* '''毕业院校:'''堪萨斯州立大学<br>
 
* '''代表作品:'''《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br>
 
* '''其它作品:'''《野火集》、《亲爱的安德烈》、《百年思索》<br>
 
== 人物简介 ==
 
<p style=text-indent:2em;>龙应台信奉民主自由,在批评中共的文章里写道:“民主并非只是选举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维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气、举手投足的修养,个人回转的空间。这,在小方格窗里是看不到的。所以如果你对小方格里的混乱失望,不要忘记,真正的民主在生活里,在方格以外的纵深和广度里。”她也批判台湾的执政者:“一介不取是基本操行,诚实是第一原则”;在面对中共的统治者时,她的文章里这么写着:“你容不容许媒体独立,你尊不尊重知识份子,你用什么态度面对自己的历史,以什么手段去对待人民,每一个细小的决定,都系在‘文明’这两个字上头。”龙应台曾经说过:“我其实只是不相信,人权应该以政治立场来区隔。
 
<p style=text-indent:2em;>国民党、共产党、民进党、不管是什么党,如果人的尊严不是你的核心价值,如果你容许人权由权力来界定,那么你不过是我唾弃的对象而已。不必吓我。”龙应台的《野火集》在当时的台湾引起极大的反响。据说20日内加印24次之多。在当时的台湾几乎每5个人有1~3人看过这本书。《野火集》对台湾的解严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甚至《野火集》后来在中国大陆出版,对中国的大学生中也有极大的反响。当时的中国大陆的大学生认为这本书写的其实不单单是台湾,也包括中国大陆。
 
== 个人简历 ==
 
<p style=text-indent:2em;>龙应台祖籍湖南衡东,生于内战后撤至台湾的国民党军人家庭,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
 
<p style=text-indent:2em;>1952年出生于台湾高雄,自小在台湾苗栗苑里长大,在台湾读小学、中学。
 
<p style=text-indent:2em;>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毕业后,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梅西学院、国立中央大学英文系、淡江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
 
<p style=text-indent:2em;>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
 
<p style=text-indent:2em;>1983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
 
<p style=text-indent:2em;>1984年,龙于中国时报撰写“野火集”专栏,引起热烈回响;隔年出版,一上市即告罄,一个月内印刷24次,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1980年代对台湾民主发展极具影响的一本书。余光中称其为“龙卷风”。同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震动台湾文坛。而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她的杂文针砭时弊,切中民意。在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人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p style=text-indent:2em;>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两年,专心育儿。
 
<p style=text-indent:2em;>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兼台湾《中国时报》驻法国、瑞士特派员。还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讲授台湾文学课程,并为学生导演戏剧。
 
<p style=text-indent:2em;>同年,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龙应台评小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野火集》。
 
<p style=text-indent:2em;>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十天。
 
<p style=text-indent:2em;>1994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人在欧洲》。
 
<p style=text-indent:2em;>1995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孩子,你慢慢来》;自这一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
 
<p style=text-indent:2em;>199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龙应台自选集》5种。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和见解,颇受注目。
 
<p style=text-indent:2em;>1997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魂牵》。
 
<p style=text-indent:2em;>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分别在上海、汕头、陕西出版,再次在大陆文坛和书市被称为“龙卷风”。
 
<p style=text-indent:2em;>1999年,应台北市长马英九邀请,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期间推动本土文化及保护树木等政策措施。
 
<p style=text-indent:2em;>1999-2003年,当时的台北市长马英九亲自前往德国法兰克福,龙应台受邀出任台北市的文化局局长,为期四年,龙遂从德返台,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及保护树木等政策措施。
 
<p style=text-indent:2em;>2003年8月,赴香港,第一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其后任香港大学访问教授。先后任香港城市大学及香港大学的客座教授,香港大学担任杰出人文学者(香港大学第一位终身教授)、新竹清华大学讲座教授
 
<p style=text-indent:2em;>此外,龙也积极参与到关于香港公众议题的辩论中。在政制改革、文化保育和国际交流等话题上,都不乏龙的声音,其专门讨论香港问题的《龙应台的香港笔记》,在香港与新加坡的畅销榜上停留长达半年。
 
<p style=text-indent:2em;>2005年7月,在大成集团、普讯融悟文教基金会、诚品股份有限公司、蒋震工业慈善基金支持下,与一群主张社会参与的文化人及企业家共同创成立龙应台文化基金会。
 
<p style=text-indent:2em;>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p style=text-indent:2em;>2009年,龙应台推出了号称用了十年酝酿、一年闭关、走遍三大洋五大洲才写成的《大江大海1949》。
 
<p style=text-indent:2em;>2010年8月1日龙应台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发表题为《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的演说,阐述她的“中国梦”。她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构成了台湾社会价值观的基座,而且永远不会改变。她强调,这是台湾人的梦,是可以与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梦,也就是两岸人民基本的价值观。
 
<p style=text-indent:2em;>2010年11月15日,“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
 
<p style=text-indent:2em;>2012年1月31日,据台湾媒体报道,台“行政院长”陈冲表示,台湾“文建会主委”将由前台北市文化局局长龙应台接任。2012年5月20日之后,“文建会”将转型为“文化部”,龙应台也将成为第一任台湾地区“文化部部长”。
 
<p style=text-indent:2em;>2013年1月29日,宣布启动“台湾文化光点计划”。
 
<p style=text-indent:2em;>2013年2月17日,展开为期10天的欧洲文化访问,并出席相关颁奖典礼。 
 
<p style=text-indent:2em;>2014年12月1日下午,龙应台召开记者会,发表辞职声明,并举行记者会说明辞官的心路历程,除了对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和江宜桦表达感激,未来将告别政坛,继续写书,陪伴年迈的母亲。
 
== 主要作品 ==
 
<p style=text-indent:2em;>1988年,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龙应台评小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野火集》。
 
<p style=text-indent:2em;>1994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人在欧洲》。
 
<p style=text-indent:2em;>1995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孩子,你慢慢来》;自这一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
 
<p style=text-indent:2em;>199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龙应台自选集》5种。
 
<p style=text-indent:2em;>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和见解,颇受注目。
 
<p style=text-indent:2em;>1997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魂牵》。
 
<p style=text-indent:2em;>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分别在上海、汕头、陕西出版,再次在大陆文坛和书市被称为“龙卷风”。
 
<p style=text-indent:2em;>2003年12月出版《银色仙人掌》(又名《在海德堡坠入情网》)。
 
<p style=text-indent:2em;>2003年12月出版《面对大海的时候》。
 
<p style=text-indent:2em;>2005年5月出版《孩子你慢慢来》。
 
<p style=text-indent:2em;>2009年,龙应台推出了号称用了十年酝酿、一年闭关、走遍三大洋五大洲才写成《大江大海1949》。
 
== 个人作品 ==
 
<p style=text-indent:2em;>1985年她的《野火集》在台湾出版,犀利的笔锋形成烈火燎原之势,不到一个月再版24次,“野火”成为那个时代台湾的集体符号。龙应台作品系列:
 
<p style=text-indent:2em;>《龙应台评小说》台湾尔雅出版(1985年6月)《野火集》台湾圆神出版(1985年12月)
 
<p style=text-indent:2em;>《野火集外集》台湾圆神出版(1987年2月)
 
<p style=text-indent:2em;>《人在欧洲》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88年6月)
 
<p style=text-indent:2em;>《写给台湾的信》台湾圆神出版(1992年1月)
 
<p style=text-indent:2em;>《看世纪末向你走来》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94年3月)
 
<p style=text-indent:2em;>《美丽的权利》台湾圆神出版(1994年4月)
 
<p style=text-indent:2em;>《干杯吧托玛斯曼》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96年4月)《我的不安》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97年9月)
 
<p style=text-indent:2em;>《百年思索》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99年8月)
 
<p style=text-indent:2em;>《银色仙人掌》(又名《在海德堡坠入情网》)台湾联合文学出版(2003年12月)
 
<p style=text-indent:2em;>《面对大海的时候》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3年12月)
 
<p style=text-indent:2em;>《孩子你慢慢来》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5年5月)
 
<p style=text-indent:2em;>《野火集》(二十周年纪念版)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5年7月)
 
<p style=text-indent:2em;>《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沙湾径25号》香港天地图书出版(2006年11月)
 
<p style=text-indent:2em;>《亲爱的安德烈》台湾天下杂志出版(2007年10月)
 
<p style=text-indent:2em;>《目送》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8年7月)
 
<p style=text-indent:2em;>《请用文明来说服我》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6年7月)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p style=text-indent:2em;>《大江大海1949》(2009年8月)
 
<p style=text-indent:2em;>《(不)相信》
 
== '''人物语录''' ==
 
<p style=text-indent:2em;>1、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p style=text-indent:2em;>2、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p style=text-indent:2em;>3、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滚动着的车,总有人在里面自顾自地行乐。所幸的是,总有人探出头来看看这辆车究竟跑在哪里。
 
<p style=text-indent:2em;>4、 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
 
<p style=text-indent:2em;>5、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
 
<p style=text-indent:2em;>6、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p style=text-indent:2em;>7、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p style=text-indent:2em;>8、一个社会特立独行的人越多,天分、才气、道德、勇气就越多。
 
<p style=text-indent:2em;>9、每个时代都有思考和不思考的人。
 
<p style=text-indent:2em;>10、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p style=text-indent:2em;>11、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p style=text-indent:2em;>12、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你怎么能够不生气呢?你怎么还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数"?你以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为你不生气、你忍耐、你退让,所以摊贩把你的家搞得像个破落大杂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一切乌烟瘴气,所以淡水河是条烂肠子;就是因为你不讲话、不骂人、不表示意见,所以你疼爱的娃娃每天吃着、喝着、呼吸着化学毒素,你还在梦想他大学毕业的那一天:你忘了,几年前在南部有许多孕妇,怀胎九月中,她们也闭着眼梦想孩子长大的那一天。却没想到吃了滴滴纯净的沙拉油,孩子生下来是瞎的、黑的!
 
<p style=text-indent:2em;>13、一个社会特立独行的人越多,天分、才气、道德、勇气就越多。
 
<p style=text-indent:2em;>14、每个时代都有思考和不思考的人。
 
<p style=text-indent:2em;>15、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p style=text-indent:2em;>16、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有人给薪水而已。
 
<p style=text-indent:2em;>17、可是我感觉丝丝不安。毕竟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
 
<p style=text-indent:2em;>18、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p style=text-indent:2em;>19、现在这个男人当然完全地属于你,做妻子的你;但是他的过去却属于我,做母亲的我。
 
<p style=text-indent:2em;>20、如果,有人说,他们是战争的失败者,那么,所有被时代践踏、侮辱、伤害的人都是。正是他们,以“失败”教导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价值。请凝视我的眼睛,诚实地告诉我:战争,有胜利者吗?我,以身为“失败者”的下一代为荣。
 
<p style=text-indent:2em;>21、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 家庭生活 ==
 
<p style=text-indent:2em;>龙应台前夫为德国人,是一个外交官,育有两子,长子为安德烈,
 
  
<p style=text-indent:2em;> 次子为菲利普(龙在2007年的著作《亲爱的安德烈》就是把她与她长子安德烈的通讯结集而成的);
+
中文姓名:龙应台<br>
<p style=text-indent:2em;> 龙应 对其家庭 活的描写中,主角是她的两个孩子,而她的前夫则是以一个配角的形象出现,在《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中提到过她与前夫关于教育关于观念的一些矛盾。
+
 
== 艺术风格 ==
+
外文名称:Yingtai Long<br>
<p style=text-indent:2em;> 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 野火集 》、《 百年思索 》、《 面对大海的时候 讨论的均是 台湾 面对国际面对世界时人民应有的 我反省与探讨,她举出无数 台湾 社会现象来作为讨论 并以中 化的心理角度深入解释 台湾 政府的作为和人民的表现 辛辣讽刺的文笔虽遭人反对、谩骂、或密投书至政府单位 但她仍秉著客观批判的精神,持续而正中要害的不断写 她的社会观察, 龙应台 无所畏惧,因为她笔下 台湾 的丑恶和腐化,是源自于她爱台湾的不舍与心疼
+
 
<p style=text-indent:2em;> 温柔纤细 深情动人:其 《孩子你慢慢来》 与《目送》均是以温柔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 《亲爱的安德烈》是数封写给儿子的坦率的几乎痛楚的信 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 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 ,龙应台一 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描 诸多生活中有情细节,反映出其细腻 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
+
性    别:女<br>
== 创作特色 ==
+
 
<p style=text-indent:2em;>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 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其《野火集》、《 百年 思索》、 面对大海 时候 讨论 均是 台湾 面对国际面对世界时人民应有 自我反省与探讨 ,她 举出无数 台湾 社会现象来作为讨论 以中国人 文化 心理角度深入解释 台湾政 府的作为和人民的 其中辛辣讽刺的 笔虽遭人反对、谩骂、或密投书至政府单位 但她仍秉著客观批判的精神,持续而正中要害地不断写出她的社 观察 ,龙应台 无所畏惧,因 她笔下 台湾 的丑恶和腐 ,是源自于她爱台湾的不舍与心疼
+
国    籍: 中国<br>
 +
 
 +
祖    籍: 湖南衡东<br>
 +
 
 +
出 生 地: 湾高雄县大寮乡眷村<br>
 +
 
 +
日期:1952年2月13日<br>
 +
 
 +
  职    业:作家<br>
 +
 
 +
毕业院校:堪萨斯州立大学<br>
 +
 
 +
代表作品 :《 啊,上海男人 》、《 这个动荡的世界 》、《 故乡异乡 <br>
 +
 
 +
== 个人经历 ==
 +
 
 +
1952年,生于 台湾 小在 台湾 苗栗苑里长大。<br>
 +
 
 +
1974年 毕业于 立成功大学外 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学博士。毕业后任教 。<br>
 +
 
 +
1983年,回 台湾  。 <br>
 +
 
 +
1984年 国时报撰写“野火集”专栏 引起热烈回响。同年 版《 龙应台 评小说》震动 台湾 文坛 。<br>
 +
 
 +
1995年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孩子 你慢慢来》 。 <br>
 +
 
 +
1999年,应台北市长[[马英九]]邀请 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  <br>
 +
 
 +
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 “孔梁巧玲杰出 文学者” 。 <br>
 +
 
 +
2009年 ,龙应台 推出了号称用了十年酝酿、 年闭关、走遍三大洋五大洲才 《大江大海1949》 <br>
 +
 
 +
2010年8月1日 龙应台在[[北京大学]] 纪念讲堂发表题为 文明 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 》的 演说,阐述她的“中国梦”。她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构成了 台湾 社会价值观 基座 而且永远不会改变。 强调,这是 台湾 人的梦 是可 与所有 中国人 共同拥有的梦,也就是两岸人民基本 价值观。<br>
 +
 
 +
2012年1月31日,据 台湾 媒体报道,台“行 院长”陈冲 台湾“文建会主委”将由前台北市 化局局长龙应台接任。2012年5月20日之后 “文建 ”将转型为“文化部” ,龙应台 也将成 第一任 台湾 地区“文 部部长” <br>
  
== 社会评价 ==
+
2013年1月29日,宣布启动“台湾文化光点计划”。2月17日,展开为期10天的欧洲文化访问,并出席相关颁奖典礼。 <br>
<p style=text-indent:2em;>龙应台 是一名真正 文化批评家 优秀 的文化 建设者 (余秋雨、新华 评)
+
 
<p style=text-indent:2em;> 龙应台是 才学并高 的性 情中人 ,一 其实都取 于自己的 真性 情,她 同样用直接而有力 文,“ 笔锋常 情感 ”,来 揭示我们社会 病情 (人民网铁道网评)
+
2014年12月1日下午, 龙应台 召开记者会,发表辞职声明,并举行记者会说明辞官 心路历程,除了对台湾领导人马英九 [[江宜桦]]表达感激,未来将告别政坛,继续写书,陪伴年迈 母亲。<br>
<p style=text-indent:2em;> 龙应台 不仅仅是 名将野火烧向专制 斗士 ,她 出现 时机也 是一 种优势 是一 个容易被误读 指针, 龙应台 从一开始就放弃有利地 势, 选择站 在一个 孤立位置 ,不 仅批评 政府, 更多 的是 尖锐的刺向每 个人 内心
+
 
== 人物轶事 ==
+
2014年12月5日,正式卸任台湾" 文化 部长" <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840fafb41711cc7931b716e3.html 龙应台简介],百度文库 ,2019-01-18</ref><br>
<p style=text-indent:2em;>2010年11月15日 第五届 “中 国作家富豪榜 重磅发布 ,龙应台 以260万 元的 版税收入 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 ,引发广泛关注。
+
 
== 确定入 ” ==
+
==文人中的“异类”==
<p style=text-indent:2em;>2012年1月31日 ,台湾 地区行政当局在大选之 进行 “总辞” 根据新任新政机构负责 陈冲 提出 的名单 ,龙应台 将担任台湾地区行政机构 文化建设部门 负责 人。5月20日 届政府领导人正式宣誓就职后 将设立“文化 ”为新 的文 化事务管理机构 如无意外,届 龙应 将转任“ 文化 的首任 部长 ”。龙 应台曾经在 马英九为市 长的 台北市政府担任 文化 局长 ,可见 对龙的 倚重 同时也希望籍此项 事异动 方案, 纾解当局与 文化 紧张关系。
+
[[File:龙旋风.jpg|缩略图|龙旋风[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7804538769&di=f0391101be8d42f8c640417138efc64b&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4.imgtn.bdimg.com%2Fit%2Fu%3D1670400299%2C3686033523%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连接]]]
==  回 央视入 台 ==
+
作为社会评论家的 龙应台 非常具有争议的,她对社会的观察往往直接促成了她对社会的批评,这种批评是有理有据 ,还是个 偏激的表现 众说不 。但不管怎样,她都会给当地带来较大 影响,故而常常被人成 “龙卷风”。
<p style=text-indent:2em;>2013年4月30日, 湾“ 文化 部长” 龙应台 在“ 法院”答复媒体询问相关议题 表示,央视跟凤凰卫视 国际新闻确实做得不错 但是否让央视 凤凰来 湾落地, 文化部 要放在整体台 湾影视发展 布局 看,“比如说大陆也允许我们 频道到那边落地 那当然可以谈 如果那边不允许我 落地 很遗憾 连谈 的基 础都没有 龙应台还说 ,台湾 经历60多 年思想 陶冶,公民素养饱满是整个 世界 ,所 以思想跟意识型态的东西,台湾人的自信很高,这点不担心 。<ref>[http://ent.qq.com/a/20130430/000103.htm</ref>
+
 
 +
  龙应台在台湾属 “外省人”;她到[[美国]]时,是来自不发达[[亚洲]]的“外籍学生”;等她回到台湾时,是个有留洋背景的“海归”;到了大陆,又变成了“台湾作家”;去了[[香港]],又提醒 自己 香港 并不全懂 虽然她已经在给香港政府纳税。或许这种经历,让她对于每一个地方,都充满敏锐的新鲜感,也激发出 她的 批判精神。
 +
 
 +
从美国回到台湾,她以《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 文, 开始刮起席卷台湾全岛的 龙卷风”,龙应台用从美国 回的“国际的参考系 ”, 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这些文章后 都收进她 《野火集》中
 +
 
 +
龙应台 对于大陆的中国人,有着 种身在其中同时又置身于外 观察:她说她有一次陪一个北京人在欧洲参观,但无论到了什么历史古迹前,这位高级知识分子总是在谈论中国政局 对眼前的一切视若无睹。 感叹:“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国家 专注可以狂热到中国就是世界、世界就 [[中国]]、除了中国之外什么都不存在的地步。说得刻薄 是一 种对自己肚脐眼 狂热和专心。”
 +
 
 +
龙应台 在香港时,把矛头对准港府雄心勃勃的市政计划“中环新海滨规划方案”,指出这是“强 政府尤其喜欢在工程上展现魄力” 她进而批评道:“ 在一个 公民社会里,代表一个城市的‘精神’的 可能是一个城市的 政府 大楼。它可能是歌剧院,譬如悉尼;可能是博物馆 譬如巴黎;可能是艺术家出没 村子,譬如纽约;可能是老街老巷老庙老树,譬如京都;可能 是一 条沧桑斑驳 老桥,譬如布拉格 但是,什么样的城市,会把市政府——一种权力机构或服务区,当作精神标志?”
 +
 
 +
  重返台湾后 投身台湾的 大选”政治风波 ,声称“甘犯众怒”,当全岛陷入群情激愤,[[施明德]]领着浩浩“[[红衫军]] 彻夜静坐示威,百万台湾人捐款抗议[[陈水扁]]时 ,龙应台 说:她不捐这100 钱。因为,当这个社会已经有了民主体制,人民手里已经有了选票时,为什么还要采用类似坦克车那种激烈的充满暴力意味 方式?<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5/2t8nas7p9l0m19p.html 龙应台] ,名 人简历网,2019-01-18</ref>
 +
 
 +
== 文人中的 倒退 争议==
 +
也有很多人认为龙应台是文人中的倒退,不具作家资质,全靠哗众取宠,来刮起“龙旋风”的,大致依据如下:<br>
 +
1,靠吸人眼球的文章标题搞火文章<br>
 +
龙女士算不上一位真正的作家 她是以时评文出名于 台湾 舆论界,看看她成名作的几篇标题《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发表于1984年11月20《中国时报》,然 是《生 梅毒的母亲》,这标题不火也难,但现在再去看这两篇文章,这套路在网路如此熟悉。<br>
 +
这类容易引发人们对社会不满情绪共鸣的文章,共同点都是:观点上偏见,言语上偏激 立场上偏颇。像《中国 ,你为什么不生气?》是针对食品问题的(沙士饮料事件),《生了梅毒的母亲》是环境问题。<br>
 +
2,只提出问题, 提出 批评 不解决问题<br>
 +
龙应台 写作 一贯风格是:只提问题,只 负责 批评,却不揭示背后的真实根子--资本主义贪婪 质下的利益驱使,她不解决任何问题 哪怕是在 长任上。<br>
 +
《野火集》的热卖并不能证明什么,只证明越是浅显偏激 文, 越符合当 时台 湾速食 文化 的口味。<br>
 +
那么到今天,台湾”民主“了, 自由 了,食品安全问题解决了吗?更加严重。当局还准备引进日本核灾食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 用电发电“的地步 换句话说,像 女士这样的作者,本身无法促进社会改良,除了积累怨气,没有多少价值。<br>
 +
3,顽固的西方宗教理念难 做到文化上兼容并蓄<br>
 +
时间丰富 海外生活经历,包括跨国婚姻,从她后来的文字可以看出,西方 明对她有极大的影响,直接了当的说,她的价值体系参照物就是西方价值体系。<br>
 +
她已经无法脱离开这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字里行间带着宗教般的顽固。祖国的概念被淡 化, 处处 可见 超越国家观念的文字,所谓人文关怀,比如 待难民的态度,比发下水道与良心,比如不屑所谓大国崛起。<br>
 +
女士是西方文明 传道者 而西方文明核心是基督教文化。她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来剖析中国 ,回台之后,她仍然浸淫在西 文明和文化体系的基督教文化精神中无法自拔。<br>
 +
从主观上说,龙女士在人文精神之探索之路上迷失了,她需要从宗教中寻求答 。<br>
 +
客观上说,在常年生活的海外,包括家庭 都令她时刻离不开这种 文化 启迪。<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72505273823023&wfr=spider&for=pc 每天新消息,龙应台的顽固和倒退 她无法理解中华民族 那份豪迈],百度网,2019-01-18</ref>
 +
== 应台 文化基金会==
 +
[[File:龙应 台文化 基金会.jpg|缩略图| 龙应台 文化基金会[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7807002161&di=73b7c13d2db642e212ec98b43da18cc8&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1.imgtn.bdimg.com%2Fit%2Fu%3D847643341%2C4213425722%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连接]]]
 +
立时 间——龙应台文化基金会于2005年7月成立。<br>
 +
 
 +
建立及运作模式——在一群主张社会参与 文化名人和企业家共同推动下促成。资深文化人出任义工董事 运作资金来源包括大成集团、普讯融悟文教基金会、诚品股份有限公司 蒋震工业慈善基金,以及公民自发的小额捐款等。董事们一致建议龙应 台“ 捐出 自己名字做为基金会名称。 <br>
 +
 
 +
  基金会 核心目标——透过思想论坛 培养年轻人 全球 提升深思辩论能力 促使他 关心全球议题 累计国际知识 亦即培养有宽阔球视野、具世界公民气质 二十一世纪“新青年”。 金会透过国际论坛、思想沙龙、讲座讨论的方式,让“新青年 直接接触国际的思潮和人物,直接聆听不 语言的演讲 深入探讨攸关全球未来的议题 所谓 台湾 乃至中国“新青 ”,就是一代有气魄、有眼光、有 思想 、有关怀 的世界公 民。 <br>
 +
 
 +
基金会目前有四位专职员工以及一百多位热心义工 ,所 有董事及董事长均义务工作 。<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5/2t8nas7p9l0m19p.html 龙应台],名人简历网,2019-01-18</ref>
 +
==视频链接==
 +
1,BBC中文网视频: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专访一
 +
{{#ev:youku|XNTIwMjcyMTQ4|alignment=center}}
 +
2,龙应台:担忧台湾政治内斗,根本无需大陆动手
 +
{{#ev:youku|XMzQzOTMyMTYxMg|alignment=center}}
 
== 参考资料 ==
 
== 参考资料 ==
 +
{{reflist}}
 +
 +
[[Category:作家]]
 +
[[Category:台灣作家]]
 +
[[Category:政府官员]]

於 2022年8月25日 (四) 09:56 的最新修訂

龍應台原圖連接

龍應台台灣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識分子,著名華文作家,著名社會批評家。作品針砭時事,鞭辟入裡。在歐洲中國大陸、台灣三個文化圈中都具有很大的影響。
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於台灣高雄,1974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深造,攻讀英美文學,1982年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並任台灣中央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台北市文化局長等。現任香港大學傳媒及新聞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主要作品:《野火集》《野火集外集》《人在歐洲》《孩子你慢慢來》《請用文明來說服我》《親愛的安德烈》《目送》等。

龍應台人生哲理名言發人深省,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部分摘錄如下:

所謂了解,就是知道對方心靈最深的地方的痛處,痛在哪裡。 ——龍應台

曾經相信過愛情,後來知道,原來愛情必須轉化為親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轉化為親情的愛情,猶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塊—它還是冰塊嗎? ——龍應台 《相信不相信》[1]

基本信息

中文姓名:龍應台

外文名稱:Yingtai Long

性 別:女

國 籍: 中國

祖 籍: 湖南衡東

出 生 地:台灣高雄縣大寮鄉眷村

出生日期:1952年2月13日

職 業:作家

畢業院校:堪薩斯州立大學

代表作品:《啊,上海男人》、《這個動盪的世界》、《故鄉異鄉》

個人經歷

1952年,生於台灣,自小在台灣苗栗苑裡長大。

1974年,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後獲學博士。畢業後任教 。

1983年,回台灣 。 

1984年,於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欄,引起熱烈迴響。同年出版《龍應台評小說》震動台灣文壇。

1995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孩子,你慢慢來》。 

1999年,應台北市長馬英九邀請,龍應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 。

2008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 。 

2009年,龍應台推出了號稱用了十年醞釀、一年閉關、走遍三大洋五大洲才寫成的《大江大海1949》。

2010年8月1日,龍應台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發表題為《文明的力量:從鄉愁到美麗島》的演說,闡述她的「中國夢」。她認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構成了台灣社會價值觀的基座,而且永遠不會改變。她強調,這是台灣人的夢,是可以與所有中國人共同擁有的夢,也就是兩岸人民基本的價值觀。

2012年1月31日,據台灣媒體報道,台「行政院長」陳沖表示,台灣「文建會主委」將由前台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台接任。2012年5月20日之後,「文建會」將轉型為「文化部」,龍應台也將成為第一任台灣地區「文化部部長」。

2013年1月29日,宣布啟動「台灣文化光點計劃」。2月17日,展開為期10天的歐洲文化訪問,並出席相關頒獎典禮。

2014年12月1日下午,龍應台召開記者會,發表辭職聲明,並舉行記者會說明辭官的心路歷程,除了對台灣領導人馬英九和江宜樺表達感激,未來將告別政壇,繼續寫書,陪伴年邁的母親。

2014年12月5日,正式卸任台灣"文化部長"。[2]

文人中的「異類」

龍旋風原圖連接

作為社會評論家的龍應台,是非常具有爭議的,她對社會的觀察往往直接促成了她對社會的批評,這種批評是有理有據的,還是個性偏激的表現,眾說不一。但不管怎樣,她都會給當地帶來較大的影響,故而常常被人成為「龍捲風」。

龍應台在台灣屬於「外省人」;她到美國時,是來自不發達亞洲的「外籍學生」;等她回到台灣時,是個有留洋背景的「海歸」;到了大陸,又變成了「台灣作家」;去了香港,又提醒自己香港的事情並不全懂,雖然她已經在給香港政府納稅。或許這種經歷,讓她對於每一個地方,都充滿敏銳的新鮮感,也激發出她的批判精神。

從美國回到台灣,她以《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一文,開始颳起席捲台灣全島的「龍捲風」,龍應台用從美國帶回的「國際的參考系」,批判中國文化里的陳腐和政治體制的荒謬,這些文章後來都收進她的《野火集》中。

龍應台對於大陸的中國人,有着一種身在其中同時又置身於外的觀察:她說她有一次陪一個北京人在歐洲參觀,但無論到了什麼歷史古蹟前,這位高級知識分子總是在談論中國政局,對眼前的一切視若無睹。她感嘆:「中國知識分子對自己國家的專注可以狂熱到中國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中國、除了中國之外什麼都不存在的地步。說得刻薄一點,這是一種對自己肚臍眼的狂熱和專心。」

龍應台在香港時,把矛頭對準港府雄心勃勃的市政計劃「中環新海濱規劃方案」,指出這是「強勢政府尤其喜歡在工程上展現魄力」,她進而批評道:「在一個公民社會裡,代表一個城市的『精神』的,絕不可能是一個城市的政府大樓。它可能是歌劇院,譬如悉尼;可能是博物館,譬如巴黎;可能是藝術家出沒的村子,譬如紐約;可能是老街老巷老廟老樹,譬如京都;可能是一條滄桑斑駁的老橋,譬如布拉格。但是,什麼樣的城市,會把市政府——一種權力機構或服務區,當作精神標誌?」

重返台灣後,投身台灣的「大選」政治風波中,聲稱「甘犯眾怒」,當全島陷入群情激憤,施明德領着浩浩「紅衫軍」徹夜靜坐示威,百萬台灣人捐款抗議陳水扁時,龍應台說:她不捐這100元錢。因為,當這個社會已經有了民主體制,人民手裡已經有了選票時,為什麼還要採用類似坦克車那種激烈的充滿暴力意味的方式?[3]

文人中的「倒退」爭議

也有很多人認為龍應台是文人中的倒退,不具作家資質,全靠譁眾取寵,來颳起「龍旋風」的,大致依據如下:
1,靠吸人眼球的文章標題搞火文章
龍女士算不上一位真正的作家,她是以時評文出名於台灣輿論界,看看她成名作的幾篇標題《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發表於1984年11月20《中國時報》,然後是《生了梅毒的母親》,這標題不火也難,但現在再去看這兩篇文章,這套路在網路如此熟悉。
這類容易引發人們對社會不滿情緒共鳴的文章,共同點都是:觀點上偏見,言語上偏激,立場上偏頗。像《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是針對食品問題的(沙士飲料事件),《生了梅毒的母親》是環境問題。
2,只提出問題,提出批評,不解決問題
龍應台寫作的一貫風格是:只提問題,只負責批評,卻不揭示背後的真實根子--資本主義貪婪本質下的利益驅使,她不解決任何問題,哪怕是在部長任上。
《野火集》的熱賣並不能證明什麼,只證明越是淺顯偏激的小文,越符合當時台灣速食文化的口味。
那麼到今天,台灣」民主「了,」自由「了,食品安全問題解決了嗎?更加嚴重。當局還準備引進日本核災食品,環境問題已經到了」用電發電「的地步。換句話說,像龍女士這樣的作者,本身無法促進社會改良,除了積累怨氣,沒有多少價值。
3,頑固的西方宗教理念難以做到文化上兼容並蓄
長時間豐富的海外生活經歷,包括跨國婚姻,從她後來的文字可以看出,西方文明對她有極大的影響,直接了當的說,她的價值體系參照物就是西方價值體系。
她已經無法脫離開這種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字裡行間帶着宗教般的頑固。祖國的概念被淡化,處處可見超越國家觀念的文字,所謂人文關懷,比如對待難民的態度,比發下水道與良心,比如不屑所謂大國崛起。
龍女士是西方文明的傳道者,而西方文明核心是基督教文化。她是從這個角度出發來剖析中國人,回台之後,她仍然浸淫在西方文明和文化體系的基督教文化精神中無法自拔。
從主觀上說,龍女士在人文精神之探索之路上迷失了,她需要從宗教中尋求答案。
客觀上說,在常年生活的海外,包括家庭,都令她時刻離不開這種文化啟迪。[4]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原圖連接

成立時間——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於2005年7月成立。

建立及運作模式——在一群主張社會參與的文化名人和企業家共同推動下促成。資深文化人出任義工董事,運作資金來源包括大成集團、普訊融悟文教基金會、誠品股份有限公司、蔣震工業慈善基金,以及公民自發的小額捐款等。董事們一致建議龍應台「捐出」自己名字做為基金會名稱。

基金會的核心目標——透過思想論壇來培養年輕人的全球視野,提升深思辯論能力,促使他們關心全球議題,累計國際知識,亦即培養有寬闊球視野、具世界公民氣質的二十一世紀「新青年」。基金會透過國際論壇、思想沙龍、講座討論的方式,讓「新青年」直接接觸國際的思潮和人物,直接聆聽不同語言的演講,深入探討攸關全球未來的議題,所謂台灣乃至中國「新青年」,就是一代有氣魄、有眼光、有思想、有關懷的世界公民。

基金會目前有四位專職員工以及一百多位熱心義工,所有董事及董事長均義務工作。[5]

視頻鏈接

1,BBC中文網視頻: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專訪一

2,龍應台:擔憂台灣政治內鬥,根本無需大陸動手

參考資料

  1. 龍應台經典人生哲理名言名言大全,情話網,2019-01-18
  2. 龍應台簡介,百度文庫網,2019-01-18
  3. 龍應台,名人簡歷網,2019-01-18
  4. 每天新消息,龍應台的頑固和倒退 她無法理解中華民族的那份豪邁,百度網,2019-01-18
  5. 龍應台,名人簡歷網,201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