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龙凤场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龙凤场镇是位于通江县城的东南部,距县城57公里,平均海拔900米,辖区内共15个村,106个社,1个居民委员会,2个居民小组。全镇共4267户,人口1.9573万人。幅员面积9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共10600亩,森林覆盖56%,二00五年底粮食总产量3800吨,国民生产总值5500万元,人均纯收入1580元。农业主产水稻、小麦。[1]

人民政府

龙凤场乡人民政府驻地龙凤场,距通江县城57公里,共有副科以上领导7人,公务员20人,下设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 室、安全维稳办公室等五个综合办公室,全乡辖15个行政村,108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19600人,幅员面积98.7平方公里。主要职责: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促进全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全乡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探索符合乡情的发展之路,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抓好农村经济、土地管理、经济统计、村镇规划管理、环境保护等工作。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和农民工的培训。大力推广新科技、新技术,努力提高农民生产、生活的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及疫病预防、控制体系,改善农村医疗环境。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村民自治、发放救灾、救济,优抚优待等民政专项资金,负责全乡的婚姻登记、低保、社会救助、殡葬改革、移风易俗、民间组织管理等工作。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负责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宣传、咨询,拟定和执行人口计划,收集、统计、上报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表,负责人口与计划生育的行政执法,负责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协助相关部门搞好优生优育等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好人民的切身利益,维护好社会稳定。开展安全检查,负责排查督促整改安全隐患,预防灾害事故,协助相关部门做好乡村道路、消防、危化品、电网等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协助抓好事故抢救、善后和调查工作,做好安全生产统计工作等。

气候特点

境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适宜、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6.7℃,较历年平均气温16.6℃偏高0.1℃;年极端最高气温38.4℃,较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0.4℃偏低2.0℃,年极端最低气温-1.1℃,较历年最低气温-6.2℃偏高5.1℃;年总降水量1399.2mm;年日照时数1299.2小时,较历年平均1370.1小时偏少5.2%。 生活风俗饮食

农家产啥吃啥。低中山区主食大米,辅以红薯、麦面、杂粮;高山区主食玉米,谷称包谷,辅以大米、麦面、洋芋、杂粮。一般日食三餐,俗称"赶三六九"。大忙季节一日四餐,午前歇气时吃糕点,名为打尖、打幺台。冬闲日食两餐,俗称"赶二五八"。荒年低山区以连麸面煮稀饭,称"羹羹";高山区以包谷面煮稀饭,称"抹胡子"。常年热天午餐多吃稀饭。 菜食随季节变化,有泡制的净咸菜、酸菜;腌制的盐榨菜、糖榨菜;薰制的豆腐干、腊肉;干制的豇豆、洋芋片、笋干、木耳;配制的豆瓣酱、红豆腐、豆豉。常年热天午餐多吃稀饭。 衡量生活水平高低,以吃肉、蛋、鱼的多少为标准。喜饮酒,凡遇节日,或客人到家,必饮酒助兴。 农村别具特色的包含有包谷细米干饭、菜豆腐稀饭和五味炒面。 包谷细米干饭 先将干包谷籽淘洗去尖,磨成瓣,将瓣子存放一两天,俗称"叠瓣子"。再磨细,去其粗米和面,只取细米。用铁罐煮,水开后先放细米的三分之一,用木棒或竹棒搅匀;等煮沸后,再放细米的三分之一,待煮沸后,再放余下的细米,搅匀加盖蒸煮。煮沸后将铁罐放在火边煨烤,煨烤一阵子转一次铁罐的方向,直到煨烤干水分。包谷细米干饭松软有弹性,香气四溢。 菜豆腐稀饭 先将黄豆制成嫩豆腐,然后将嫩豆腐划成小块,再放入酵子水(制嫩豆腐的水)稀饭内煮。吃时,加油辣子、葱蒜姜椒等佐料。营养丰富,老人最喜吃,有"菽水养亲"的情味。 五味炒面 用炒熟的黄豆、燕麦、包谷、花生、核桃米磨成面粉。吃时,加入葱、椒等佐料,用开水冲或用凉水拌成糊状。炒面久藏腐,便于携带,随处可吃,别有风味。 城镇居民买啥吃啥,不重视粮菜的储备,包含品类及丰厚程度均胜农村。建国后,机关单位早餐多为稀饭、馒头;中、晚餐较丰盛。 服饰 童装民国后期和建国初,婴儿满月载胎帽。周岁以后,夏戴凉圈,冬戴风帽,还有鸡爪帽、兔耳帽等。帽沿常饰以"八仙庆寿"、"二龙抢宝"、"吞口"等银娃娃或刺绣花卉图案。身着花布衣服和衩衩裤,脚穿扎花布鞋。学龄儿童头戴瓜皮帽,俗名耍帽儿或一把抓。少数小孩戴百家锁和银质项圈,满12岁时开锁去圈。进入80年代后,小孩穿戴注重质量,讲究美观。一般穿毛线、绒线织的娃娃衫、宝宝裤、连袜裤,外套罩衣。稍长,穿儿童运动衫、套裙、绒毛衫、太空服等,极少穿平板布衣。 青年装青年衣着最富时代特色。民国初期,农村青年多穿土布偏襟长衫。腰拴布带,劳动时将前后一衣角扎起,称"一杆旗"。夏秋穿对襟短衫,冬春着紧身短棉布。包白布帕,穿布鞋开草鞋。妇女穿偏襟短衣,系围裙,穿布鞋。大姑娘扎长辫,穿绣花鞋。城镇青年,男穿竹筒式小袖口长衫,戴青缎小帽,妇女穿超襟大袖短衫,腰着红裙,脑后挽髻,插银簪、银撇、戴耳环。脚穿绣花鞋,用丝线锁口,用绿带子缠胫。时人讥为"带缠三道绿,线锁一弯红"。建国初,普穿中山服、列宁服、工人服等短装,剪短发、穿短袜,着长衫、包白布帕的减少。60年代,衣着款式仍旧以蓝、灰、青三色为主。70年代,盛行小脚裤。因裤管短,戏称"亮三寸"。80年代,男蓄齐肩长发,女烫卷发者增多。服装式样新颖多变,棉毛衫、晴纶衫、羊毛衫、滑雪衫、防寒服、太空服、长短大衣;直管裤、喇叭裤、教练裤、健美裤;高跟鞋、甩尖子皮鞋,皆随心所欲,自由穿戴打扮。城镇女青年尤喜穿裙装、长袜、戴耳环、挂项链、搽胭脂、抹口红、画眉毛,尽情体现青春健美。 中年装民国时期,男多穿长衫,上腰裤,长袜,抄鞋。冬天,高山区的人穿棕袜子,外套满窝子草鞋。女穿半长超襟衣,头挽发髻,戴发网;横插铛针,脚穿布鞋。富绅家庭,女人穿胸前镶云子的花袖短服。头戴压发梳,手戴银圈,胸戴一串银牙 ,走路叮当响。建国后,男普穿中山服,蓄分头,不留胡须。妇女普蓄短发,穿对襟短衫,侧面开口长裤。进入80年代,部分干部穿西装,脚穿平底鞋。 老年装民国时期,老年穿超襟长衫,外套团花马褂或青布领夹,头蓄长发,戴毡盔或棉帽,脚穿双梁鞋或靴,有遗老之风。女穿大袖超襟半长衫,外套领夹,包白布帕或青丝帕,穿 窝鞋或抱鸡母鞋,内缠裹脚,用带子将裤脚捆紧。建国后,男着中山服或列宁服,内穿衬衣,蓄短发,留胡须的渐少。热天不戴帽,冬天喜戴火车头帽。穿平底布鞋或大头皮鞋。女穿对襟衫,蓄齐肩短发。老年妇女冬天戴毡绒帽,穿绒鞋或棉鞋。[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