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龙华村(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太子井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龙华村

[ 图片来自网络]

中文名 :龙华村

所属地区: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

龙华村隶属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太子井乡,隶属邢台信都区,距离市区25公里。地处太行山区与丘陵区的分界线上。村西有西横岭山挡风,村东有梯田百顷,南北两翼有红石山峦横卧,占尽了山之魂水之灵之地貌风光。村西山坳建有龙华寺。因村处寺底下,故名龙华底,简称龙华。

历史古镇

据史志记载,龙华村始建于北齐,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村史。在村西南的沙河北岸有“西坚固古瓷窑遗址”,出土了北齐~隋唐时期的瓷窑残壁、石臼、石碾、石槽等窑具及瓷碗,证实这一带曾是著名的“邢台白瓷”发源地。 村西山坳建有龙华寺。因村处寺底下,故名龙华底,简称龙华。遗址存有清朝乾隆、咸丰年间重修龙华寺碑记(重修大雄宝殿),重修龙华寺大雄宝殿东禅堂碑记,重修龙华寺天王殿钟鼓二楼的碑记。据遗址碑刻记载:龙华寺始建于元代。清乾隆、咸丰年间两次扩建重修。曾经僧众络绎,香火缭绕。达贵驻足,墨客云聚。《荆楚岁时记》云:“四月初八,诸寺各设斋,以五香水浴佛,共作龙华会,以为弥勒下生之征也。”每年的浴佛节又称龙华会,龙华寺因其名称盛况更甚,佛界常以龙华寺的浴佛节为正宗。村因寺而得名,寺因村而兴旺。村与寺和谐相处,相得益彰,已有数百年历史。现正着手重修龙华寺,再现当日盛景。 村里郭、张、梅、范等几大姓和谐相处。据梅姓居民家谱记载,明朝初期迁居于此,至今已发展到近千人,其中有一部分还迁移到河北邯郸永年、沙河、山西、内蒙等地。村口关公庙庙前有一通刻于同治三年(1864年)的石碑,记录了建庙的由来。而村西有龙王庙一座,建庙时间不详,曾任邢台抗日县政府首任县长、先遣支队二大队队长胡震曾于1937年10月中旬率游击队在此落脚。此外,村南有文昌庙一座(重建 、原址在村东三眼皋北端),村东和村中有千年古槐两颗。清末,邢台梅花拳人张正学(1835~1913,邢台县郭村人),少年时曾跟龙化寺的“三和尚”学过少林拳法。光绪年间中进士一名。

革命老区

龙华村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年代,村民踊跃筹粮支援八路军。为了配合津浦线保卫徐州作战,一九三八年五月四日下午,陈赓率129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在完成5.1夜袭邢台胜利之后进驻龙化,其任务一是破坏敌人交通运输,二是成立农会,肃清汉奸,筹粮。此间粮食甚困难,一般连小康之家均采树叶及糠壳为食,生活甚苦。五月七日移居沙河煤矿(陈赓日记)。 1937年10月中旬,胡震到崔路找到了在那里教书的张信卿。经与张商量,决定暂时进驻龙化镇,靠山建立抗日据点。部队停在龙化村边一个破庙里,和驻扎在这一带的溃兵申国栋部遭遇上,申原是东北军的一个连长,有百十号人,两挺机枪,战斗力较强,加上我部没有战斗准备,队伍被迫退居到龙化村北一个小山庄里。(胡震:回忆邢台营头抗日县政府的建立)胡震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邢工作期间,曾任邢台抗日县政府首任县长、先遣支队二大队队长。建国后任太行军区一、六军分区司令员、沙市市长、河北省政协常委等职。 龙华因此也遭遇日军的扫荡,村庄多间房屋被烧,多人被杀,日军为进一步镇压反抗建有羊圈垴炮楼一座。解放战争时期,曾有200余人奔赴战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那些为国捐躯的父辈们,至今忠骨葬于他乡。 由于龙华村地处平原和山区的交界位置,上世纪在村西的深山处修有“战备防空洞”,为预防战事在六、七十年代建的一所后方医院。“战备洞”很有特点,现在已经成为初来龙化的游客旅游参观的必去项目。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