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龙形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龙形拳是广东省的地方传统拳术之一。源于清朝乾隆时代,相传于少林五枚所传,龙形拳是19世纪末期由惠州汝湖人林耀桂首创、影响曾经遍及珠三角、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澳洲、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的一种武术拳法。惠州惠城区和博罗、龙门县的多个林姓村落是龙形拳传承地[1]

创立发扬

此次同门大会前,各国洋武师专程组团前来目前龙形拳传承还比较有规模的龙门林村寻根。在新设立的林村武馆,来客们对林耀桂画像行三鞠躬礼。然后,宾主开始以武会友。村民们的表演不断博得香港和海外同门的掌声。而来自爱尔兰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龙形拳师们随后争着登台亮相“卖弄”看家本领。在爱尔兰开班教授龙形拳的尼克说,自己第一次来到惠州,这次东方寻根之旅让世界龙形拳传人得以直接交流。

然而,龙形拳在它的发源地却面临失传濒危之虞。惠城区小金口镇英头村也是龙形拳的主要传承地,村民林锦宾告诉记者,他们村里300多人有50多人会打龙形拳,但都只会打一些对打,会打全套龙形拳的人少之又少,可能仅剩77岁的林水旺了。林水旺老人对记者说到现状时,最担心的也是龙形拳在不久的将来会失传。

令龙形拳传人稍感欣慰的是,今年龙门林村决定开设武馆,把龙形拳发扬光大,使停顿了20多年的习武之风再“刮”起来。现在全村约有70人习武,其中近40人是青少年

基本概述

龙形拳是以意导形,攻守合一,沉踭落膊,气沉丹田,三尖相对,三力相通的传统南派拳术。既有拳出生风,刚劲暴烈的凶猛,又有松沉缠黐、抖弹冷脆的内劲。

历史渊源

龙形拳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为五梅所传,罗浮山华首台寺主持大玉禅师是五梅的传人,林耀桂是大玉禅师的徒弟,外号“东江老虎”。

林耀桂创立的 龙形拳[2],从惠州走到广州,又从广州走到香港,最后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枝繁叶茂。据了解,现在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都有龙形拳弟子。

林耀桂著名弟子中有:马齐、 曾根、韩润生、廖文燊、冯明等, 马齐为林耀桂的爱徒。

功法特点

龙形拳的马步:是前弓后撑、两膝外张、双脚掌内钳,构成丁不丁、八不八的平稳支撑。身形是收、塌腰、身体微前倾(即是扑),重心在两腿之中。逼步、上马、弹退是以前脚掌先着地,后踭有力紧靠,好像虎步一样步轻力重、进退敏捷。屹马、摆马、座马是腰的旋转力带动腿的摆动所产生的腰马力直通桥手。特别是座马以腰的左右旋转(即是圆)所产生的是沉坠力,这就是龙形的“圆、偏、扑、沉、坠、发”的摩桥功架。

龙形拳的桥手:趸桥,双手沉肘,肘尖对膝尖,膝尖对脚尖形成“三尖相对”,出手时,马步逼出的同时以腰的旋转力带动后腿的摆动力直通桥手的臂力冲出,形成一股冲击力、离心力。这就是龙形拳的腰力、马力、桥力三力相通的“三通“。正是:”拳有三通路路通,逼步三通随手去,手从胸出、力从腰手马步出、到手到、手到脚到,手去脚不去终归受人气(无逼步);手去脚又去他人无地企(又逼步),千化万化不及锁纳一化;千攻万攻最合用摩桥功;百步百解,逼步难防,出手不留情,留情不出手,留了手、罢了口,留了情、败了名,不留手、不留情、出手意念定输赢。”

视频

龙形拳 相关视频

0602龙形拳
传统竞赛龙形太极拳-背面示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