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村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龍村鄉(東經118°15′33〞,北緯27°28′57″),海拔510米。全鄉境內山多,是武夷山脈的延伸,建甌市四大「天柱」之一——擎天岩,坐落於該鄉北部擎天岩村境內,海拔1222米,峰頂突兀而立,峭拔指天,似擎天之柱而得名。村莊分散,多坐落在海拔500—800米的山腰及山溝小盆地上,是建甌市北部林、糧產區。夏季涼爽,冬季寒冷,常年晝夜溫差大,極利於農作物的優質高產栽培和發展反季節種養業。地下蘊藏鐵、錳、鉛鋅、花崗岩、白圭土等礦產。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20800公頃,常住人口15033人。[1]
中文名: 龍村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福建省南平市建甌市
地理位置: 福建省南平市建甌市
面 積: 20800 公頃
下轄地區: 12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建甌市龍村鄉龍村街39號
電話區號: 0599
郵政區碼: 3531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5033人(2017年)
車牌代碼: 閩H
鄉鎮概況
龍村鄉位於建甌市北部,處在建甌、建陽、政和三市(縣)交界處,是省定革命老區鄉,轄龍村、汴地、下杉溪、吳地、大曆、小東由、梨坪、擎天岩、龍溪、黃凌、涼乾、仰坑共12個行政村,49個自然村。2005年有86個村民小組。龍村鄉位於建甌市北部,是革命老區、高山區、邊遠鄉鎮,轄12個村,平均海拔609米,最高山峰擎天岩海拔1222米。特色農業銳意凸顯。着力培育竹、榛、菌三個主導產業,被譽為「竹子之鄉」、「貢榛之鄉」、「全國食用菌先進鄉」。大力發展高山雲霧茶和反季節蔬菜及竹山養雞養羊等特色產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鄉累計完成公路硬化53.3公里,已建成候車亭2座,已建投入使用集鎮自來水廠1個、村級農村供水工程10個。全鄉已實現電力聯網,電力充足,年發電量1100萬千瓦時是用電量220萬千瓦時的5倍,供大於求,長年不限電、不停電。實現村村通閉路電視,通程控電話,已建高山移動基站9個,「小靈通」、聯通基站各3個,手機信號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社會安定穩定和諧。認真抓好安全生產、社會穩定工作,先後被南平市委、市政府授予「平安南平」建設平安鄉鎮,被建甌市委、市政府授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集體」,被建甌市政府授予「創建安全生產合格鄉鎮(街道)活動先進單位」。加強誠信建設,被南平市評為「信用鄉」。鄉黨委、政府本着構建「綠色、文明、誠信、和諧」的龍村為原則,竭誠歡迎有識之士前來投資興業。
行政區劃
龍村鄉--位於建甌市北部,距城關43公里。東、東南分別於川石、東遊交界;南與東峰毗鄰;西與小松接壤;北與建陽市小湖鄉相連,是老區貧困鄉。總面積208平方米公里。
行政村名稱:龍村、汴地、下杉溪、吳地、梨坪、擎天岩、龍溪、黃凌、涼墘、大曆、仰坑、小東遊。
歷史沿革
自宋朝以來,設置西鄉里,明、清沿宋制,分上、中、下西鄉。今龍村鄉現轄地約占西鄉裡面積一半,故史稱龍村鄉為「西鄉」。1939年開始建立行政鄉,隸屬於建甌縣水吉特種區轄,1949年至1956年屬水吉縣下乾區(二區)轄,管轄吳地、龍村、新村(今擎天岩)、梨坪、黃凌、前嵐、龍溪等七個鄉(今村級建制),1956年水吉縣撤消,龍村鄉併入建甌縣,1958年成立山城人民公社,1961年5月改稱龍村人民公社,1984年6月由公社改為鄉人民政府,區劃未作變動。本鄉居民多為漢族,有少數為畲族。早期居民為唐朝中原移民,明、清時期由浙江、贛移民陸續遷入。橫坑自然村周姓居民為宋朝名士周敦頤後代。
社會事業
初級中學一所,教師30人,在校學生544人;6所完小,教師86人,在校學生1256人。12個村閉路電視聯網,實現了村村通閉路電視,電視人口覆蓋率93%;全鄉有醫療點14個,衛生技術人員39人。全鄉已評定10個信用村,1385戶信用戶,總授信額達1600萬元,被南平市評為「信用鄉」。
經濟發展
2006年全鄉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6886萬元,增長24%;其中:工業總產值7941萬元,增長20%;農業總產值8945萬元,增長27.6%。農民人均純收入4328元,增長13.7%。規模工業總產值713萬元,重點項目固定資產投資4812萬元,增長33%;合同利用外資120萬美元,占市委、市政府下達任務的150%;實際利用外資84萬美元,占市委、市政府下達任務的168%;山海協作實際利用區外資金817萬元,占市委、市政府下達任務的163%。完成國稅88.22萬元,占市委、市政府下達任務的176%;地稅36萬元,占市委、市政府下達任務的164%;2003—2006年連續4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創業競賽先進鄉鎮」;2006年榮立南平市委、市政府「抗洪搶險救災集體二等功」。龍村鄉是重點林區,森林密布,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土壤肥沃,物產豐富。全鄉林地面積2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2%。現有用材林8.2萬畝、年產木材2萬立方米;竹林5萬畝,年產竹材70萬根、鮮筍1萬噸;種植食用菌2180畝、1500萬袋,年產干菇600噸,盛產優質香菇,被中國食用菌協會評為「全國食用菌行業先進鄉」;錐栗6萬畝,年產錐栗3000噸,是貢榛的發源地,享有「錐栗之鄉」的盛名;種植楊梅2000畝,年產楊梅350噸;種植糧食作物面積3.5萬畝,總產1萬噸,平均畝產311公斤;其中種植水稻2.4萬畝,總產9000噸,平均畝產380公斤。水資源豐富,已開發電站12個,總裝機容量5500千瓦,是2002年的6倍;2006年全鄉總發電量878萬千瓦時,總用電量223萬千瓦時,供大於求,長年不限電、不停電。地下蘊藏鐵、錳、鉛鋅、花崗岩、白圭土等礦產。
特色農業
楊梅
龍村鄉楊梅種植歷史悠久,全鄉種植面積達1700畝,其中採摘面積1420畝,年產量370噸。品種以「二色」楊梅為主,少量引進「東魁」。龍村鄉地勢南低北高,海拔相差500米以上,因此,楊梅採摘期長達一個半月。加上龍村鄉屬於高山區,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楊梅品質好,個頭大,肉厚質軟、汁多、味清甜,紅里透黑,色澤艷麗,酸中帶甜,風味獨特,楊梅產區生態環境良好,極少被大氣污染,栽培管理環節少,病蟲害危害輕,具有「天然綠色水果」之稱。楊梅除可鮮食外,還可以曬乾、釀酒、製成果汁、果醬、蜜餞、罐頭等。龍村楊梅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浙江、江西、上海等客商來收購,價格一般在每公斤2—4元之間。楊梅樹姿優美,枝葉繁茂,終年常綠,適於環境美化,是綠化造林和庭院美化的良好樹種。楊梅的新鮮枝葉不易燃燒,還可有用於森林防火帶種植。
錐栗
錐栗為栗屬植物,因其果實外形為圓錐形而得稱,當地俗稱「榛子」。錐栗為我國名優乾果之一,產量以福建省為最,福建省又以建甌市為最,建甌市又以龍村鄉為最。龍村鄉人工栽培錐栗的歷史悠久,有史可考已達400餘年。龍村鄉現有錐栗林面積6萬畝,其中2006年投產面積4萬畝,產量5000餘噸。龍村鄉出產的「擎龍牌」錐栗由於不受污染,符合綠色食品質量標準,1998年經國家綠色食品認證機構檢驗,獲得了A級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證書編號為LB--07--9801132171。龍村鄉錐栗具有果粒大、色澤好、品質優等特點,每500克約26-28粒左右,果殼為亮栗紅色,富有光澤:鮮果口感香、脆、嫩、甜,便於各種方式的儲藏和加工,深受世界各地消費者的青睞。
食用菌
龍村鄉擁有適宜於食用菌生產的獨特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和豐富的闊葉林資源。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引導下,食用菌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997年還獲得了中國食用菌協會授予的「中國食用菌之鄉」榮譽稱號。2006年栽培規模為1265萬袋,其中香菇600萬袋,竹蓀635畝(折635萬袋),其它珍稀菇類如黃金菇、巴西蘑菇、鮑魚菇、茶樹菇、杏鮑菇等30萬袋。預計干品總產量705噸,總產值2036萬元。龍村鄉出產的香菇大小勻稱、姑肉肥厚,食用香味濃郁、口感滑嫩鮮美,是菇中上上品。無論是冷藏保鮮品,還是脫水干品,均是暢銷全國各大中緘市或出口東南亞國家的精品。
毛竹與竹筍
龍村鄉現有毛竹林5萬畝,年產毛竹70萬根,冬筍400噸、春筍3800噸,毛竹是加工竹蓆、竹地板、竹工藝品等竹製品的優質原料。鮮竹筍既可直接銷往國內外市場,又可加工成罐頭、筍乾等製品,是人們喜愛的綠色食品之一。龍村鄉出產的冬筍由於個頭大小適中,體形勻稱,筍肉鮮嫩,是直接出口的精品。
新農村建設
經濟快速健康增長。全鄉農林牧漁業產值年均增長8%以上;全鄉重點培育的竹、榛、菌三大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45%以上,農村勞動生產率提高25%以上,農產品優質率達到75%以上。突出工業,工業產值年均增長12%以上。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340元,年均遞增6.5%;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20%以上;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降至42%以下;農村居民居住質量指數達60%以上,住房條件明顯改善。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85%;農村低收入家庭實行應保盡保,並逐步提高低保標準。農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基本實現「六通」(通水、通電、通路、通訊、通廣播電視、通商業網點)。建制村通水率100%,自來水普及率達65%,集中式供應飲用水合格率達95%以上;實現戶戶通電;95%建制村通客運班車;建制村通電話率達100%,農村信息化程度達15%以上;村村通廣播電視;鄉級農家店覆蓋率達100%。村容村貌較大改現。通過舊村整治、新村建設、遷村並點等辦法,全鄉1/3的建制村完成「六清六改」(清理院落、清垃圾、清糞便、清邊溝污泥、清理柴堆、清路障和改房、改水、改廁、改灶、改路、改圈)建設任務,生活垃圾處理率達50%以上,衛生廁所普及率達50%。科技教育全面進步。農村教育事業快速發展,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年以上。農村小學適齡人口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保持在98%以上,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保持在90%以上;90%以上的初中畢業生達到國家規定的初級職業技術水平,青壯年非文盲率達到99%以上。初步形成基礎教育,青年農民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多形式,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農村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下,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達93%以上;婚育觀念得到改變,出生人口性別比趨於正常;水土流失面積不斷下降,地質災害隱患逐年下降,農村面源污染得到控制,初步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村社會。黨建工作有效加強。五年內鄉黨委和60%以上的村級黨組織達到「五個好」目標要求;村民自治逐步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等制度進一步健全,農民對村務公開滿意度達85%以上;農村黨員幹部隊伍素質不斷提高,引領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更加突出。
旅遊資源
建甌四大「天柱」之一——擎天岩位於龍村鄉北部,海拔1222米,峰頂突兀而立,峭拔指天,似擎天之柱,是武夷山脈的延伸;坐落于山中的古寺——龍池寺,寺中泉水甘淳甜美,富含多種礦物質,用礦泉水泡的高山雲霧茶是茶中極品;通往山上的古道悠悠,兩邊古樹蒼天,巨大的紅豆杉挺立於古寺左右,是生態旅遊勝境。坪肖旅遊度假區正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