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池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龍池岩位於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白礁村的文圃山(422米)中,是古代泉州府同安縣著名景點,距福建自貿區廈門海滄片區3公里,海滄大橋一路向西8公里,海拔高度122米。景致幽美,上有觀音寺,始建於南北朝宋武帝永初年間(420-422年),迄今已近1600年歷史,是閩南現存最早的寺廟,也是福建最古老的寺廟之一,其歷史比泉州開元寺、漳州南山寺、廈門南普陀寺還要早幾百年。[1]
中文名稱: 龍池岩
外文名稱: Long Chiyan
地理位置: 漳州文圃山中、距離廈門界3公里
占地面積: 文圃山森林公園
開放時間: 全天
景點級別: 福建最早的寺廟之一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閩南福德廟,白礁慈濟宮,關帝廟
公交線路: 漳州23路,角美709路,廈門853路
始建年代: 420年(南北朝)
特色小吃: 麻辣雞、農家菜
文物價值: 朱熹筆跡、華圃書院遺址、煉丹爐
著名人物: 吳夲、朱熹、潘振承
主要景觀
保生大帝吳夲
白礁龍池岩東邊的「丹灶石」遺蹟,是南宋寶慶元年(1226年),同安邑宰王楷為紀念吳真人生前煉丹聖跡的題刻,是吳真人煉丹救世的功德的歷史見證,潘厝人對這裡的歷次捐修更是有石刻為證。
丹灶石
公元995年,吳夲十七歲奮志學醫,游遍名山大川,尋師訪道,後回歸白礁故里,認真潛研岐黃,熱心行醫濟世,龍池岩松竹茂密,到處盛產紫蘇、鬼針草、白茅根、金不換、防風、穿山龍、一條根、千金紅、香菇等各種草藥,吳真人選擇這裡採藥的有利條件,就在華圃禪寺的東邊大榕樹下結廬築煉丹,白天采草藥,夜間經常與龍池岩高僧一道參悟,研究脈理醫藥。採集各種草藥,煉製醫治各種疾病的丹藥,為行醫濟世奠定基礎,因此龍池岩是吳真人煉丹製藥時間最早最長的煉丹處。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五月初一吳夲登白礁村北文圃山龍池岩採藥時,失足落崖而死,享年五十八歲。此後他經常靈驗救助鄉民,民感其恩,遂塑像立祠祀之。傳說他後來修成了正果,乘白鹿升仙而去。眾百姓緬懷他的功德,籌集資金建立了一座「龍湫庵」來祀奉吳夲。「龍湫庵」即白礁慈濟宮的前身。
1998年,台北哈密街台胞陳添福先生參觀了吳真人的煉丹遺址「丹灶石」,他非常關心重視保護好這一文物,並捐獻人民幣35000元,在「丹灶石」西側建築一座「煉丹亭」,人們一到龍池岩就可以看到煉丹亭,使「丹灶石」遺蹟更加顯眼,讓人們更清楚地牢記吳真人煉丹遺址,緬懷宋代名醫吳真人煉丹製藥、濟世救人,為人類醫學做出重大貢獻的聖地。
台南市安南區新宅濟福寺景德祠獲學甲慈濟宮開基二大帝的神助牽引,從大陸文圃山龍池岩寺主祀觀音佛祖的千年古香爐分靈香火來台,成為該寺在台第一間分靈寺廟,而保生大帝則分靈於台南市學甲慈濟宮,因此該新建寺廟後殿濟福寺奉祀『觀音佛祖』、『保生大帝』,將自古以來的『觀音佛祖』、『保生大帝』二尊神明特別的信仰淵源在台延續傳承。
該廟管理人陳建欽因為大陸文圃山龍池岩寺為濟福寺分靈祖廟,又根據傳述:相傳在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三月,閩浙總督陳錦,帶兵數萬駐紮同安與防守江東一帶的鄭成功對峙,鄭成功則在龍池岩伏兵應戰。有一次兵力布署之後,略有暇餘,與部將陳澤在石上下棋,局未終而戰發,接戰後,鄭軍大勝。事後白礁城人,為了紀念鄭成功戰績和情趣,在下棋的石頭鐫上「涉趣」二字等具有特別意義的歷史淵源。所以,特別選定入火安座大典前一日將在鹿耳門溪口鄭成功登陸之地,舉辦向祖廟遙祭科儀,他說,此舉對於宗教文化的傳承相當有意義!
由於『保生大帝』信仰文化中,有很多淵源來自文圃山龍池岩寺的『觀音佛祖』的連結,因此陳建欽管理人特別提及古籍的傳述中保生大帝姓名「吳本(音滔)」的由來;保生大帝的父親吳通當時為他取名時,因為『保生大帝』的母親黃月華,經常在文圃山龍池岩寺后座大悲殿雙手合十祈拜,父親吳通因此將保生大帝單名取自大悲殿的「大」字及母親雙手合十的「十」字,合併成為本(音滔)字。
陳建欽管理人引用文史工作者陳丁林著述:保生大帝17歲奮志學醫,背著「煉丹爐」(見圖,目前保存於白礁慈濟祖宮)游遍名山大川,尋師訪道後回歸白礁故里,認真潛研歧黃,熱心行醫濟世,並時常至白礁村北的文圃山龍池岩採藥煉丹。因龍池岩松竹茂密,盛產各種草藥,保生大帝就在觀音寺東邊的大榕樹下築廬煉丹,現今留有巨石「丹灶石」遺蹟(見圖),石上的題字為南宋寶慶元年(公元1226年),同安邑宰-王楷,為紀念保生大帝生前煉丹聖跡所題刻的歷史見證。文圃山為保生大帝得道成仙之地,而龍池岩則是保生大帝煉丹製藥時間最早、最長的地方,也是與觀世音菩薩結下深厚法緣之處!
朱熹
龍池岩在白礁村北,世傳池中有神物變化,故名龍池岩。龍池岩始建於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閩南最早創立的佛教叢林之一。岩寺周圍石上保存有歷代摩崖石刻20多處,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
龍池岩寺之東,是唐進士謝脩、後唐主簿洪文用、北宋處士石賁隱居讀書處。南宋進士、理學宗師、著名學者朱熹,於紹興、紹熙間(約1148、1190年)任同安主簿、漳州知事時,慕三賢之名,數度登岩遊覽、觀瞻,並留下「溪山第一」、「寒竹風松」多處題刻。嘉定間(1207~1225年)里人、進士楊志在謝、洪、石隱居讀書處,建三賢堂以禮之。後堂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鄉坤、進士黃濤,倡議在三賢堂舊址建「淒賢樓」,祀謝、洪、石和朱子,並創辦華圃書院,教化鄉里子弟。摩崖石刻除朱熹的題刻、王楷「丹灶石」書刻外,還有清黃濤題刻的「躍龍橋」,黃文川(即黃濤)「名疆脫解事從容,卜築賢山踵舊從。海日天雲清老眼,徘徊不盡畫圖中」的詩刻,清嘉慶丙子黃書楊書刻「清可濯纓」,葉挺口題刻的「月魄涵江,」未具名或名字不清的「涉趣」、「拍門」、「凌漢橋」、「彩虹」橋及「購復放生池舊跡」、《重修華圃書院碑記》等清代題刻。
龍池岩有泉清、石奇、洞虛、林蔭、亭雅、橋巧諸勝、風景優美。《同安縣誌》載龍池岩「有印月池、磊石、穿雲峽、拜笏軒、拍門石、溫玉居、憩亭、名山鋒、石屏、躍龍橋、三疊嶂、觀海寮12勝景,文圃之勝,遂甲邑中。」後來又有「龍池十八景,景景醉人心」之譽。
龍池岩有難得千年古剎,珍貴摩崖石刻,豐富文物古蹟,優美自然景致,不是真人煉丹之所,朱子過化之鄉,先賢育人之地,是人們禮佛、懷古、探勝、旅遊、避暑的好去處。
一道一儒一賈
一道指吳夲,北宋同安白礁人(即今漳州台商投資區白礁村),吳夲年少學醫,遍歷名山大川,尋師訪道,後回歸白礁故里,認真潛研岐黃,熱心行醫濟世,龍池岩是吳真人煉丹製藥時間最早最長的煉丹處,據說,「丹灶石」乃南宋人為紀念吳夲煉丹遺址而立。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五月初一吳夲登白礁村北文圃山龍池岩採藥時,失足落崖而逝,享年五十八歲,羽化成仙。眾百姓緬懷其功德,籌集資金建立一座「龍湫庵」來祀奉吳夲,「龍湫庵」即白礁慈濟祖宮的前身。永樂十七年(1419年),明成祖封吳夲為萬壽無極保生大帝,民間俗稱大道公,備受尊崇,成為閩南、潮汕地區及台灣、東南亞華人所信奉的道教神祗。由著名演員鄭少秋主演的古裝電視劇《神醫大道公》演繹民間傳奇,帶有戲說的味道。
一儒指朱熹,南宋理學家、一代文宗朱熹於紹興十八年(1148年)登進士第,授同安主簿時,慕「三賢堂」之名,曾登臨遊覽,後在龍池岩建立玉屏講堂,四方學子紛紛來岩求教。朱熹在治學中,因觀書有感,題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玉屏講堂影響所及,附近不少鄉村,也相率以公有書田收益,在此岩營造書舍,供其子弟就學。傳說書舍共有九十九間,傍山而築,鱗次櫛比,雄偉壯觀。朱子為其題下「溪山第一」匾額,並易名「華圃書院」,成為古代閩南聞名學府,據說「拍門」、「寒竹風松」均為其所題寫。
一賈指潘振承,潘振承(1714-1788)字啟號文岩,番人稱之為潘啟官,生於潘厝,當過船工,壯年入粵,3次隨船邦到呂宋(今菲律賓),販賣絲茶,後在粵開設同文行,漸為十三行之首,誠信經營,積財甚多,富可敵國,被《法國雜誌》評為十八世紀「世界首富」。其一生經歷恰在清朝鼎盛時期之乾隆朝,因緣際會,成為十三行歷史上最顯赫的家族。潘振承發跡之後,每年都回鄉省親,建設家鄉潘厝。潘振承家庭處於全盛時,曾在廣州河南(今海珠區)購地約20公頃,修宅第、建祠堂,將建築群落一帶亦命名為「龍溪鄉」(現廣州龍溪首約、二約、南約、北約、新約)。當時,廣州還有同安街、同文街、棲柵街等。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潘振承於1788年辭世,後歸葬於原籍,魂歸故里。其墓道在文革時被毀,近年重新修復。而今,潘厝、白礁依然人傑地靈,人才輩出。
華圃書院
朱熹一生中總是為官一任,興學一方,大辦教育,開發民智,培養人才。宋紹興二十三年朱熹出任同安主簿時,就在漳州龍池岩創建了玉屏講堂(後改名華圃書院),親自開課講學,四方學士雲集。當時共有書舍99間,傍山而築,鱗次櫛比,雄偉壯觀。後來,朱熹又把「玉屏講堂」更名為「華圃書院」,成為古代閩南著名學府。至今山腰路口還存有「華圃書院」的古碑。
龍池十八景
龍池「十八景,景景醉人心」。登山凝眸東望,汪洋無際,漁舟商舶、萬葉中流,太武山遙遙相對。海滄、龍池開發區,廈鼓寶島均在眼前,遠村平疇,視野遼闊,真使人眼界頓開,心胸寬亮。雖經1000餘年時景遷變,但龍池岩周圍山林中壘壘巨石上仍遺留有珍貴的歷史積澱:躍龍橋、彩虹橋、丹灶石、華圃書院、放生池、印月潭、拍門、涉趣、串珠、鎖龍、荷池、寒竹風松、鬆勁風清、伏龍巖、月魄涵江、環山抱月、清可濯纓、石龜抬牌等石刻和遺蹟令人目不勝收。「放生池」石刻書文系乾隆辛卯歲仲冬鐫,書文:「石溪黃文田先生購復放生池舊跡開講堂下荷池」。「拍門」系宋朱熹傍山而建的辦學、講學、治學之處「華圃書院」。院有書舍房廳99間,修復大悲殿時,曾發掘出被埋沒數百年的房基,排列整齊,門階清楚的房基遺址。「丹灶石」系南宋寶慶元年七月朔邑宰九江王楷書的石刻。丹灶石與白礁慈濟宮同根,是保生大帝吳真人(吳夲)行醫採藥煉丹處。寺周山上有明萬曆重興,道光時重修的舍利塔。祖堂內有「林濟開山,雲門重建」的楹牌。東側山有庚午年孟秋建立的優婆塞、優婆夷海會塔等。
文物景觀
紫陽祠,棲賢樓,印月池,磊岩,拍門祠、蘊玉居、曠怡亭、笏拜軒、觀海寮,山泉三迭,石塔、彩虹橋、躍龍橋、涉趣石,華圃書院碑記和朱熹「寒竹風松」題刻、王楷「丹灶石」題刻、黃文川「伏龍巖」題刻等勝跡。華圃書院有玉屏講堂,系朱熹講學之處。朱熹在治學中觀書有感,題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有拍門祠,為朱子居住遺址,時朱熹曾教育學生,對師長應講禮貌,凡有所求教,必須先拍門,得到許可,方能進入。祠旁石上刻有「拍門」兩字。明洪武元年(1368年)名儒胡宗華也曾在此設館授徒,龍溪翠林鄭深道、埔尾林魁俱從此修學成名。
視頻
龍池岩下山,太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