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龙灯扛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龙灯扛阁

龙灯扛阁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发源并流传于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九曲街道三官庙村一带,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一种民间龙舞和扛阁结合在一起表演的广场舞蹈。

龙灯扛阁由舞龙扛阁组成,舞龙者每组十人或十四人,八副扛阁由十六人表演,八个成人为“下扛”,八儿童为“上扛”,多扮成童男童女或者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曲牌有“流水”、“急急风”两种。一般在春节期间表演,过去都用于祀神和求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龙灯扛阁”参加了欢迎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庆祝胜利的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喜庆节日里传统的文化娱乐项目。

2011年,龙灯扛阁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参加了上海世博园开幕仪式展演和民间艺术选优展示活动。

基本内容

中文名:龙灯扛阁

遗产编号:Ⅲ-4

所属地区:山东 · 临沂 · 河东区 · 三官庙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表演形式

“龙灯扛阁”由舞龙和扛阁组成。舞龙者每组十人或十四人,八副扛阁由十六人表演,八个成人为“下扛”,八个儿童为“上扛”,多扮成童男童女或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龙灯、扛阁用打击乐队伴奏,曲牌有[流水]、[急急风]两种,前者节奏平稳,力度与速度视表演气氛而定;后者用在舞龙激昂如"窜龙""泼龙"时,节奏快而热烈。表演进入高潮时,由专人在场外"打口哨",以渲染气氛。

龙灯、扛阁的舞龙者为青壮年,由两组轮番上场,每组10人或14人。其中1人擎珠,其他分执龙头、龙尾;8付扛阁由16人表演,8个成年人为"下扛",8个儿童为"上扛",多扮童男童女或神话故事,如《八仙过海》中的人物形象,不时做出各种戏龙的惊险动作,场面精彩,引人入胜。

龙灯、扛阁的表演由擎珠者指挥,龙紧随珠舞动,基本套路有"站龙翻腾""卧龙翻腾""盘龙""双窜龙""泼龙""滚龙"等,套路均以"速场"贯穿连接。动作要求"窜泼"一边倒,"翻腾"要抡圆,跑站记住"活",时刻都不闲。扛阁则以"走场"为主,龙舞动作激烈时,扛阁在一侧交叉变换队形,舞龙舒缓时,扛阁即插入龙队中穿行回旋。

艺术特色

“龙灯扛阁”把龙舞和扛阁交织在一起,为当代民间龙灯表演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艺术特色鲜明,在全国独树一帜,先后被收集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及《齐鲁文化丛书》等多部书中;在重庆·首届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表演赛中荣膺“中华龙舞齐鲁神威奖”等多项大奖;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举办的各种比赛活动,享誉海内外;200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意义

龙灯、扛阁一般在春节至元宵期间表演,过去都用于祀神和求雨。三官庙村因紧靠沂河,为免受洪水之灾,百姓每逢汛期之前,也都表演龙灯、扛阁,乞求苍天保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龙灯、扛阁参加了欢迎八路军、解放军的活动,成为喜庆节日的娱乐项目。

保护状况

文化遗产名称:龙灯扛阁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临沂市河东区

遗产级别: 省

“龙灯扛阁”现已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册,[1]成为临沂市继《柳琴戏》、《郯马五大调》之后第三个入选国家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临沂市河东区文化馆获得“龙灯扛阁”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