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阳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龙阳街道位于汉寿县境中部,是汉寿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06.76平方公里,总人口128000人。辖12个社区、28个行政村、5个小三场和14个专业渔场,共有村(居)民小组242个。
2016年1月,龙阳镇调整为龙阳街道。
2011年该街道实现GDP12亿元,其中,实现农业增加值1.6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16亿元,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22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6.8亿元,上缴税金3740.25万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49.6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561元。[1]
历史沿革
吴赤乌十一年(248年),现在的汉寿县从"吴寿县"析置"龙阳县",绍兴三十年复置"龙阳县";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龙阳州;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降为县;民国1年改"龙阳县"为"汉寿县"至今。以"龙阳"作为本地地名即源于此。
2016年1月,龙阳镇调整为龙阳街道。
地理环境
龙阳街道位于县境中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06.76平方公里。
人口
截至2014年,龙阳街道总人口128000人。[2]
经济概况
综述
2011年龙阳街道实现GDP12亿元,其中,实现农业增加值1.6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16亿元,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22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6.8亿元,上缴税金3740.25万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49.6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561元。2012年,实现GDP13.99亿元,其中,实现农业增加值1.8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25亿元,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89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7.1亿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74.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18元。
第一产业
一产业狠抓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标准农业的发展,重点打造了以老鹳树、赤岗、玉花桥、岭湖为主的水稻高产高效示范片,龙阳街道水稻面积稳定在3.1万亩,粮食总产3.2万吨;打造了以湘湖水产、海鑫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主的甲鱼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了以华乐生猪、惠明农业为主的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龙阳街道出栏生猪12万头,出笼家禽3万羽,起水水产品8500吨;打造了以文利蔬菜为主的蔬菜标准化示范园,龙阳街道蔬菜面积发展到4万多亩,年上市蔬菜75万吨,每亩利润在3500元以上。
龙阳黑杨
在龙阳镇的北部,有一个万亩成片的黑杨基地。基地1978年引种栽植黑杨2000亩,10年后开伐。到2004年底止,累计供应商品材18万立方米,原木创利润6200万元,10年形成轮伐期。2004年底有成林面积1.7万亩,活木蓄积量14万立方米以上,年自然增长量2.4万立方米以上,今春造林4000亩,基地规模发展到2.1万亩。从开伐年起,本级财政的林业年收入都在150万元以上,高峰年份达到640万元。
基地实行立体开发,头3年春夏套种南瓜1.1万亩,产量达到6.6万亩,实现销售收入510万元,农民人均增长510元。秋冬套种白菜、萝卜,每亩收入在1200-1500元左右,人均增收1000余元。
依托黑杨基地,全镇建有杨木加工企业34家,从业人数1200余人,年加工原木5万立方米,年加工产值8000万元,年纳税5000万元,产品有刨华板、大芯板、胶合板、地板条、复合高强模板、指接拼板、缝纫机板等,产品远销国内17个省市区,并转销日本、北美、东南亚市场。
绿色蔬菜
近年来,龙阳镇把引资引项做大蔬菜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增加村民收入的重大措施来实施。通过岩屋场村党支部书记潘小满牵线,从广东佛山引入丁远贵老板,开发供港蔬菜基地,规模暂为4000亩,以岩屋场村为中心(辐射周边3个村),共有农户1000余户3000余人。投资总规模为500万元。投入专用种肥农药、道路硬化、冷库建设、站场建设等200万元。最终目标1万亩。
国家进出口检疫检验局,已对该基地颁发许可证。基地完全按国家标准生产时令安全绿色蔬菜。基地对农户实行合同管理,专供种肥农药,包销产品,以高于国内市场价运销供港。
据初步估算,这个基地亩平能增收500元,农户人均增收400元。
据了解,这个基地是目前该县唯一的香港直供基地。
第二产业
二产业狠抓企业服务、技改投入、用工协调和纠纷调处,21家规模企业和189家规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88亿元,完成税收2455万元,投入技改资金7.3亿元,分别增长12.3%、27.8%、35.1%。
第三产业
三产业狠抓餐饮发展、市场建设、房产开发和惠民工程,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81亿元,增长12.5%,金融、通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3]
社会事业
社会保障
老有所养,新增小集体企业职工809人,为夹堤、安乐、岭湖193名符合条件的群众办理了农牧工养老保险,龙阳街道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564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564人,累计为12358名60岁以上城乡居民发放基本养老金407.8万元。病有所医,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续保达到2万人。帮困救助,累计为4976名城市居民发放低保金1672.5万元,为1432名农村居民发放低保金208.3万元,为292名农村五保对象发放供养金58.4万元,为433名优抚对象发放优抚费510.1万元;落实资金36.5万元,对27户特困居民实施了临时救助,对53人次实施了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落实资金近百万元,为826名失地农民发放了生活困难金。住有所居,争取资金20.9万元,改造、重建农村危房30户;两次分配廉租房1100套。在劳动就业方面,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38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998人,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达100%,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27人,通过开展"就近务工、建设家园"活动向本地企业输送员工312人。
基础设施
湖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涉及3个乡镇6个村,1934户,7247人,4160个劳动力,总面积32064亩,其中耕地面积15025亩,养殖水面3540亩,自然资源丰富。该示范片本着"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指导方针,在规划好特色优势产业的前提下,积极放宽政策引进大户做大产业,其中,严德进、陈信初等龟鳖养殖大户投入2500多万元,在小南湖开发连片龟鳖养殖基地500亩。马跃云等珍珠养殖加工大户投入100多万元进行珍珠养殖加工。刘振贵等植杨大户,在王海坪开发黑杨200亩,建成500亩连片黑杨基地。乡村旅游经营大户陈焕伟、付正久,分别投入100多万元对天月湖、富士度假村进行设施改造,扩规上档。[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