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马负图的传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龙马负图 |
龙马负图的传说龙马,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一种兼具龙和马形态的生物,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龙马也被认为是精神健壮的象征。《礼记·礼运》:“河出马图”孔颖达疏引《尚书中侯·握河纪》:“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1]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伏羲氏观天下、看龙马之身。出河图。体形像马、但却是龙的头、龙爪、身上有鳞片、乃祥瑞之兽。
《龙马记》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著名书法家、孟津人王铎曾写《龙马记》记述其事:“余儿童时,戏于河墟,父老曰:‘此河中,下多石子,有声,曾出龙,相传以为怪。’余亦讶以为奇。后数十年,阅石碣所记载,知为宓羲画八卦肇端龙马所负之图,龙马所出之河,今孟津(即现在的孟津县会盟镇,明清为孟津县城)西北,河中漩涡倒流者,即其处也。”
王铎在石碑上看到的龙马,“身龙鳞,首口鼻类龙,喘成云,无角,毛文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冒(覆盖、涵盖意)天地鬼神之道,为千古文章鼻祖。”
据《五杂俎》载:龙性最淫,故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
九曲黄河,贯穿整个中国,它是母亲河、历史河,也是文明河。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的地方有一个远古美丽的传说——龙马负图。据传,龙马负图是中国本土文化的源泉,与中华民族的根紧相连。会盟镇有一个寺叫龙马负图寺,是祭祀伏羲的地方,位于洛阳北30公里的会盟镇,隶属孟津县。
相传上古(新石器时期)伏羲和女娲生活在西起甘肃东至开封这段黄河流域,繁育了华夏子孙。
伏羲,姓风,带领子孙年年岁岁生息于黄河上,捕鱼劳作。一天在黄河的中下游分界线的水域里,出现了一只马的身体、麒麟的头的怪物作怪,忽而潜入水中半天,忽而腾空而起,喷出的水雾,遮天盖日,扰乱了正常的伏羲生活。
伏羲决定为了子孙一定要征服它,于是遍查熟悉的黄河流域,立誓找到怪物的老窝。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漫长的排查,终于在距中下游分界线30公里的上游、黄河的南岸、一处潮湿的沟壑半腰上找到了怪物居住的大坑。
伏羲经过多次的接触,慢慢地将龙马驯服,并让其成为自己的坐骑。在驯服龙马的过程中,伏羲发现龙马的背上旋起白毛形成圆点,很有规律,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的对称图形,伏羲慢慢的悟解出来,这是上苍对他进行点化和暗示,对他劳作生活需要的启发和指导。
从此,人类结束了以打绳结记事的时代,进入了数的时代,人类前进了一步。伏羲又根据该图,研究出了八卦,记录总结出农时,节气。天象,气候变异的规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