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96式装甲运兵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96式装甲运兵车
图片来自mdc.idv.tw

96式装甲运兵车日本陆上自卫队的轮型装甲运兵车[1] 。主要部署在北海道普通科连队(步兵团)、也参加过人道派遣行动。自卫队内部昵称“96”、“96W”、“96WAPC”“WAPC”等小名。

研发

作为60式装甲运兵车73式装甲运兵车的后继车种、1992年(平成4年)由小松制作所开始研发、1996年(平成8年)定案为“96式装甲运兵车”。平成16年(2004年)一辆成本约1亿日圆共14辆生产完成。直到2009年底已经拨交了305辆的预算。

特征

问题点

日本道路交通法规定车宽2.5m以下、所以不能加装太多复杂构造。且量产性和维修性也必须考量在内,因为自卫队规模是受法律限制,不可能编制太多维修员。

本车也被批评为防御力不足。容易被地雷击毁、两个侧面观景窗可能是弱点、后方车门的油压装置暴露在外可能被击毁导致门卡住。

首先关于地雷问题、本车底盘有许多凹槽可以疏散地雷爆炸的压力波,但是车身高的车辆通常比较容易疏散掉地雷威力。所以相比许多外国装甲车例如TPz Fuchs或美国的史崔克装甲车本车地雷防炸能力还是低了许多。

侧面观景窗可能是弱点问题。理论上防弹玻璃可挡住小口径武器,可是有人质疑开孔会导致周围装甲板强度下降。一方面也有人提出是否步兵需要看外面的情形?然而考量到生存性和公路行驶的安全度还是需要多点车窗。

至于车外的油压式车门部件其中的液压油可能会燃烧问题,但润滑油即使是石油提炼物也有难以燃烧的品种,对于自卫队实际使用的油品不明的情形下很难成立此论述,何况其他车上燃料箱更有可能起火不如说此问题不是第一重要。且可靠度上也设计了手动车门装置,油压故障时还是可以开门,但车门极重,不用油压装置很难关门增加乘员负担,如果只有少数人操作时可能会无法关门。

所以上述问题防卫厅也表示许多武器设计是针对日本国内防卫用途,许多海外作战才会发生的问题不在考量范围内、只会留意可能最小限度内的改善,所以地雷问题不必太在意因为这是攻击性军队才比较头痛的问题。

而且要增强抗地雷能力车子必须大型化加装许多防护,导致价格和重量上升、而且轮型车辆和履带车辆不一样,轮胎不能承受太大重量。至于加高车身会增加战场上被发现和击中的机率,防卫作战时这点对生存性影响还比地雷大。

整体概念

96式是日本第一次开发8轮式装甲运兵车,也是自卫队第一种装甲轮型车。一般的装甲轮型车或履带车辆对于破碎地形效果不彰。普通车轮半径在物理上不可能上下稻田。所以采用大半径轮胎和提高车身。且必须容易维护故障少、和高速长时间使用的耐用度。且宽度必须能在公路行驶。最终价钱一亿日圆以下和当年73式装甲车必须约略相等。

轮胎由CTIS(中央气压装置)的控制可以变更车身高低、就算履带式车辆困难的破碎地形也能容易通过。通常后方2轴(前面数来第3轴第4轴)是驱动轮、但是可以切换8轮驱动。操纵前方2轴(第1轴第2轴)转弯。

车体采用轧压钢板焊接、装甲防护力可防小口径枪和炮弹碎片。车员配置为前方副手、右侧驾驶、后方车长兼枪手、左侧分队长席、最后左右各4名合计8名步兵。驾驶和车长席左侧有灭火器、且能从车外启动。引擎和传动装置是一体化方便维护。

运输舱

后部运输舱有天井门可以对开开启。73式装甲运兵车是采用两扇大型天井门、为了重量因素本车分成4扇小型门比较容易使用。侧面有防弹玻璃观景窗左右各2门。车内防弹材质为玻璃纤维贴层、像73式甲车一样后门有紧急逃生的内嵌小门、侧面可加装充气气囊具有浮航性能。

后舱门采油压式开关、车内外都可操作。后门还有内嵌式小门、可以手动开启。最后部有拖车用钢索组、防核生化用压缩空气供给罐、2006年4月现在本车牵引钢索组也被民用化给货车等车辆用。

在公路上行驶归类为大型卡车。公路行驶时驾驶席及分队长席用挡风玻璃有视野不足问题。所以有开发了挡风玻璃加大版的实验车。该玻璃组可以拆卸因应作战时换回原本的构造,防御力较强。所用防弹玻璃有防御小口径武器的能力。

武器

武器有96式40毫米榴弹发射器的“A型”或是装白朗宁M2重机枪(弹匣增大)的“B型”两种。车辆后部左右各1具烟雾弹发射器。“A型”和“B型”约10:1的比例、但是重机枪和榴弹枪原则上是可以随时互换的。重机枪型的73式装甲车上面拆下的机枪可以直接换上本车、榴弹发射器则是新设计的产品。原则上机枪是要人员露出车外操作。但是也有文献记载有遥控型的实验车装载史崔克装甲车同型的摄影机遥控塔可以在车内安全操作开枪。“遥控型”枪塔可以旋回和俯仰、瞄准用(JM1瞄准潜望镜)、采用电力驱动马达。

后部人员舱后端部两侧上部左右各1具换气装置。用于核生化兵器防护的空气清净过滤、动作时会落下氧气面罩、每人都有专属的空气清净装置。后壁还有暖气机适应寒带气候。本车比73式装甲车内部空间大、乘员舱后部还有隔音贴层车内居住性和静音性提升不少。还装有73式装甲、车内设有人造纤维贴层防止中炮弹后的冲击波把内壁钢铁震成细碎破片。

本车也参加过人道派遣海外任务;派出海外的都采用“B型”机枪型、原本2色迷彩改成OD色(深绿色)、后舱左右上半部外挂有保护装甲板。

参考文献

  1. 装甲运兵车,尖端科技军事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