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A Night at the Opera

於 2024年2月5日 (一) 21:37 由 此念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A Night at the Opera'''</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A Night at the Opera

來自 小紅書 的圖片

外文名:A Night at the Opera

專輯語言:英語

專輯歌手:皇后樂隊

曲目數量:12 首

音樂風格:迷幻搖滾

唱片公司:環球唱片公司,百代唱片公司

發行日期:1975年11月21日

製作人:皇后樂隊,羅伊·托馬斯·貝克


《A Night at the Opera》是英國搖滾樂隊皇后的第四張錄音室專輯,專輯的詞曲作者由皇后樂隊擔任,製作人由樂隊成員以及羅伊·托馬斯·貝克擔任,標準版唱片內部共收錄12首歌曲,於1975年11月21日通過環球唱片公司發行。

《A Night at the Opera》在英國音樂排行榜中共拿下四周冠軍,在美國公告牌兩百強專輯榜中最高排位第四名。該專輯同時也是皇后樂隊在美國唱片市場上的第一張白金銷量唱片。1977年2月,樂隊憑藉專輯歌曲《Bohemian Rhapsody》獲得第19屆格萊美獎「最佳聲樂編排團體表現」提名 。[1]

目錄

創作背景

1975年8月,皇后樂隊花了三個星期的時間,為《A Night at the Opera》進行排演,隨後進駐洛克菲爾德錄音室開始製作該專輯。當樂隊開始籌備《A Night at the Opera》的時候,他們試圖將歌劇的戲劇性、宏大感和自由性融入到華麗搖滾的歌曲中去。他們在英國的羅克菲爾德農場錄音室集中創作了一段時間。每個樂隊成員單獨寫歌,將這些歌曲的想法拿出來給其他幾位討論。在錄製《A Night at the Opera》的某些時候,樂隊成員會兩兩分開工作,有時甚至在不同的錄音室工作。

而佛萊迪·摩克瑞在自己寫作的一首作品中,將他們對於該專輯的設計做出了最精確的呈現。佛萊迪·摩克瑞在錄音棚中做了上千遍的嘗試,只為達到一個極佳的效果。《Bohemian Rhapsody》是佛萊迪·摩克瑞在自己家中突然獲得靈感而創作出來歌曲,他在獲得靈感後就坐在鋼琴面前彈了出來,然後他突然停了下來,在其中加上了一段歌劇部分。佛萊迪·摩克瑞帶着這首歌的想法去見了錄音師,他寫下了《Bohemian Rhapsody》的初稿,不是標準樂譜,而是大寫的A調、B調、C調 。[2]

專輯曲目

碟一

1.《Death on Two Legs(Dedicated to...)》

2.《Lazing on a Sunday Afternoon》

3.《I'm in Love with My Car》

4.《You're My Best Friend》

5.《'39》

6.《Sweet Lady》

7.《Seaside Rendezvous》 碟二

1.《The Prophet's Song》

2.《Love of My Life》

3.《Good Company》

4.《Bohemian Rhapsody》

5.《God Save the Queen》

專輯鑑賞

《A Night at the Opera》仿佛是一支有着各種風格的萬花筒,從1920年代的爵士樂到太空敘事民謠,再到當代頂級流行搖滾。令人驚訝的是,雖然不同流派之間的過渡可能會讓聽眾陷入循環,但沒有一首歌曲是不和諧的。相反,樂隊成功的在正確的時機向觀眾傳遞歡笑、心痛、宏偉和壯觀,正是這種獨特的聲音聽覺的實現將這張專輯推向了真正卓越的境界 。

同名曲《Bohemian Rhapsody》結構極為特殊,副歌部分並沒有重複,而是由幾個風格差異甚大的部分構成,包括鄉謠、吉他獨奏、歌劇、硬搖滾等,並且充滿着猛烈的意識流與噩夢色彩。該歌曲是一首精心設計的複雜作品 ,作為一支全篇沒有重複段落的華麗搖滾藝術作品 ,該歌曲從開篇開始突然進入歌劇部分,然後又忽然轉入搖滾,最後又歸於抒情。[3]

獲獎記錄

日期、頒獎機構、授予獎項、獲獎方、類型

1977年2月19日、美國第19屆格萊美獎 、最佳聲樂編排團體表現、《Bohemian Rhapsody》、提名

1977年2月19日、美國第19屆格萊美獎 、最佳流行聲樂團體表現、《Bohemian Rhapsody》、提名


視頻

7萬人合唱15億人觀看!皇后樂隊的偉大肉眼可見,不愧是「現場之王」#電影種草指南大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