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M103重型坦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4月23日 (四) 23:20 由 Two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360px|缩略图|右|[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IRF4KTO052697O9.html 图片来自网易] '''M103重型坦克'''是美国第一…”)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M103重型坦克美國第一款(也是最後一款)正式服役的制式重型坦克,研製於1945 - 1950年間。它設計之初是用於美國在日本登島作戰。登島計劃流產後,蘇聯的IS-3重型坦克又給了其設計的動力。雖然這種坦克裝備的數量不多,並且未曾參加實戰,但其歷史地位非常重要。現代化改裝後的M103A2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下基本做到了對火力,防護和機動性的兼顧,能稱得上是戰後第一代坦克中的佼佼者。正是從M103等坦克開始,美國坦克工業開始真正發展出自己的特點,顯現出趕超歐洲坦克強國的趨勢。M103重型坦克於1976年從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該坦克也被稱為「美國最後的巨龍」。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         M103重型坦克
        外文名稱         M103 Heavy Tank(英語)
        研製時間         1946年
        定型時間         1951年
        服役時間         1953年
        退役時間         1976年
        別   名         T43重型坦克
        衍生型號         M103A1、M103A2、M51戰場工作車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對於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歐陸戰場上裝甲作戰洗禮的盟軍部隊而言,德軍精銳裝甲部隊的虎式坦克,虎王重型坦克可謂夢魘一般的存在。這些標誌着當時最強作戰能力,同樣也是最強大的裝甲武器可以輕鬆擊毀任何一輛盟軍裝甲車輛還能全身而退,然而盟軍作戰部隊想要打擊他們往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最後,盟軍在擊敗德軍後對其裝甲武器發展資料進行了深刻地研究,以期待戰勝之道。[1]

1945年,美國計劃了對日登島作戰,那麼坦克便是重中之重,能抵禦火炮的重型坦克當然更好,但結果是兩顆原子彈促使了日本的投降。然而,1945年5月9日,在慶祝擊敗德國的柏林大閱兵上面,蘇聯軍隊展示了一款之前從來沒有過的新式坦克——IS-3重型坦克。IS-3坦克前衛的箭簇型裝甲、威武的122毫米炮,科幻的卵型炮塔,低矮的、隱蔽的車身以及迅捷的機動性,都給當時的西方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為了應對這個大衝擊,美國決定啟動了重型坦克研製計劃。

美國在二戰結束後的幾年裡,曾經製造了T28,T29,T30、T34一系列重型坦克,但是,這些設計都只停留在原型車階段。也就是說,美軍缺乏一款正式大批量服役的重型坦克。冷戰時期,美國不得不面對蘇聯重型坦克的存在,必須加快研製重型坦克了。


K型坦克

1946年1月19日,克萊斯勒公司提交了一個頗為有趣的重型坦克設計草案。這台名為K型坦克設計重量60噸,車體採用不太常見的動力系統前置而炮塔後置的布局。後置炮塔的優勢之一是能讓坦克的全長做到僅比潘興多出76.2毫米,哪怕K型坦克裝備着一門長身管高初速的105毫米T5-E1坦克炮。本方案還有一大特點是所有四名坦克乘員都布置在炮塔空間內。坦克的車長、炮長、駕駛員、裝填手都能享受到炮塔裝甲帶來的可靠保護——炮塔正面178毫米,後部也有76.2毫米。雖然美軍在T23中型坦克上曾驗證過炮塔內電動遙控駕駛的技術,但K型坦克應該算是第一種採用炮塔內駕駛系統的美國坦克。

克萊斯勒還打算在K型坦克上採用電傳動系統並搭配一台1200馬力的發動機,發動機採用橫置布局,主減速齒輪組和主動輪全部前置。車身裝甲採用軋制鋼板焊接而成,正面裝甲傾角30°/178毫米,側面則是76.2毫米。車寬約為3.91米。但如果要進行鐵路運輸需要拆除履帶,突出的機槍塔和部分負重輪。炮塔內的武裝包括一挺12.7毫米並列機槍和主炮,主炮備彈100發放置在炮塔內的環裝彈藥架中。車體前部的左右兩角配備有兩挺7.62毫米航向機槍,而後部的兩個角落則為兩個12.7毫米遙控機槍座。這些機槍由炮塔內乘員通過一種類似B29轟炸機遙控機槍塔的裝置進行遙控。由於戰後的軍費削減,再加上電傳動系統在當時不成熟,K型坦克方案並未得到軍方的後續支持,但是K坦克所展現的許多理念都在後來的部分主戰坦克項目中有所應用。


重拾計劃

亞瑟·斯圖爾特中校曾在1944年9月在太平洋戰場目睹過這樣一場戰鬥。當海軍陸戰隊按部就班地在某個島嶼進行登陸作戰時,意外遭遇了日軍某輕型坦克連的灘頭反衝擊。雖然日軍的反擊部隊很快就被消滅,但斯圖爾特中校任心有餘悸。他認為眼下陸戰隊的反裝甲能力遠遠沒有到能沾沾自喜的時候。如果上述這場戰鬥中日軍投入了更多更現代化的裝備的話,那麼灘頭的美軍很可能會遭受難以估量的損失。斯圖爾特中校不久後便加入了軍械技術委員會。

到了1947年隨着東西方意識形態愈發地割裂,美軍開始着手預備一年半內可能與蘇聯發生的全面武裝衝突。北約軍隊人數占相對劣勢,但卻需要駐守諸多戰略要地,例如伊比利亞半島,西西里島,中東地區,日本本土,甚至還有冰島,格陵蘭和亞速爾群島這些人跡罕至的地區。而他們面對的對手可是一支飽受戰火洗禮,經驗豐富且規模龐大的武裝力量。更令美國擔憂的是不斷開下生產線的IS-3重型坦克和T54/55中型坦克,1948年美軍立即啟動T41,42,43坦克項目,這個項目囊括了輕,中,重三種噸位以滿足不同作戰需求。


視頻

末代美制重坦——美國M103重型坦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