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孫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8月30日 (五) 19:57 由 Zjg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來源:87G手遊網

生平

孫武其人與著作已無法考證[1],《左傳》和《國語》均未提到孫武本人。
《左傳》詳細記載了吳國攻破郢都之戰,卻只提到伍子胥,沒有提到孫武,[2]更有學者以為孫武與孫臏是同一人,武其名,而臏是其綽號。[3]南宋人葉適,近代錢穆認為不存在孫武其人[4][5]。清朝牟庭認為孫子就是伍子胥[6]司馬遷的《史記》最早為孫武立傳,葉適在《習學記言》卷四六中認為所記孫武事跡亦近乎傳說,其事「奇險不足信」,而且《史記》成書上距孫武年代亦三百年之遙。

孫武年輕時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了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策略。約公元前517年,孫武因齊國內鬥頻仍,於是離鄉,南下吳國

大破楚軍

公元前512年,孫武剛任將軍便幫助吳王闔閭消滅楚國的兩個保護國鐘吾國徐國,吳王想乘勝進攻楚國,但孫武制止,認為吳軍已疲憊,不宜再戰,於是吳王引兵回國-由此可看出孫武的冷靜思考。不久,伍子胥提出「疲楚誤楚」之略,輪番騷擾楚國達六年,使楚軍認為吳國只敢騷擾,不敢進攻,放鬆了警惕。

公元前506年,楚國進犯吳國的保護國蔡國蔡國求救於吳,唐國也憤怒於楚國的蠻橫,幫助吳國進攻楚國。吳王傾國之力,闔閭親率其弟夫概伍子胥、孫武和伯嚭等統率3萬吳軍奇襲楚國。孫武認為兵貴神速,所以率領3500精兵採取迂迴戰略,避實擊虛,在蔡、唐兩國協助下,奪下了楚國北部三個險隘,進抵漢水東岸。

此時楚昭王大驚,派出囊瓦沈尹戍等人率兵抵抗吳軍。沈尹戍建議主將囊瓦率主力拖延吳軍,自己率兵往方城迂迴至吳軍側後,截其退路,封鎖三個險隘,再前後夾擊吳軍,消滅他們,本來這條計策可以成功打敗吳軍,拯救危急的楚國,但囊瓦受到部下挑撥慫恿,貪功下在沈尹戍往方城後改變策略,渡過漢水,不等沈尹戍包抄吳軍側後,就發動攻擊。孫武見其渡過漢水攻擊,佯裝後退,退到大別山,楚軍在吳軍後退時連戰數場,皆敗,楚軍士氣不斷下降,疲憊不堪。

孫武見楚軍陷於被動,於柏舉與楚軍決戰,闔閭之弟夫概進諫:「囊瓦不受楚人支持,楚軍必不願死戰到底,不如先以小部隊進攻,使楚軍潰亂,再投入主力攻擊,必定大勝。」但闔閭謹慎,不敢用此計,夫概就私下領五千士兵進攻楚軍,楚軍果然潰亂,闔閭就投入主力攻擊,楚軍潰敗,囊瓦逃奔鄭國。吳軍發動戰略追擊,於柏舉西南的清發水重創楚軍殘部。再追,於雍澨再大破囊瓦軍殘部。吳軍再與由方城回救的沈尹戍部隊交戰,激烈戰鬥後楚軍大敗,沈尹戍傷重而死。其後吳軍於麥城之戰再大敗楚軍,至此吳軍五戰五勝,成功消滅楚國,吳軍於柏舉之戰十日後攻陷都。吳軍攻陷都後屠城,楚國軍民死傷十萬以上,楚昭王逃奔至隨國。孫武以3萬吳軍大敗20萬楚軍,攻滅了強楚,於是一戰成名,震驚中原諸國。

其後楚大夫申包胥求救於秦,秦哀公派出500乘兵車攻打吳軍,秦楚聯軍擊敗吳軍,吳國本土又發生內亂,吳軍就被逼返回吳國楚國才免於滅國之難。

助吳稱霸

吳國後來因秦國干預及越國偷襲,被逼自楚國撤軍,但是已使楚國元氣大傷,不能威脅吳國。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不聽孫武勸阻,出兵攻打新即位的越王勾踐,結果被其大敗,傷重而死。孫武及伍子胥幫助闔閭之子夫差治國練兵,並助夫差成功大敗勾踐,報仇雪恨。而其後夫差北上稱霸,於黃池大會諸侯,亦是因為孫武令士兵訓練有素的成果。

晚年境遇

公元前482年,因夫差在稱霸後變得日益專橫,孫武遂回齊國專注編撰兵法。《越絕書》載:「巫門外大塚,吳王客齊孫武塚也,去縣十裏。善為兵法。」《吳越春秋·夫差內傳》載:「臣觀吳王,為數戰伐,士卒不息,大臣內引(引退),讒人益眾。」

孫武欲與伍子胥一同退隱,但伍子胥並未答應,直到死前一刻才後悔沒同孫武離開。

公元前473年吳亡,孫武回姑蘇(即今江蘇蘇州),前470年於此地逝世。《漢書·刑法志》則說孫武是被處死[7]

參考資料

  1. 姚際恆,《古今偽書考》:「然則孫武者,其有耶其無耶其有之而不必如史遷之所云耶其書自為耶抑其後之徒為之耶皆不可得而知也。」
  2.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二:「孫武事吳闔廬而不見於《左氏傳》,未知其果何時人也?」畢以珣注《孫子兵法》說:「按武惟為客卿,故春秋左氏傳言伍員而不詳孫武也。其史稱伐楚及齊晉者。蓋武以客卿將兵故也。」
  3. 齋籐拙堂:《孫子辨》
  4. 葉適《習學記言》卷四六:吳雖蠻夷,而孫武為大將,乃不為命卿,而《左氏》無傳焉,可乎?故凡謂穰苴、孫武者,皆辨士妄相標指,非事實。又書論將能而君不御,春秋時固無中御之患,戰國始有,而未甚。
  5.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卷一(七、孫武辨):《史記 孫吳列傳》有孫武為吳將兵。《漢書 藝文志》有《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而本傳則稱十三篇。然其人與書,蓋皆出後人偽托。
  6. 牟庭《雪泥書屋雜誌》卷二: 古有伍子胥,無孫武。世傳孫子十三篇,即伍子胥所著書也。而《史記》謂孫臏生阿、甄間,為孫武之子孫者,實即子胥之裔也。知者據〈左傳.哀十一年〉,子胥屬其子於齊鮑氏為王孫氏,是為伍氏之後,在齊姓孫有明驗矣!既用,改姓其子,故其著書亦以自號,其所欲寄託者然也。其書舊題當曰:「孫子,《武》十三篇。」後人習傳,輒曰:「孫子名武。」而不知武者其書名,非人名也。其姓名、居趾皆不着於書中,而其子孫居齊,傳述其家書,故世人由此稱之曰:「孫子武,齊人也。」司馬遷不知孫子即子胥,別為〈孫武列傳〉,亦無能詳其事實,獨記斬美女、勒兵一事。蓋子胥始說闔閭時,曾有此,雖可喜、可愕,而非其事業之偉者,止附存所著書,後為美談爾。摭拾為傳,體制固已不稱,而又繼之曰:「闔閭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此總括子胥之生平,以為孫子傳,而實不能詳也。   其〈伍子胥列傳〉及〈吳世家〉敘闔閭破楚事皆連舉子胥、孫武,號曰「二子」,而不可分別,其間,功同一體,語必同辭,以此觀之,豈兩人哉!蓋子胥自柏舉以前,說聽於闔閭,以覆楚為事,非遑著書。夫椒之後,以越為憂,而寢不見用於夫差,乃托著書以自見,其書多言越人,而不及楚,知為夫差時作也。覆楚則曰伍子胥,著書則曰孫子,前後異稱,非兩人也。〈左傳.昭二十年〉子胥之謀伐楚也,曰:「彼出則歸,彼歸則出。亟肄以罷之,多方以誤之。」三十一年,《傳》又曰:「始用子胥之謀也。」然則吳光破楚,運籌決勝,惟子胥實主其功,安有所謂孫武者乎?〈左傳.定四年〉伍員為吳行人,以謀楚;伯州犁為吳太宰,以謀楚。是與子胥同謀覆楚者,猶有伯嚭,而無孫武也。〈吳語〉大夫種曰:「申胥、華登簡服,吳國之士於甲兵而未嘗有所挫也。」是與子胥共事而名為善用兵者,猶有華登,而無孫武也。左邱明喜言兵,愛奇士,使吳有孫武其人,安得內外傳無一言及之。故余以左氏所不言,而知孫武之為亡,是公可無疑也。司馬氏作〈孫子列傳〉第五,作〈伍子胥列傳〉第六,考校不精,以一人而為兩傳,使子胥失其十三篇,而孫子空無事實,貽誤千年,可大噱哉!
  7. 《漢書》卷23: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功滅亡於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