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董重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1月23日 (日) 21:42 由 久明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缩略图|右|[http://pic.gerenjianli.com/mingren_larger/2511/51071318.jpg 原图链接] '''董重质''' 董重质,本淮西牙将,吴少…”)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董重質 董重質,本淮西牙將,吳少誠之子婿也。性勇悍,識軍機,善用兵。及元濟拒命,重質又為謀主,領大軍當王師,連歲不拔,皆重質之謀也。

基本資料

  姓名:董重質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時代:唐代   籍貫:洄曲   民族:漢族   身份:戰將

個人簡介

  董重質,唐代准西戰將。   吳元濟時,守洄曲(今漯河東南),洄曲無險可守,又緊扼通往蔡州之門戶。其部下乘騾即戰,號「騾子軍」。元和十二年(817年),李光顏在郾城擊敗淮西軍,張伯良敗走,鄧懷金以城降。八月,宰相裴度親臨郾城督戰。郾城失守後,吳元濟將蔡州精兵全部調往北線,以增援董重質。李訴連破冶爐城、西平、楚城。又趁雪夜突襲吳房(今遂平),克其外城。吳元濟率將士到牙城抵抗,同時又派人前住洄曲求救。董重質有一萬多人據守在洄曲。可是李訴入城後早已厚撫洄曲守將董重質的家屬,並遣其子前去招降。董重質見大勢已去,到蔡州向李訴投降。李光顏馳入洄曲,董重質的部眾,均歸光顏接收。十月十二日,吳元濟出城投降。   由於重質董是吳元濟的重要參謀,屢破官軍,憲宗起先想殺他,李訴早先答應饒他一命,貶為春州司戶參軍。幾年後,又獲啟用。元和十五年,授左神武將軍。太和四年,任夏綏銀宥節度使

董姓起源

  董姓是一個古老的姓,董姓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傳黃帝的已姓子孫中有個叫叔安的,被封於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縣),稱為飂叔安。飂叔安的兒子董父,為帝舜馴養龍,被舜賜姓為董,任為豢龍氏,封之於鬷川(今山東定陶縣),他的後代便以董為姓。   董姓的另一支是在周朝時出現的,據西漢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春秋時,周大夫辛有的兩個兒子到晉國,與籍氏一起主管晉之典籍,因其職責是「董督晉史」,所以也稱為董氏。這一時期晉國的都城在絳(今山西翼城東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辛有的後裔,世襲晉國太史之職,至春秋時,有史官董狐,他不畏權貴,秉筆直書,被譽為「良史」。董狐的裔孫董翳,秦末被項羽封為翟王,都高奴(在今陝西延安延河東岸),子孫遂居隴西(郡治在今甘肅臨洮)。西漢時的董仲舒為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其曾孫自廣川徙隴西,裔孫徙河東(郡治在今山西夏縣西北)。此外,董姓在漢代還分布於今山東定陶、高青,廣東廣州,四川資陽、德陽,貴州黃平,浙江餘姚,湖北襄陽、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陽、開封、福縣、信陽、靈寶等地。至隋唐時期,除上述地區外,今安徽、湖南、江蘇、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