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太平天國失敗竟因忽略了他!(侯文君)

太平天國失敗竟因忽略了他!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太平天國失敗竟因忽略了他!》中國當代作家侯文君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太平天國失敗竟因忽略了他!

羅大綱可能是太平天國最背運的高級將領之一:因非平在山勛舊,雖起事很早又非拜上帝會眾,但官位不顯,甚至作為水軍將領其功概莫大焉,功績跟官爵明顯不能匹配。其最具見解的戰略建議就是:「欲圖北,必先定河南,駕駐河南,軍乃渡河;」 「否則,先定南九省,無內顧憂,然後三路出師,一出湘楚,一出漢中,疾趨咸陽,以徐揚席捲山東,再出山西,會獵燕都。」並警告說:「若懸軍深入,犯險無後援,必敗之道也。」對建都天京,羅清醒地指出:「天下未定,乃欲安居此都,其能久乎?吾屬無噍類矣! 」但洪楊置若罔聞,一意孤行,果不出所料,北伐偏師孤立無援,慘敗於天津,太平軍最終也被消滅。這些失敗結局也證明了羅大綱的建議非常正確,但後悔藥已經吃不起了。

他少懷壯志,一俟成年,即獷猛異常,遊俠江湖,出沒無常,劫富濟貧,而且是作對清軍的廣西一帶的天地會首領,部眾兩千多人,諳習水戰。歷經馮雲山遊說,他與蘇三娘歸附太平軍,此等「水寇」卻是太平軍水師骨幹,攻占永安幸賴羅大綱聲東擊西,斬殺清平樂協副將阿爾精阿和知州吳江,以此太平軍得以在此休整半年。 但清都統烏蘭泰重兵圍困永安,羅奉命率部乘夜冒雨突圍,攻破清軍重兵防守的「鐵打天下第一閘」古蘇沖,搗毀清軍兵營關卡多處,清軍大敗,烏蘭泰陣亡,繳獲火藥及軍用物資甚豐,為突圍戰立下首功。後曾假借都統旗號進軍桂林,希能不戰而勝,但被清軍識破,轉攻興安和全州,招募三千多鄉勇,壯大了太平軍的力量。兵進湖南後,一往無前,與臣將第一的秦日剛統領水軍,順江東下。翼王陸軍破安徽重鎮安慶,羅之水師則大敗清軍於巢湖。不久,林鳳祥賴漢英吉文元攻破南京,水師則負責拱衛。林鳳祥、李開芳大軍北伐,直取燕京,羅率水軍配合作戰。羅大綱和吳如孝奉命從水路攻取鎮江,鎮江地位重要,既是南北要衝,也是南京東南門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羅依北固山,傍長江運河,築城牆六里,建炮台六座,廣積資糧,備戰不懈。並連敗來犯清軍,又奇襲北門外敵營,旋又飛襲東門外敵營,直使清軍「環城七營皆盡」,穩定了鎮江局勢,被升冬官正丞相。在鎮江,羅還注重安定社會秩序,恢復正常經濟生活。他執行聖庫制度,百工歸衙,建立男館女館,並一面動員百姓量力捐獻軍需,一面實行平買平賣政策。

守鎮江時,羅受命辦理對外事務。鎮江是外國商船進入南京必經之道。1853年4月,英國公使兼香港總督文翰前往天京窺探太平軍對西方態度,羅與其打過交道。在致文翰書中,羅嚴申太平軍對滿清「奉天討罪」,而「惠外和中、商旅不禁、關市不征」,提醒英方不要被滿清利用,替滿清出力。文翰得書,派密迪樂謁見羅,羅懇切地說,雙方「承認同一之上帝」,彼此就如兄弟,當應互相幫助。並告誡英商「不應再去賣鴉片。」後美國傳教士戴作士到鎮江謁見羅,贈羅有關耶穌教書籍,羅也以太平天國印行的書籍回贈。在《殿左五檢點羅大綱致上海英國領事書》中,羅勸其在戰爭期間暫時別來,這並「非阻通商,終以兩下交兵,恐其往來不便」,亦以防滿清水師乘機尾隨,進攻太平軍。書中再次聲明,「同拜上帝,皆系兄弟」,書中要求其「現便攜弟處各書,仰懇悉教歷閱。」這無異於以傳教士之手去宣傳太平軍的各種觀點主張。羅與夷人交道,雖未洞悉侵略者本性,但能作到不卑不亢,有理有節,不愧是一卓越的外交家。 為配合西征,羅督師突出江南江北兩門聲援。田家鎮一役,武昌同知勞光泰所招潮勇多歸順太平軍,楊秀清「概令羅大綱統帶」。越年,羅奉調回京,與胡以晃進攻安徽和縣、合肥,旋即攻占安徽江西多地。羅得知田家鎮失守,即率輕騎趕到九江援助燕王西征軍,與湘軍水師激戰於小池口,與援軍大敗清兵,毀其營盤。曾國藩逼近九江之時,羅與翼王配合,誘敵深入,分割聚殲,把湘軍水師引入鄱陽湖,而後羅乘輕舟百餘只奇襲湘軍水師,焚燒湘軍戰船百餘艘,俘曾國藩座船。曾投水自殺,為羅澤南所救。此役,大滅湘軍氣焰,對西征軍三克武昌,穩定皖贛作用積極。1855年8月,羅在蕪湖戰役中受傷,撤兵到返京,終因傷勢惡化,醫治無效,當月病逝,年僅五十一歲。死後被洪秀全追封奮王。

以此可見,羅非但參軍很早,而且剽悍善戰,戰功卓著,軍事作風「剽迅如風,雄冠諸將。」清人認為「僳悍機警,賊中號為能者,然因非粵西老賊,功在秦日綱上而不封侯王。」我認為此說有理,兩千多後來當是幾萬精銳水師的統帥永安建制時地位竟然很低,直至死前也未達到戰功遠比羅低的秦日剛的臣之最高職位天官正丞相,似乎有些欺侮人了!須知,他可是敵我雙方都認可的英雄豪傑,而且非獨軍事戰功,就是戰爭謀略和外交才能可都是一流的水平,天王上下有些不識真人了,而且人家從來忠心耿耿。假如西王還活着,或許他還好些,因為兩人性格情操和作戰風格近似,合作得非常默契。[1]

作者簡介

侯文君,山東沂源人,中學退休語文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