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的寒衣節(侯文君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鄉愁的寒衣節》是中國當代作家侯文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鄉愁的寒衣節
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秋祭,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並稱為中國三大鬼節。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此日人們會祭掃燒獻,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而且不管是戍邊的,還是經商的;不管是求學的,還是外出的遊子;家人都習慣千里送衣物,以示牽掛和關懷。寒衣節起源於周朝,十月是冬天的開始,人們開始添置越冬寒衣,因此也被稱為授衣節。
此一習俗跟孟姜女的故事有關。秦初,江南松江府孟姜兩家,隔牆鄰居,孟家所種葫蘆爬到姜家,唯獨結果一碩大葫蘆,異常喜人。鋸開裡面竟然端坐着一水靈靈的女娃,兩家都很喜愛,最後就取名孟姜女,輪流養育。孟姜女十八歲了,越長越好,已是亭亭玉立的靚麗美女;父母做主,婚配鄉間才子范杞良。但新婚不久,杞良就被抓夫北疆,修築長城。十月初一,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苦尋無着。不意走到城牆下,城牆突然坍塌,露出一堆累累白骨,孟姜女就有感應,說道:「假如你是我夫,指尖的血就會滲入白骨;倘若不是,則血骨分離。」鮮血白骨果然融為一體,而這時走來的老嫗就說:「他就是范杞良,我是他的房東,他對我可好了。」孟姜女悲憤交加,面對長城,晝夜痛哭,終於感天動地,哭倒長城八百里。後來,面對秦始皇,她據理力爭,不依不饒,最後懷抱丈夫遺骨,縱身跳海殉夫。跳海的剎那,海濤澎湃,緩緩拱起兩方礁石,堆成兩人墳塋。兩座墳塋,即使海潮再大,也不曾沒頂。千百年來,這段忠貞的愛情故事廣為流傳,後來十月一,民間約定俗成,也就有了給故去親人送寒衣的習俗。
至於燒寒衣,則始於宋代文人收錄的風土記述中,民眾在十月初一才有了燒獻衣和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記載。除此之外,還有用黍矐祭祀祖先和授衣、開爐的習俗。婦女們拿出棉衣,送給戍邊、服役的親人,後逐漸發展為祖先、亡人也一併送寒衣。「十月一燒寒衣」據說起源於東漢,蔡倫的大嫂叫慧娘,是個精明的商人。她見蔡倫造紙有利可圖,就鼓動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學習造紙。急性子的蔡莫貪利求快,就開起了造紙店,結果所造之紙質量低劣,乏人問津,夫妻倆只好對着廢紙愁眉苦臉。眼見就得關門,慧娘想出個鬼主意。一天深夜,蔡家大院鬼哭狼嚎,鄰居們通宵達旦膽戰心驚。次日一早,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當屋擺放一口棺材,蔡莫一邊哭訴,一邊燒紙。燒着燒着,棺材裡忽然傳出慧娘的聲音:「開門!快開門!我回來了!」眾人呆若木雞,小心翼翼地打開棺蓋。慧娘就跳出棺來。那慧娘裝模作樣,搖頭晃腦,高聲唱道:「陽間錢路通四海,紙在陰間是錢財,不是丈夫把錢燒,誰肯放我回家來!」她告訴眾人,死後,她到了陰間,閻王發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紙錢買通了小鬼,小鬼們就爭着替她推磨。」她又拿錢賄賂閻王,閻王就放她回來了。這就是有錢能使鬼推磨的由來。
蔡莫假作莫名其妙:「我沒給你送錢啊!」慧娘就指着紙灰說:「這就是錢!陰間的先人,全靠它吃喝花銷。」蔡莫又燒了兩捆紙,說是讓陰間的爹娘少受點苦。這齣雙簧戲表演得惟妙惟肖,眾人見紙錢竟讓人死而復生,就紛紛掏錢買紙去燒。一傳十,十傳百,蔡莫家囤積的紙張幾天就賣光了。閻王爺知道了這事,想到陰間的小鬼野德花錢,就恩准了這個做法。慧娘還陽日是十月初一,後人便在這天上墳燒紙,祭奠死者了。兩個傳說一悲一喜,道具雖有不同,但一個是燒棉衣,一個是燒紙錢,卻都拿死人做戲,撥的都是人們心中的那根親情弦。
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上墳送寒衣、燒寒衣的儀式如下:一是準備供品。此日上午,葷素菜餚、水果點心、麵食酒水等供品張羅好後,準備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金條元寶備用,香則萬萬不可或缺,有道是香到神知。薄薄的五色紙,後來也用粉連黃表紙,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中午,主婦把鍋台收拾乾淨,就做好了上墳燒寒衣的準備。二是燒香拜祭。到了墳前,家人首先是壓上墳頭紙,接着焚香點蠟,整齊擺放供品;再對着墳頭虔誠下跪,然後再三拜九叩;最後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等置於圈內,熱香焚紙,還可以燒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現代化的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時辛苦操勞,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開寶馬,風風光光,過好日子。」有的還在旁邊另劃圓圈,意在救濟孤魂野鬼,以免他們窮極生惡,哄搶自家祖先的衣物。祭祀時,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冥衣供物,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燒寒衣。最後再三拜九叩,辭別先人,祭祀即可大功告成。燒寒衣的習俗後來就有了變遷,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紙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古往今來,人們普遍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能買到東西。
另外還有其它風俗。十月一日,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此日將拿出做好的棉衣,讓所有家人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不適宜穿棉,也要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整理火爐、煙筒,還要試着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順利取暖。十月一日,婦女忌出行,因為孟姜女送寒衣一去不回。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民間也總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這是非常複雜的工程,那得風水師才能操作,假如死者對遷葬不滿意,那可有六親不認的麻煩。 祭祀禁忌的事項如次: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乾乾淨淨,陽世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以及金銀銅錢。只要丁點沒有燒盡,亡人就不能使用,則會前功盡棄。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緻。這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精神的寄託卻源遠流長。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用意也是救濟絕戶孤魂。
各地風俗雖不完全相同,但基本大同小異。過此節的目的:一是追祭先人,緬懷事跡;二是鞭策後人,以孝為本;三是睦鄰友好,和諧共贏。看來祖宗的初衷並不錯誤,而且很能啟迪教育世人,所以即使經過了太多的風風雨雨,直到今天即使國家也是如此,清明節都是隆重地為烈士掃墓祭奠。這就發人深省了。[1]
作者簡介
侯文君,山東沂源人,中學退休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