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村里來了外鄉人(拙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村里來了外鄉人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村里來了外鄉人》中國當代作家拙夫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村里來了外鄉人

「在農村工作,要學會睡農家炕、吃農家飯、說農家話」,魏向榮時刻銘記臨行前單位領導的諄諄教導,他也這樣身體力行着。事實上,在這樣「惡劣」的生活環境下,適應不了就無法工作。小塔則村是個純農業村,村內無任何企業,耕地面積1100畝,且多為山地,人均耕地不足1畝。靠天吃飯養活不了一家老小,村里百分之八十的農民背井離鄉外出謀生,只留下一些空巢老人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魏向榮深知自己肩上重任,就是要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而自己還只是一小兵,尚不具備振臂一揮呼風喚雨之能力,只有先踏踏實實訪民情、聽民意,從細微處入手,從當緊事抓起。

語言障礙是擺在魏向榮面前的首要困難。孝義與臨縣雖同屬呂梁,但「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濃厚的臨縣方言口語,總是讓魏向榮聽的一頭霧水。在一次村民代表會議上,魏向榮興致勃勃地講工作設想,會場內卻嘈嘈雜雜。村支書和村長不知為何吵了起來,村民們有的勸解有的起鬨,誰也沒把這個外鄉人放在眼裡。會議最終不歡而散,留下魏向榮不知所以,凌亂在錯愕的思緒當中。多少個夜裡,魏向榮有「打退堂鼓」的想法,當他把心裡苦悶,與遠在家鄉的媳婦訴說時,這位明事理的女人,身懷有孕操持着家務,仍不忘為自己男人加油鼓勁。

也許越是在困難複雜的環境中,越能激發人的鬥志。魏向榮通過走訪158戶貧困戶,不僅學會用方言土語與村民交流,還為下一步開展工作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小塔則村屬於乾旱丘陵地貌,多少年來村民們一直是靠收集雨水,貯存在水窖里供生活飲用,貯水量不僅不足,水窖的衛生狀況令人堪憂。村民們也想飲用乾淨衛生的自來水,但村支書與村長鬧矛盾,工作推諉扯皮,很多惠民工程難以實施。

首先協調兩委讓班子團結,再謀劃村民飲水安全問題。當魏向榮把這一想法與包片片長馬高峰溝通時,得到了馬高峰的認可與支持。在當潤滑劑、傳話筒、和事佬的過程中,魏向榮了解到村支書與村長並沒多大矛盾,他們也都想為老百姓辦實事,選舉留下的誤會與隔閡沒及時化解,讓兩個倔強的漢子都抹不下面兒。小塔則村距離招賢鎮政府不足5公里,鎮上有一處供水站,供應鎮上居民生活飲用水。經鎮包片、包村幹部多方協調,鎮供水站同意為小塔則村供應自來水,前提是鋪設管道、修建水塔的一切費用由小塔則村承擔。「這已經是幫了很大的忙了,費用我們自行解決」,魏向榮不知哪來的勇氣與底氣,他竟然在供水站經理面前打了保票。

通過魏向榮及鎮包片、包村幹部努力周旋,村支書與村長的關係越來越融洽。他們深深地感覺到,團結可以戰勝一切困難,團結就是力量,不能再讓魏書記多操心了。接下來的水利項目申請、籌資籌勞、一事一議工作中,倆人遇事商量相互配合。2019年11月,經過三個多月的施工安裝,投資20多萬的五個供水點成功送水。

看着村民們吃上自來水的那股子高興勁,魏向榮心裡竟湧起一種自豪感,這種自豪感是他參加工作以來從未有過的。在這次自來水引進工作中,魏向榮明顯感覺到幹部和群眾對他的尊重與友好。喊他魏書記的人多了起來,邀他到家吃飯的人多了起來,村民們不再把他當成外鄉人了。

這裡沒有網吧、沒有影院、沒有商場、沒有書店、沒有學校、沒有公交。說魏向榮喜歡上村莊,這是不真實的。這裡有的只是彎彎曲曲的山路、稀稀拉拉的牛羊、破舊不堪的房屋、白髮蒼蒼的老人。像所有年輕人一樣,他想逃離這裡,逃離這個讓他感到孤獨、寂寞、苦悶、壓抑的地方。留守老人、空心村仿佛是這個時代的痛,讓每一個走進村莊的人感到無比酸楚。每次入戶走訪,魏向榮都會受到熱情招待,老人們會把最好的食物給他吃,就像招待久不回家的兒女們一樣。魏向榮的心情卻無比沉重,他力所能及地幫老人們做一些事情,算是替那些在外打拚的遊子盡些孝道。

小塔則村沒有工礦企業,傳統的黑釉粗陶製作,由於時代發展已無法適應市場需求,加之環保政策,陶窯大部分停產、破敗。人才和勞動力的流失,讓加工製造業難以為繼。如何在第一書記崗位上有所作為,如何能帶領老百姓脫貧致富,這是魏向榮反覆思考的問題。

薛雙有,一個面容清瘦略帶拘謹的中年男人,在擔任小塔則村黨支部副書記同時,為了生計不得不奔走於各大醫院藥店、老百姓之間兼職醫藥代表。問及農村出路和未來人生規劃,薛雙有和大多數村里人一樣茫然無措。詩和遠方,那是說給文化人聽的,生活的苟且象無邊的黑夜,多少讓人有些恐慌,清湯寡水般的日子何時是個頭。

交往過程中,魏向榮發現薛雙有是一個有理想抱負、有責任擔當的人,他也想成就一番事業,只是苦於資金、政策方面因素,加之木訥內斂的性格,很多想法在歲月的流淌中化為烏有。奮戰在脫貧攻堅最前沿,魏向榮正在進行「從小兵到領頭雁」的角色轉變。他不再像剛來時那樣,完成好上級交付的填好表冊、計算收支、入戶慰問等工作任務就行了。他開始研究和思考農民出路、產業發展、鄉村振興。

魏向榮時刻關注國家、省對農村的一系列助農、惠農政策,並結合當前時代發展要求,開始謀劃適合小塔則村的發展路徑。在與省派臨縣駐村工作隊員閒聊時獲悉,省農業廳對種植中藥材有一定補貼,省農商行還為種植中藥材提供貸款貼息。撥雲見日,魏向榮的思緒一下子活泛起來,象逐利的商人見了金礦一般高興。他把想法與薛雙有進行了溝通,「貸款、辦合作社、種藥材」,希望之火就這樣被點燃了。

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等模式,以土地入股或流轉的方式,引導貧困戶發展1-2項種植、養殖業或旅遊服務業,依靠自身力量脫貧致富。讀到這段文字時,魏向榮似乎對產業發展有了更明確方向。

經多方考察,魏向榮和薛雙有決定種植柴胡。柴胡是一種比較耐寒、耐旱的植物,適合光照充足,排水方便的沙壤地生長。而年平均氣溫10.5℃,年降水量只有486㎜,山高溝深的小塔則村正符合這樣的生長環境。

說干就干。2019年5月,薛雙有拿出自己多年積蓄,號召村民們入股入社,成立了「臨縣綠環林種養合作社」。合作社註冊資金50萬,流轉土地276.44畝,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30餘人,其中固定工人15名,全是小塔則村貧困戶。

魏向榮為貧困戶算了一筆帳。以李建奎、郭鳳娥老兩口為例,之前二人並無職業,就是靠他們僅有的5畝多山地種莊稼過活,加入合作社後,每畝地可分紅50元,另外在合作社打工,一年也有2萬多收入,空閒時再餵上7-8頭豬也可收入幾萬元。

魏向榮為薛雙有也算了一筆帳。種植柴胡每畝需種子2-3公斤成本30元,加上租地費、化肥農藥、種植除草採挖、成藥加工費等,合計投入1450元。柴胡畝產可達130-150公斤,按照50元/公斤價格出售,畝產毛收益7500元,純利潤6000元左右。每年春季4月份開始種植柴胡,生長周期為2-3年,為增加土地利用率實現創收,還可與玉米、蕎麥等作物套種。按這幾年行情,年收益率可達30%,加之柴胡種植方式簡單,市場需求大,價格比較平穩,有不錯的發展前景。

做事情總是要費一番周折的,「一帆風順」是人們對一件事或一些人寄予的厚望。柴胡籽是從河南購買的,由於沒有種植經驗,薛雙有只是簡單地按藥材供應商提供的說明書,把柴胡籽撒在地里。下種後並沒有出苗,這讓薛雙有很是焦慮。

大學雖然是在農大上的,但對中藥材還真是一竅不通,魏向榮感覺到薛雙有目光中有一種無助與哀怨,他不能坐視不管。上網查書、求助同學,魏向榮用最短的時間充電學習,他鼓勵薛雙有重新撒種柴胡籽,並嚴格要求工人們下種的時間、氣溫、濕度。第二次撒籽出苗了,這多少讓魏向榮感到欣慰,美中不足的是出苗率不高。發展產業是魏向榮提出來的,種植柴胡是魏向榮鼓動成的,成立合作社也是魏向榮號召的。魏向榮知道村幹部在看着他,薛雙有在看着他,老百姓也在看着他。此時的魏向榮象是貼在鏊子上的麵餅,要多煎熬有多煎熬,而他卻無路可逃,唯一的希望就是第三次撒籽。這種煎熬伴隨魏向榮整整一年,第二年5月第三次撒下的籽出苗了,出苗率高達80%。村幹部笑了,薛雙有笑了,老百姓也笑了,魏向榮卻哭了。沒人知道他為什麼哭,沒人知道他內心承受着多大壓力。

委屈,就這樣被淚水沖洗的一乾二淨。

[1]

作者簡介

拙夫,男,70後,山西省孝義市人,鄉鎮幹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