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君壺」(李漢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君壺」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漢君壺」中國當代作家李漢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漢君壺」

前幾日,上海文友廣偉兄在微信中和我說:「向您推薦一把『漢君壺』,和您同名且價廉物美。」並告訴我,他已經下單,明後天即可到貨,讓我也買一把。我知他對紫砂壺頗為喜好,而我,雖也有幾款紫砂壺,卻終不過是個門外漢。但儘管如此,廣偉兄的發現,還是引起我極大的興趣——天下居然有這麼巧的事,我的名字,竟然能和一款著名的紫砂壺相同,實在是太感意外了。

據我所知,紫砂壺款式繁多,命名大多都很有講究。如「西施壺」,是由「文旦壺」(形似文旦柚)演變而來,直以美人西施喻之;「石瓢壺」則因顧景舟尋跡曼生石銚壺上的銘文「煮白石,泛綠雲,一瓢細酌邀桐君」,又參悟「弱水三千,僅取一瓢飲」,遂以「石瓢」名之;「秦權壺」更有趣,其中的「權」字,古語即為秤錘、稱量之意,因而壺形猶如秤砣,且篆有行楷銘文:「載船春茗桃源賣,自有人家帶秤來」——去桃源賣茶,且讓買家帶秤,其幽默灑脫,可見一斑;當然,也有不少直接用人名作為壺名的,如供春壺、東坡提梁壺、思亭壺等等,人名成了壺款。

那麼,這款紫砂壺,因何被命名為「漢君」呢?

問詢制壺師傅,卻未得要領;廣偉兄便幫我在網上搜索,找來了好幾篇文章,讀過,方知此壺是清代曼生所創。曼生乃乾隆、道光年間錢塘(今杭州)人,本名陳鴻壽,字子恭,號為曼生。其人才華橫溢,尤擅書畫、篆刻,乃「西泠八家」之一。他酷愛設計不同款式的紫砂壺,曾與當時制壺名家楊彭年合作,形成了「曼生壺」獨有的風格韻味。他在溧陽任縣令時,欲以壺為書,設計出一款能夠體現出自己平生心志和意趣的壺款,但卻久不可得。一天夜裡,他隨小童來到一座橋邊,忽然「小童不見,橋頭置一五彩石,上書『有扁斯石,砭我之渴』。曼生拾之,得意忘形,失足落橋,夢中驚醒」(見《紫砂壺裡的中國》,89頁)。他連忙起床,點起油燈,依夢中所見彩石的形狀,揮毫落紙,很快畫出了一款新壺的樣式。此壺形如扁鼓,斂口,收肩,直腹,折邊,平底,整個造型玉潤飽滿、一氣呵成,古拙而又端莊。他又將「有扁斯石,砭我之渴」八個字鐫於壺上,端詳片刻,竟然喜極而泣……

曼生此壺初名「石扁」,有人說「石」與「時」諧音,「扁」言卑下,(《詩經▪白華》有「有扁斯石」一句),寓意時來運轉。陳鴻壽的藝術追求,無論是書畫還是鐫刻,講的都是「天趣」。他設計的這款「石扁壺」,頗耐玩味,很好地體現了那種自然古樸,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後人在此壺的基礎上,做了一點器型上的改進:把直嘴改成了三彎嘴,下有「嘴嗉」,平蓋改成了圓弧狀,採用了虛嵌結構,突出了線條上的美感

陳鴻壽為人正直,為官有能力,但對官場卻並不留戀。他雖然身為縣令,卻一心遨遊在文峰墨海之中,視藝術為生命。他不愛錢財,卻痴迷紫砂,只因在紫砂壺中可以寄託他的人文理想和藝術追求。也正因此,紫砂界稱之為「壺之尊聖」,評價他是「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以壺寄情之第一文人,從而也使紫砂壺成為受人推崇的最具藝術感染力的文化載體」。他的「石扁壺」被人們稱之為「漢君壺」,正是對陳曼生人品的一種讚頌。因為,壺型只是外在的東西,人文,才是一把紫砂壺的底蘊,而「君子」在傳統文化中,「包含了入世有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文質彬彬」等豐富的內涵,體現着士人的理想人格。

而我,有幸作為同名者,怎可不擁有一把「漢君壺」呢?

所以,我決意買壺。而購壺的過程,更是讓我深受感動。起初,廣偉兄告訴我,那家賣壺的店鋪是掛在淘寶網上的,欲購,必須先註冊。但不知是何緣故,我卻怎麼也不能成功註冊,無奈,我只好求助我的老同學。她的外甥女家住宜興,也是一位紫砂壺愛好者,其好友就經營着一家紫砂壺店。我把圖片發給她,請她問問有沒有這款壺。第二天,老同學就聯繫了她的外甥女,外甥女轉天就去了朋友的店鋪。店鋪女老闆聽說有個名字叫漢君的人,要買一把「漢君壺」,就說,自己店裡的這把壺不夠好,便詢問她一位也是經營紫砂壺的朋友,問是否有好一些的「漢君壺」。那人說有,請她們下午過來看。下午,照片發了過來,我一看便相中了,當時便成了交。老同學幫忙姑且不說,單說外甥女的朋 友,自己開着店鋪,又與我不相識,但一聽說漢君要買「漢君壺」,就寧肯自己的貨不出手,也要幫我買到一把心儀的壺,此不亦君子乎?買壺的過程,從廣偉兄提供信息,到同學、親屬、朋友一路相助,與其說是在購壺,不如說是在彰顯親情友情——卻原來,**「漢君壺」,也自可體會到君子之風呢![1]

作者簡介

李漢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