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是天堂》(林清玄散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作品欣賞
有一位神父告訴我一件真實的事。
他在神學院快畢業的時候,老師對他們說:「你們接受了幾年神學的教育,對天堂的狀況已經很了解了,在畢業之前,我希望你們每一個人輪流起來報告自己心目中的天堂。」
這些即將作神父的學生,一一站起來報告自己心目中的天堂。在報告的過程,大家愈聽愈驚慌,竟然沒有兩個人心目中的天堂是相同的。
等到學生全部報告完了,教室陷進一片完全的靜默,因為沒有一個人能確定自己的天堂才是對的。
老師看到大家那麼嚴肅的樣子,忍不住笑起來,對學生說:「每個人心目中的天堂都不同,才是正常的,因為天堂是心的嚮往,並沒有固定的形式,每個人心中的天堂都不一樣了,何況是人間的事,因此,你們當了神父應該遠離爭辯,把重點放在喚起人的嚮往。」
神父說,聽了這一段話,他從此失去和人爭辯的興趣。
我聽了神父的話,從此也不再和人爭辯。
我想,天堂雖然每個人都不同,但心的嚮往是可以互相影響和循環的。 [1]
作者簡介
林清玄(LinQingxuan,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中國台灣當代作家、散文家,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 。
1953年2月26日,出生於台灣省高雄縣旗山鎮。1967年起,住在台南,並在瀛海中學就讀。1970年,在報紙上發表《行游札記十帖》。1972年,考入世界新聞專科學校。1981年,出版散文集《溫一壺月光下酒》。1986年,散文集《紫色菩提》在中國大陸出版。1990年,散文集《紅塵菩提》在中國大陸出版。2008年,散文集《平常茶非常道》在中國大陸出版。2014年,散文集《清歡玄想》在中國大陸出版。2016年,散文集《心有歡喜過生活》在中國大陸出版。2019年1月23日,因心肌梗死,在台灣去世 。
他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之後一發不可收,走上了文學之路,30歲前就已經得遍了台灣所有文學大獎,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作品有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