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養竹記》唐朝·白居易

《養竹記》唐朝·白居易

《養竹記》唐朝·白居易
圖片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1]

目錄

養竹記原文

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之為庭實焉。

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選及第,授校書郎,始於長安求假居處,得常樂里故關相國私第之東亭而處之。明日,履及於亭之東南隅,見叢竹於斯,枝葉殄瘁,無聲無色。詢於關氏之老,則曰:「此相國之手植者。自相國捐館,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斬焉,篲帚者刈焉,刑餘之材,長無尋焉,數無百焉。又有凡草本雜生其中,摹茸薈郁,有無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嘗經長者之手,而見賤俗人之目;剪棄若是,本性猶存。乃芟蘙薈,除糞壤,疏其間,封其下,不終日而畢。於是日出有清陰,風來有清聲;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於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於人何有哉?以其有似於賢而人愛惜之,封植之,況其真賢者乎?然則竹之於草木,猶賢之於眾庶。嗚呼!竹不能自異,唯人異之;賢不能自異,唯用賢者異之。故作《養竹記》,書於亭之壁,以貽其後之居斯者,亦欲以聞於今之用賢者雲。

本文寫於德宗貞元十九年(803)春,白居易以書判拔萃科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開始踏上仕途。

這是篇題壁記。題壁記,一般都寫建築物興建緣由、結構特色,有的還記述興廢沿革乃至人事變遷。因此,往往有一定的文獻資料價值。閱讀這類題壁記可以豐富文化史知識,有助於提高鑑賞能力,並從中獲得某些有益的啟示。

本文可分三個段落。第一段,講君子養竹的原因;第二段,記述關相國東亭叢竹的蕪毀和復甦;笫三段·就竹的遭遇闡發事理。首尾兩段,寫得尤為精彩。

文章起始,就用「竹似賢」三字,開門見山,點醒題旨。這裡所說的「賢」,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比況賢人,二是喻指賢德。然後就題發揮。從本固、性直、心空、節貞四個方面,闡明竹品,而又處處關合「賢人」「賢德」,着重申說竹品對人陶冶情性所起的積極作用。「本固」,啟發人們「善建不拔」,講道德,辦好事而堅定不移;「性直」,啟發人們「中立不倚」,無畏無私,守正不阿;「心空」,啟發人們「應用虛受」,適應需要,虛心學習;「節貞」,啟發人們「砥礪名行,夷險一致」,不顧安危,堅持節操,始終如一。正因為如此,「君子人多樹之以為庭實焉。」

我們知道,「竹苞」,早在《詩經·小雅·斯干》里就已出現。《毛傳》:「苞,本也」陳奐疏:「苞本者,以喻本根深固也。」可見最早引人注目的是竹「本固」這一自然屬性。子路說過:「南山有竹,不揉自直。」(見《孔子家語》)道出了竹「性直」的本質。晉人江逌《竹賦》:「含虛中以象道。」(《藝文類聚》引)頌揚了竹有「心空」(虛心)的特點。南朝梁代劉孝先《竹》詩;」無人賞高節,徒自抱貞心。」(同上)盛讚竹不為環境所侵的「節貞」。由此可見,白居易闡述竹品,皆有所本,並非虛美。不過,真正有意識地在庭中種竹,以資見物思勵者,從現存的文獻記載看,大抵始自《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徽之)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曰: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竹,在文人雅士的心目中,它是「高雅」的象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侶。它具有令人超凡脫俗的特徵。唯其如此,叢竹往往成了園林景點總體構想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白居易假居的地方,原是故相國關播私第的一角。關播,德宗朝建中年間的宰相,才高有德,珍惜人才,因而獲得文人學士的好評。 白居易稱之為「長者」文中關於叢竹在相國去世後,被人亂砍亂伐的那段描敘,實際上含蘊着作者不滿於當軸者摧抑人才的深意。而結尾發出「鳴呼!竹不能自異,唯人異之,唯用賢者異之」的感嘆,則更吐露出他指望當軸者注意發現人才、愛惜人才的隱衷。

這篇題壁記,題為「養竹」,實則借題發揮,表述的是「養人」之道。全文立意新穎,含思深永,耐人尋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