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呂太后本紀第九》原文、翻譯及鑑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呂太后名雉,漢高祖劉邦的皇后,高祖死後,惠帝垂拱,呂后女主稱制,在政治上推行無為而治的方針,為維持社會安定,發展經濟生產作出了貢獻,司馬遷對此作了充分肯定。但是

呂太后名雉,漢高祖劉邦的皇后,高祖死後,惠帝垂拱,呂后女主稱制,在政治上推行「無為而治」的方針,為維持社會安定,發展經濟生產作出了貢獻,司馬遷對此作了充分肯定。但是,呂后為了攬權、專權、固權,不惜大肆殘害劉氏宗室,侵辱、排擠功臣,還違背「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約規,大封呂氏為王,釀成了諸呂之亂。呂后一死,劉氏宗室和元老功臣聯合,一舉摧毀了呂氏集團,保住了劉氏江山。作品以此為主線,詳細描寫了漢初這場驚心動魄的重大政治鬥爭,並通過大量生動傳神的細節描寫和心理刻畫,塑造了呂后這個既精明能幹、工於心計,又生性毒辣、兇狠無比的女主形象,為多姿多彩的中國歷史人物畫廊增添了光輝。

《史記》不為軟弱無能、形同傀儡的惠帝立紀而為實際執掌天下的呂后立紀,後世以「天子稱本紀」的正統學者頗多非議,其實此正是司馬遷的膽識過人之處,文中有意突出呂后殘暴忌妒,偏私專橫等醜惡的一面,表現了作者對呂后的不滿和厭惡;至於呂后的歷史貢獻,或籠統言之,或寫入另篇,當與《史記》他篇互見。

原文

   呂太后者,高祖微時妃也[1],生孝惠帝、女魯元太后[2]。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3],愛幸,生趙隱王如意。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

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4],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呂后年長[5],常留守,希見上[6],益疏。如意立為趙王后,幾代太子者數矣。賴大臣爭之[7],及留侯策[8],太子得毋廢。

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9]。呂后兄二人,皆為將。長兄周呂侯死事[10],封其子呂台為酈侯,子產為交侯,次兄呂釋之為建成侯。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11],崩長樂宮,太子襲號為帝。是時高祖八子:長男肥,孝惠兄也,異母,肥為齊王;餘皆孝惠弟,戚姬子如意為趙王,薄夫人子恆為代王,諸姬子子恢為梁王,子友為淮陽王,子長為淮南王,子建為燕王。高祖弟交為楚王,兄子濞為吳王。非劉氏功臣番君吳芮子臣為長沙王[12]。

呂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趙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13],而召趙王[14]。使者三反,趙相建平侯周昌謂使者曰[15]:「高帝屬臣趙王[16],趙王年少。竊聞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趙王並誅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詔。」呂后大怒,乃使人召趙相。趙相征至長安,乃使人復召趙王。王來,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趙王霸上[17],與入宮,自挾與趙王起居飲食[18]。太后欲殺之,不得間。孝惠元年十二月[19],帝晨出射,趙王少,不能早起。太后聞其獨居,使人持鴆飲之[20]。黎明[21],孝惠還,趙王已死。於是乃徙淮陽王友為趙王。夏,詔賜酈侯父追諡為令武侯[22]。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23]。飲瘄藥[24],使居廁中,命曰「人彘」[25]。居數日,乃召孝惠帝觀人彘。孝惠見,問,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能起。使人請太后曰:「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飲為淫樂,不聽政,故有病也。

二年,楚元王、齊悼惠王皆來朝。十月,孝惠與齊王燕飲太后前[26],孝惠以為齊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禮。太后怒,乃令酌兩卮鴆[27],置前,令齊王起為壽[28]。齊王起,孝惠亦起,取卮欲俱為壽。太后乃恐,自起泛孝惠卮[29]。齊王怪之,因不敢飲,詳醉去。問,知其鴆,齊王恐,自以為不得脫長安,憂。齊內史士說王曰[30]:「太后獨有孝惠與魯元公主。今王有七十餘城,而公主乃食數城。王誠以一郡上太后[31],為公主湯沐邑[32],太后必喜,王必無憂。」於是齊王乃上城陽之郡[33],尊公主為王太后。呂后喜,許之。乃置酒齊邸[34],樂飲,罷,歸齊王。

三年,方築長安城,四年就半,五年六年城就。諸侯來會。十月朝賀。

段意

寫呂后在劉邦剛死,孝惠即位之初,就迫不急待地鴆殺趙王如意、殘害戚姬和欲毒死齊王的暴虐行徑。

注釋

[1]微時妃:貧賤時的配偶。 [2]孝惠帝:名盈,公元前194年至前188年在位。魯元太后:孝惠帝之姊,嫁與張耳之子張敖為妻,生子張偃。敖失國,齊王劉肥尊魯元公主為王太后,偃因得封為魯王,故魯元公主死後諡為魯元太后。 [3]定陶:秦縣名,縣治在今山東定陶西北。 [4]關東:泛指函谷關以東廣大地區。 [5]年長:年老。 [6]希:同「稀」。 [7]爭:勸阻。[8]留侯策:張良建言太子劉盈迎商山四皓,示天下歸心,得以不廢。事見《留侯世家》。 [9]所誅大臣多呂后力:指呂后誅韓信、彭越等。 [10]:周呂侯:即呂澤,從高祖擊韓王信余寇時戰死。 [11]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公元前195年4月25日。 [12]番君吳芮(rui):吳芮本秦鄱陽令,故稱番(鄱)君,秦末起兵反秦。劉邦稱帝,封芮為長沙王。是漢唯一非劉氏而王者。 [13]永巷:宮中的牢獄。 [14]召:徵召。 [15]周昌:劉邦臨死前置周昌為趙相保護趙王,故稱旨不遣趙王。事詳《張丞相列傳》。 [16]屬:委託。 [17]霸上:即灞水西岸的白鹿原,在今陝西長安之東。 [18]自挾:親自帶在身邊加以保護。 [19]孝惠元年:公元前194年。 [20]鴆:毒酒。 [21]黎明:等到天亮以後。黎,等到。 [22]詔賜酈侯父追諡為令武侯:呂太后下詔給呂澤追賜諡號為令武侯。 [23]煇(xun)耳:燒灼耳朵。 [24]飲瘄(yin)藥:灌啞藥,使其不能說話。 [25]彘(zhi):豬。 [26]燕飲:家常便宴。 [27]卮(zhi):酒杯。 [28]為壽:為祝福別人的健康長壽而自己乾杯。 [29]泛:倒掉。 [30]內史:輔助諸侯王國相管理民政的官。 [31]誠:如果。 [32]湯沐邑:皇帝、皇后、公主等收取賦稅供沐浴之用的私邑。 [33]城陽:漢郡名,郡治莒縣,即今山東莒縣。 [34]齊邸: 齊王在京的官邸。

原文

   七年秋八月戊寅[1],孝惠帝崩。發喪,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張辟彊為侍中[2],年十五,謂丞相曰[3]:「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4]?」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台、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5],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乃如辟彊計。太后說,其哭乃哀。呂氏權由此起。乃大赦天下。九月辛丑[6],葬。太子即位為帝[7],謁高廟[8]。

元年[9],號令一出太后。太后稱制[10],議欲立諸呂為王,問右丞相王陵[11]。王陵曰:「高帝刑白馬盟曰[12]:『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太后不說。問左丞相陳平、絳侯周勃等對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稱制,王昆弟諸呂[13],無所不可。」太后喜。罷朝,王陵讓陳平[14]、絳侯曰:「始與高帝喋血盟[15],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呂氏,諸君縱慾阿意背約[16],何面目見高帝地下?」陳平、絳侯曰:「於今面折廷爭[17],臣不如君;夫全社稷[18],定劉氏之後,君亦不如臣。」王陵無以應之。

十一月,太后欲廢王陵,乃拜為帝太傅[19],奪之相權。王陵遂病免歸。乃以左丞相平為右丞相,以辟陽侯審食其為左丞相[20]。左丞相不治事,令監宮中,如郎中令[21]。食其故得幸太后[22],常用事,公卿皆因而決事[23]。乃追尊酈侯父為悼武王,欲以王諸呂為漸[24]。

四月,太后欲侯諸呂,乃先封高祖之功臣郎中令無擇為博城侯[25]。魯元公主薨,賜諡為魯元太后。子偃為魯王。魯王父,宣平侯張敖也[26]。封齊悼惠王子章為朱虛侯[27],以呂祿女妻之。齊丞相壽為平定侯[28]。少府延為梧侯[29]。乃封呂種為沛侯[30],呂平為扶柳侯[31],張買為南宮侯[32]。

太后欲王呂氏,先立孝惠后宮子疆為淮陽王[33],子不疑為常山王,子山為襄城侯,子朝為軹侯,子武為壺關侯。太后風大臣[34],大臣請立酈侯呂台為呂王,太后許之。建成康侯釋之卒[35],嗣子有罪,廢,立其弟呂祿為胡陵侯,續康侯後。二年,常山王薨,以其弟襄城侯山為常山王,更名義。十一月,呂王台薨,諡為肅王,太子嘉代立為王。三年,無事。四年,封呂嬃為臨光侯[36],呂他為俞侯[37],呂更始為贅其侯[38],呂忿為呂城侯[39],及諸侯丞相五人[40]。

宣平侯女為孝惠皇后時[41],無子,詳為有身,取美人子名之[42],殺其母,立所名子為太子。孝惠崩,太子立為帝。帝壯,或聞其母死,非真皇后子,乃出言曰:「後安能殺吾母而名我?我未壯,壯即為變。」太后聞而患之,恐其為亂,乃幽之永巷中,言帝病甚,左右莫得見。太后曰:「凡有天下治為萬民命者[43],蓋之如天,容之如地,上有歡心以安百姓,百姓欣然以事其上,歡欣交通而天下治。今皇帝病久不已,乃失惑惽亂,不能繼嗣奉宗廟祭祀,不可屬天下,其代之[44]。」群臣皆頓首言[45]:「皇太后為天下齊民計[46],所以安宗廟社稷甚深。群臣頓首奉詔。」帝廢位,太后幽殺之。五月丙辰[47],立常山王義為帝,更名曰弘。不稱元年者,以太后制天下事也。以軹侯朝為常山王。置太尉官[48],絳侯勃為太尉。五年八月,淮陽王薨,以弟壺關侯武為淮陽王。

六年十月,太后曰呂王嘉居處驕恣,廢之,以肅王台弟呂產為呂王。夏,赦天下。封齊悼惠王子興居為東牟侯。

七年正月[49],太后召趙王友。友以諸呂女為後,弗愛,愛他姬,諸呂女妒,怒去,讒之於太后,誣以罪過,曰「呂氏安得王!太后百歲後,吾必擊之」。太后怒,以故召趙王。趙王至,置邸不見,令衛圍守之[50],弗與食。其群臣或竊饋[51],輒捕論之[52]。趙王餓,乃歌曰:「諸呂用事兮劉氏危,迫脅王侯兮強受我妃。我妃既妒兮誣我以惡,讒女亂國兮上曾不寤[53]。我無忠臣兮何故棄國[54]?自決中野兮蒼天舉直[55]!於嗟不可悔兮寧早自財。為王而餓死兮誰者憐之!呂氏絕理兮托天報仇。」丁丑[56],趙王幽死,以民禮葬之長安民冢次[57]。

己丑[58],日食,晝晦。太后惡之,心不樂,乃謂左右曰:「此為我也。」

二月,徙梁王恢為趙王。呂王產徙為梁王。梁王不之國[59],為帝太傅。立皇子平昌侯太為呂王。更名梁曰呂[60],呂曰濟川[61]。太后女弟呂嬃有女為營陵侯劉澤妻[62],澤為大將軍。太后王諸呂,恐即崩後劉將軍為害,乃以劉澤為琅邪王[63],以慰其心。

  梁王恢之徙王趙,心懷不樂。太后以呂產女為趙王后。王后從官皆諸呂,擅權,微伺趙王[64]。趙王不得自恣。王有所愛姬,王后使人鴆殺之。王乃為歌詩四章,令樂人歌之。王悲,六月即自殺。太后聞之,以為王用婦人棄宗廟禮[65],廢其嗣[66]。

宣平侯張敖卒,以子偃為魯王,敖賜諡為魯元王。

秋,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趙。代王謝[67],願守代邊。

太傅產、丞相平等言,武信侯呂祿上侯[68],位次第一[69],請立為趙王。太后許之。追尊祿父康侯為趙昭王。

九月,燕靈王建薨,有美人子,太后使人殺之,無後,國除。

八年十月,立呂肅王子東平侯呂通為燕王,封通弟呂莊為東平侯。

三月中,呂后祓[70],還過軹道[71],見物如蒼犬,據高后掖[72],忽弗復見。 卜之,雲趙王如意為祟[73]。高后遂病掖傷。

高后為外孫魯元王偃年少,早失父母,孤弱,乃封張敖前姬兩子,侈為新都侯,壽為樂昌侯,以輔魯元王偃。及封中大謁者張釋為建陵侯[74],呂榮為祝茲侯。諸中宦者令丞皆為關內侯[75],食邑五百戶[76]。

七月中,高后病甚,乃令趙王呂祿為上將軍,軍北軍[77];呂王產居南軍。呂太后誡產、祿曰:「高帝已定天下,與大臣約,曰『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今呂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為變。必據兵衛宮,慎毋送喪,毋為人所制。」辛巳[78],高后崩,遺詔賜諸侯王各千金,將相列侯郎吏皆以秩賜金[79]。大赦天下。以呂王產為相國,以呂祿女為帝後。

高后已葬,以左丞相審食其為帝太傅。

段意

寫呂太后稱制後,在大封諸呂、培植呂氏勢力的同時,對劉氏宗室一邊拉攏,一邊打擊,引起了劉氏宗室的強烈不滿和怨恨,呂、劉矛盾已經發展到了水火不容、一觸即發的地步。

注釋

[1]七年秋八月戊寅:公元前188年陰曆8月12日。 [2]侍中:官名,有此頭銜者可出入宮中,成為皇帝近臣。 [3]丞相:此時右丞相是王陵,左丞相是陳平。 [4]解:緣故。 [5]南北軍:宮中禁軍,南軍守衛未央宮,北軍守衛長樂宮。 [6]九月辛丑:9月5日。 [7]太子:非真太子,故不記名。[8]謁高廟:到劉邦廟裡行朝拜之禮,然後登基。 [9]元年:公元前187年,呂太后稱制之始。 [10]稱制:即代行天子之權。 [11]王陵:漢將,封安國侯,後繼曹參為丞相。傳附《陳丞相世家》。 [12]刑白馬盟:古代訂盟或宣誓時,常常殺牲以血塗口,是謂「歃血」,以示莊重。劉邦此舉,意在防止諸呂篡權。 [13]昆弟:兄弟。 [14]讓:責備。 [15]喋血:即歃(sha)血。 [16]縱慾阿意:縱容太后的欲望,曲從她的心意。阿,曲意獻媚。 [17]面折廷爭:面對面地駁斥皇帝,在朝廷上公開堅持自己的主張。 [18]全社稷:維護國家安全。社稷,古代帝王祭土神和穀神的地方,後代指國家。 [19]太傅:周官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之一,行輔導帝王施行政教之職。東周以來,此職已廢。呂太后權設此職,明升暗降,奪了王陵的相權。 [20]審食其(yiji):呂后寵臣。 [21]郎中令:九卿之一,負責守衛宮門及管理內庭事務。 [22]故得幸太后:故,從前。審食其曾與呂后一起被項羽所俘,留項羽軍中多年。 [23]公卿皆因而決事:朝廷大臣都要通過審食其才能決斷國家政務。 [24]欲以王諸呂為漸:想借追封酈侯之父為悼武王來作為封諸呂為王的開頭。 [25]無擇:姓馮,在楚、漢戰爭中立有軍功,曾保護呂澤殺出重圍,故呂后德而侯之。 [26]宣平侯張敖:敖原襲父爵為趙王,後因其相貫高等欲謀殺劉邦,被降為宣平侯。 [27]朱虛侯:劉章,齊王劉肥次子,劉襄之弟。 [28]壽:齊壽,曾為齊相。 [29]延:陽城延。 [30]呂種:呂后兄建成侯呂釋之的兒子。 [31]呂平:呂后姊長姁的兒子。 [32]張買:劉邦騎將張越人的兒子。 [33]後宮子:宮中一般嬪妃、美人所生之子。 [34]風:暗示。 [35]建成康侯:呂釋之封建成侯,死後諡曰康,故云。 [36]呂嬃:呂后之妹,舞陽侯樊噲之妻。此為婦人封侯之始。 [37]呂他:呂嬰之子。 [38]呂更始為贅其侯:據《惠景間侯者年表》,呂更始為滕侯,贅其侯是呂勝。 [39]呂忿:與呂更始、呂勝均為太后之侄。[40]及諸侯丞相五人:另有五人以諸侯丞相為侯。 [41]宣平侯女:即張敖女,魯元公主所生。 [42]美人:嬪妃稱號之一。名之:名義上稱惠帝子。 [43]凡有天下治為萬民命者:為、命二字疑衍,意為凡是擁有天下治理萬民的人。 [44]其代之:更換他。 [45]頓首:叩頭。 [46]齊民:平民。計,考慮。 [47]五月丙辰:5月11日。 [48]置太尉官:西漢時太尉時設時廢,先後五次,至漢武帝時徹底廢除。太尉,掌管全國軍事。 [49]七年:公元前181年。 [50]衛:侍衛之卒。 [51]群臣:指趙王的僚屬。饋:送食物。 [52]論:判罪,這裡指處死。 [53]讒女:指趙妃呂氏。曾:竟然。 [54]何故:同「何辜」,有什麼罪過。 [55]自決:自殺。蒼天舉直:謂讓老天爺來看看我所受的冤屈吧! [56]丁丑:正月18日。 [57]民冢次:平民百姓的墳墓旁。 [58]己丑:正月30日。 [59]梁王不之國:指呂產不去封國,仍留京師。 [60]梁:高祖五年改碭郡為梁國,都睢陽,在今河南商丘南。 [61]呂:呂后二年割齊國濟南郡為呂國,都歷城,在今山東濟南。 [62]劉澤:劉邦堂兄弟,以軍功封侯。 [63]琅邪:郡名,郡治東武,在今山東諸城。 [64]微伺:暗中監視。 [65]用婦人棄宗廟禮:因婦人而自殺,拋棄了祭祀宗廟的職責。[66]廢其嗣:廢掉了他的繼位人,後代不再繼任為王。 [67]代王謝:劉恆謝絕內遷,實為韜晦避禍。 [68]武信侯呂祿上侯:呂祿初封胡陵侯,改封武信侯,是上等侯爵。 [69]位次第一:呂太后二年重新排定侯爵位次,時蕭、曹等皆死,故以呂祿為第一。[70]祓(fu):祈求免禍去災的祭祀。 [71]軹道:古亭名,在陝西西安東北。 [72]據:衝撞。 [73]祟(sui):古稱神鬼作怪以害人。 [74]中大謁者:謁者,主管為皇帝接收文件、傳達詔命、接待賓客諸事,加「中」字,即為宦官任謁者。 [75]諸中宦者令丞:由宦官充任的各部令、丞。關內侯:有侯爵而無封地、食邑京師者,其地位低於有封地的列侯。 [76]食邑:受封者徵收賦稅的領地。 [77]軍北軍:統領並駐鎮北軍。 [78]辛巳:8月1日。 [79]以秩:按級別。

== 原文 ==  

朱虛侯劉章有氣力[1],東牟侯興居其弟也,皆齊哀王弟[2],居長安。當是時,諸呂用事擅權,欲為亂,畏高帝故大臣絳、灌等[3],未敢發。朱虛侯婦,呂祿女,陰知其謀[4],恐見誅,乃陰令人告其兄齊王,欲令發兵西,誅諸呂而立。朱虛侯欲從中與大臣為應。齊王欲發兵,其相弗聽。八月丙午[5],齊王欲使人誅相,相召平乃反,舉兵欲圍王,王因殺其相,遂發兵東[6],詐奪琅邪王兵[7],並將之而西,語在齊王語中[8]。

齊王乃遺諸侯王書曰:「高帝平定天下,王諸子弟,悼惠王王齊。悼惠王薨,孝惠帝使留侯良立臣為齊王[9]。孝惠崩,高后用事,春秋高[10],聽諸呂,擅廢帝更立,又比殺三趙王[11],滅梁、趙、燕以王諸呂[12],分齊為四[13]。忠臣進諫,上惑亂弗聽。今高后崩,而帝春秋富[14],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諸侯。而諸呂又擅自尊官[15],聚兵嚴威[16],劫列侯忠臣,矯制以令天下[17],宗廟所以危。寡人率兵入誅不當為王者[18]。」漢聞之,相國呂產等乃遣潁陰侯灌嬰將兵擊之。灌嬰至滎陽[19],乃謀曰:「諸呂權兵關中[20],欲危劉氏而自立。今我破齊還報,此益呂氏之資也[21]。」乃留屯滎陽,使使諭齊王及諸侯,與連和,以待呂氏變,共誅之。齊王聞之,乃還兵西界待約。

呂祿、呂產欲發亂關中,內憚絳侯[22]、朱虛等,外畏齊、楚兵,又恐灌嬰畔之,欲待灌嬰兵與齊合而發[23],猶豫未決。當是時,濟川王太、淮陽王武、常山王朝名為少帝弟[24],及魯元王呂后外孫,皆年少未之國,居長安。趙王祿、梁王產各將兵居南北軍,皆呂氏之人。列侯群臣莫自堅其命[25]。

太尉絳侯勃不得入軍中主兵。曲周侯酈商老病[26],其子寄與呂祿善。絳侯乃與丞相陳平謀,使人劫酈商[27],令其子寄往紿說呂祿曰[28]:「高帝與呂后共定天下,劉氏所立九王[29],呂氏立三王[30],皆大臣之議,事已布告諸侯,諸侯皆以為宜。今太后崩,帝少,而足下佩趙王印,不急之國守藩[31],乃為上將,將兵留此,為大臣諸侯所疑。足下何不歸將印,以兵屬太尉?請梁王歸相國印,與大臣盟而之國,齊兵必罷,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萬世之利也。」呂祿信然其計,欲歸將印,以兵屬太尉。使人報呂產及諸呂老人,或以為便,或曰不便,計猶豫未有所決。呂祿信酈寄,時與出遊獵。過其姑呂嬃,嬃大怒,曰:「若為將而棄軍[32],呂氏今無處矣[33]。」乃悉出珠玉寶器散堂下,曰:「毋為他人守也。」

左丞相食其免。

八月庚申旦[34],平陽侯窋行御史大夫事[35],見相國產計事。郎中令賈壽使從齊來[36],因數產曰:「王不早之國,今雖欲行,尚可得耶?」具以灌嬰與齊楚合從[37],欲誅諸呂告產,乃趣產急入宮[38]。平陽侯頗聞其語,乃馳告丞相、太尉[39]。太尉欲入北軍,不得入。襄平侯通尚符節[40],乃令持節矯內太尉北軍[41]。太尉復令酈寄與典客劉揭先說呂祿曰[42]:「帝使太尉守北軍[43],欲足下之國,急歸將印辭去,不然,禍且起。」呂祿以為酈兄不欺己[44],遂解印屬典客,而以兵授太尉。太尉將之入軍門[45],行令軍中曰:「為呂氏右袒[46],為劉氏左袒。」軍中皆左袒為劉氏。太尉行至,將軍呂祿亦已解上將印去,太尉遂將北軍。

然尚有南軍。平陽侯聞之,以呂產謀告丞相平,丞相平乃召朱虛侯佐太尉。太尉令朱虛侯監軍門。令平陽侯告衛尉[47]:「毋入相國產殿門。」呂產不知呂祿已去北軍,乃入未央宮,欲為亂,殿門弗得入,徘徊往來。平陽侯恐弗勝[48],馳語太尉。太尉尚恐不勝諸呂,未敢訟言誅之[49],乃遣朱虛侯謂曰:「急入宮衛帝。」朱虛侯請卒,太尉予卒千餘人。入未央宮門,遂見產廷中。日餔時[50],遂擊產。產走。天風大起,以故其從官亂,莫敢斗。逐產,殺之郎中府吏廁中[51]。

朱虛侯已殺產,帝命謁者持節勞朱虛侯。朱虛侯欲奪節信,謁者不肯,朱虛侯則從與載[52],因節信馳走[53],斬長樂衛尉呂更始。還,馳入北軍,報太尉。太尉起,拜賀朱虛侯曰:「所患獨呂產,今已誅,天下定矣。」遂遣人分部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辛酉[54],捕斬呂祿,而笞殺呂嬃[55]。使人誅燕王呂通,而廢魯王偃。壬戌[56],以帝太傅食其復為左丞相。戊辰[57],徙濟川王王梁[58],立趙幽王子遂為趙王。遣朱虛侯章以誅諸呂氏事告齊王,令罷兵。灌嬰兵亦罷滎陽而歸。

段意

寫呂太后死後,齊王劉襄首先舉兵發難,欲誅諸呂;呂產派灌嬰率兵迎擊,灌嬰又擁兵不動,靜觀其變。這時周勃、陳平等元老功臣與劉氏宗室聯合,智取南北軍,一舉誅滅諸呂,保全了劉氏天下。

注釋

[1]有氣力:既有氣節,又有勇力。 [2]哀王:名劉襄,悼惠王劉肥之子,劉邦之孫,諡哀王。[3]絳、灌:指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 [4]陰知其謀:暗中知道諸呂欲為亂的陰謀。 [5]八月丙午:8月26日。 [6]遂發兵東:於是計劃東征。 [7]詐奪琅邪王兵:琅邪在齊之東,劉襄起兵為解後顧之憂,派人將琅邪王劉澤騙至齊國拘起,而後盡發琅邪之兵。 [8]語在齊王語中:意謂有關此事的詳況已記在《齊悼惠王世家》中。 [9]留侯良:即張良,劉邦謀臣,功封留侯,事詳《留侯世家》。 [10]春秋高:年紀大了。春秋,指歲月、年齡。 [11]比殺三趙王:一連殺了三個趙王。即趙隱王劉如意,趙幽王劉友,趙王劉恢。 [12]滅梁、趙、燕以王諸呂:劉恢封梁王,呂太后徙為趙王而殺之,改封呂產為梁王;呂太后連殺三趙王而封呂祿為趙王;劉建封燕王,建死,呂太后殺其子而封呂通為燕王,則是劉氏之梁趙燕滅,而諸呂為王。 [13]分齊為四:呂太后削奪齊地以建呂、琅邪、城陽三國,合齊為四。 [14]春秋富:年紀輕。 [15]擅自尊官:自己隨心所欲地提高官職。 [16]聚兵嚴威:集中兵權以擴大權威。 [17]矯制:假傳聖旨。 [18]入誅不當為王者:即誅滅諸呂。 [19]滎陽:漢縣名,系軍事要地,在今河南滎陽東北。[20]權兵:擁兵。 [21]益呂氏之資:增添了呂氏的資本。 [22]憚(dan):害怕。 [23]合:交戰。 [24]名為少帝弟:名,稱說。意謂劉太、劉武、劉朝等皆惠帝後宮與諸呂交媾所生子,非劉氏血統。 [25]莫自堅其命:沒有人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自堅,自保。 [26]酈商:劉邦開國功臣之一,《史記》有傳。[27]劫:挾持以作人質。 [28]紿(dai):欺騙。 [29]劉氏所立九王:即楚王劉交、吳王劉濞、齊王劉肥、淮南王劉長、趙王劉如意、代王劉恆、梁王劉恢、淮陽王劉友、燕王劉建,均為高祖所立。 [30]呂氏所立三王:即梁王呂產、趙王呂祿、燕王呂通,另有呂王呂台,因已死,故稱三王。 [31]之國守藩:回到自己的封國上遵守藩臣的職責。 [32]若:你。棄軍:離開軍隊。 [33]今無處:馬上就要沒有命了。 [34]八月庚申旦:當是九月庚申,即9月10日。旦,早上。 [35]窋(zhu):即曹窋,曹參之子,襲父爵為平陽侯。行:代理。 [36]賈壽使從齊來:賈壽出使從齊回來。使,出使。 [37]合從:聯合。 [38]趣產急入宮:敦促呂產趕快進宮擁兵自衛,並控制皇帝以發號施令。 [39]丞相太尉:陳平、周勃。 [40]襄平侯通:即紀通,劉邦功臣紀成之子。尚符節:為皇帝掌管兵符印信。尚,掌管。符節,木、竹或金屬製成的憑證信物。 [41]矯內太尉北軍:假傳皇帝的命令讓太尉進入北軍。 [42]典客:九卿之一,主管國內民族事務。 [43]守:掌握、統率。 [44]酈兄:即酈寄,字兄。兄,同「況」。 [45]將之:接受了兵權。 [46]袒:露出臂膀。 [47]衛尉:九卿之一,主管宮門禁衛。 [48]恐弗勝:擔心衛尉勝不了呂產的南軍 [49]訟言:公開說。 [50]日��(bu)時:傍晚的時候。 [51]郎中府:郎中令的官府。 [52]從與載:登上謁車的車,與之同車共載。 [53]因節信馳走:憑藉謁者的節在宮禁之中奔走。 [54]辛酉:9月11日。 [55]笞(chi)殺:用棍活活打死。 [56]壬戌:9月12日。 [57]戊辰:9月18日。 [58]徙濟川王王梁: 把濟川王改封梁王,而將濟川地還給齊國。

諸大臣相與陰謀曰[1]:「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呂后以計詐名他人子,殺其母,養後宮,令孝惠子之,立以為後,及諸王,以強呂氏。今皆已夷滅諸呂,而置所立[2],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3]。不如視諸王最賢者立之。」或言:「齊悼惠王高帝長子,今其適子為齊王,推本言之,高帝適長孫,可立也。」大臣皆曰:「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4],亂功臣。今齊王母家駟[5],駟鈞[6],惡人也,即立齊王,則復為呂氏。」欲立淮南王,以為少,母家又惡。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見子[7],最長[8],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故順[9],以仁孝聞於天下,便。」乃相與共陰使人召代王。代王使人辭謝。再反,然後乘六乘傳[10]。後九月晦日己酉[11],至長安,舍代邸。大臣皆往謁,奉天子璽上代王[12],共尊立為天子。代王數讓,群臣固請,然後聽。

東牟侯興居曰:「誅呂氏吾無功,請得除宮[13]。」乃與太僕汝陰侯滕公入宮[14],前謂少帝曰:「足下非劉氏,不當立。」乃顧麾左右執戟者掊兵罷去[15]。有數人不肯去兵[16],宦者令張澤諭告,亦去兵。滕公乃召乘輿車載少帝出[17]。少帝曰:「欲將我安之乎?」滕公曰:「出就舍[18]。」舍少府。乃奉天子法駕[19],迎代王於邸。報曰:「宮謹除。」代王即夕入未央宮[20]。有謁者十人持戟衛端門[21],曰:「天子在也,足下何為者而入?」代王乃謂太尉。太尉往諭,謁者十人皆掊兵而去。代王遂入而聽政。夜,有司分部誅滅梁[22]、淮陽、常山王及少帝於邸。

代王立為天子。二十三年崩[23],諡為孝文皇帝。

段意

寫群臣擁立代王劉恆即位為孝文皇帝的經過。

注釋

[1]陰謀:暗中商量、謀畫。 [2]置所立:留着呂氏所立的少帝劉弘。 [3]無類:絕種,指被全部殺死。 [4]外家:外戚。 [5]母家駟:母家姓駟。 [6]駟鈞:人名,齊襄王的舅舅。 [7]見子:仍在世的兒子。 [8]最長:代王劉恆是劉邦第三子,其兄齊王劉肥、惠帝劉盈此時均已死,故云最長。[9]立長故順:立長子名正言順,符合宗法制度。 [10]乘六乘傳:乘坐六匹馬拉的驛車。傳,驛車。 [11]後九月:即閏9月。晦日己酉:9月29日。晦日,陰曆月終。 [12]璽:皇帝印。 [13]除宮:清掃宮室,指清除那些妨礙文帝登基的人事。 [14]太僕:九卿之一,掌管皇帝車馬。滕公:即夏侯嬰,劉邦的開國功臣之一。 [15]麾左右執戟者掊兵罷去:揮手讓警衛少帝的衛士放下武器離開。麾:揮手示意。掊兵:放下武器。 [16]不肯去兵:不願放下武器。 [17]乘輿車:天子所乘坐的一般車子。 [18]出就舍:住到宮廷外面去。 [19]法駕:天子舉行隆重典禮時乘坐的車駕。 [20]即夕:當天晚上。 [21]端門:宮殿正南門。 [22]有司:主管該事務的官員。設官分職,各有所司,故云有司。司:主管。 [23]二十三年崩:文帝於公元前179年即位,在位23年,卒於公元前157年。

== 原文 ==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1],故惠帝垂拱[2],高后女主稱制[3],政不出房戶[4],天下晏然[5]。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6],衣食滋殖[7]。

段意

這是作者的論贊,着重肯定呂太后推行無為政治所取得的歷史功績,表現了作者愛憎分明、褒貶公允的求實精神。

注釋

[1]無為:這是一種以休養生息、發展生產、減少干擾為主的政治政策,漢初實行無為而治,對於安邦治國、發展經濟起了巨大作用。 [2]垂拱:垂衣拱手,不參與政事。 [3]女主稱制:呂太后主宰天下大事。制:皇帝裁決法令稱「制曰」。 [4]政不出房戶:指皇帝不用出屋,政事就能處理好。 [5]晏然:安然,指國家太平無事。 [6]稼穡:播種收穫。 [7]衣食滋殖:豐衣足食。滋殖:逐漸增加。[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