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史記·吳王濞列傳漢廷臣方議削吳》

《史記·吳王濞列傳漢廷臣方議削吳》

目錄

原文

吳王濞恐削地無已[2],因以此發謀[3],欲舉事[4]。念諸侯無足與計謀者[5],聞膠西王勇,好氣[6],喜兵,諸齊皆憚畏[7],於是乃使中大夫應高誂膠西王[8]。無文書[9],口報曰[10]:「吳王不肖[11],有宿夕之憂[12],不敢自外[13],使喻其歡心[14]。」王曰:「何以教之?」高曰:「今者主上興於奸[15],飾於邪臣[16],好小善[17],聽讒賊[18],擅變更律令[19],侵奪諸侯之地[20],徵求滋多[21],誅罰良善,日以益甚[22]。里語有之[23],『舐糠及米[24]』。吳與膠西,知名諸侯也,一時見察[25],恐不得安肆矣[26]。吳王身有內病[27],不能朝請二十餘年[28],嘗患見疑[29],無以自白[30],今脅肩累足[31],猶懼不見釋[32]。竊聞大王以爵事有適[33],所聞諸侯削地[34],罪不至此,此恐不得削地而已[35]。」王曰:「然,有之[36]。子將奈何?」高曰:「同惡相助[38],同好相留[39],同情相成[40],同欲相趨[41],同利相死[42]。今吳王自以為與大王同憂,願因時循理[43],棄軀以除患害於天下[44],億亦何乎[45]?」王瞿然駭曰[46]:「寡人何敢如是? 今主上雖急[47],固有死耳[48],安得不戴[49]?」高曰:「御史大夫晁錯,熒惑天子[50],侵奪諸侯,蔽忠塞賢[51],朝廷疾怨[52],諸候皆有倍畔之意[53],人事極矣[54]。彗星出[55],蝗蟲數起[56],此萬世一時,而愁勞聖人之所以起也[57]。故吳王欲內以晁錯為討[58],外隨大王后車[59],彷徉天下[60],所鄉者降[61],所指者下[62],天下莫敢不服[63]。大王誠幸而許之一言[64],則吳王率楚王略函谷關[65],守滎陽敖倉之粟,距漢兵[66]。治次舍[67],須大王[68]。大王有幸而臨之[69],則天下可並[70],兩主分割[71],不亦可乎?」王曰:「善。」高歸報吳王,吳王猶恐其不與[72],乃身自為使[73],使於膠西,面結之[74]。

段意

記劉濞串聯膠西王反叛漢朝的情況。劉濞暗中派大夫應高去聯繫膠西王,說明反叛朝廷的理由。應高煽動說:當今皇上重用壞人,擅自變更法令,殺戮善良的人,侵奪諸侯們的封地;吳王二十多年不進京朝見,難於得到寬恕,膠西王賣爵事有罪,被削減封地,恐怕還不能了事,吳王與膠西王有共同的憂患。應高還向膠西王陳述舉兵的策略,要點有二:一、以討伐晁錯為號召起兵。御史大夫晁錯迷惑天子、蔽塞忠賢、侵奪諸侯封地,討伐晁錯可得到諸侯王響應;二、吳王率領楚王奪取函谷關,守住敖倉的糧食,堵住漢軍。應高回去匯報後,吳王親自前去與膠西王結盟。

注釋

  [1]廷臣:朝廷的高級官員。方:正在。議:討論。

  [2]已:止,完。

  [3]發謀:定謀略。

  [4]舉事:起事。指興兵叛亂。

  [5]足:值得,夠得上。

  [6]好氣:好逞血氣之勇。

  [7]諸齊:指齊王劉將閭、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濟北王劉志等,他們都是劉肥的兒子,封於原齊地,故稱諸齊。憚畏:害怕,畏懼。

  [8]於是:因此。乃:就。中大夫:官名,為郎中令的屬官,掌議論。誂(tiao):引誘。

  [9]文書:書信。

  [10]報:告訴。

  [11]不肖(xiao):(與父)不相似。自謙之詞,意為不賢,無才能。

  [12]宿夕之憂:短時間內遇禍的憂慮。宿夕:旦夕,比喻短時間內。

  [13]自外:自視為外人,自行疏遠。

  [14]使喻其歡心:派(我來)傳達他的好意。

  [15]今者:現在,當今。主上:指皇上。興:選拔,提拔。

  [16]飾:表彰。

  [17]小善:小的長處。

  [18]聽:聽信。讒賊:傷害人的壞話。

  [19]律令:法令。

  [20]侵奪諸侯之地:指削減諸侯王的封地一事。

  [21]徵求:徵收。滋多:更加多,越來越多。

  [22]益甚:更加厲害。

  [23]里語:民間流行的話。

  [24]舐糠及米:由舔食糠到舔食米,喻逐漸發展、厲害。

  [25]見察:被察覺。

  [26]安肆:安樂自由。

  [27]內病:身體內部的病症。

  [28]朝請:朝見天子。春天拜見天子叫朝,秋天拜見叫請。

  [29]患:憂慮。見疑:被懷疑。

  [30]自白:自我表白。

  [31]脅肩累足:脅肩,縮緊肩膀。累足:並着兩足。形容極為恐懼的樣子。

  [32]釋:赦免。

  [33]爵事:指上文「賣爵有奸」一事。適(zhe):通「謫」,過失。

  [34]諸侯削地:削減諸侯的封地。

  [35]恐:恐怕。不得:不可能。已:止,完。

  [36]然:是的。有之:有這事。

  [37]子:你,你們。奈何:怎麼辦。

  [38]同惡(wu)相助:對共同憎惡者相互援助去對付他。相,相互。

  [39]同好(hao):志趣相同的人。留:伺候。

  [40]同情相成:心思相同的人相互成全。

  [41]同欲相趨:有共同願望的人一起追求。

  [42]同利相死:有共同利益的人同生共死。

  [43]因時循理:順應形勢,遵循事理。

  [44]棄軀:意為犧牲自己。患害:禍害。

  [45]億:推測,猜想。

  [46]瞿(ju)然:瞪眼驚視的樣子。

  [47]急:急躁,暴躁。

  [48]固有死:本來有一死。

  [49]安得:怎麼能。戴:擁護。

  [50]熒惑:迷惑。

  [51]蔽忠塞賢:蒙蔽忠良,阻塞賢能。

  [52]疾怨:怨恨。

  [53]倍畔:通「背叛」。

  [54]人事:人的所作所為。此指主上所為之事。極:達到了極點。

  [55]彗星:俗稱掃帚星。古人認為彗星出現是災禍的預兆。

  [56]蝗蟲數起:蝗蟲災害發生了多次。古人認為這也是不祥的徵兆。

  [57]愁勞:憂愁勞苦。此指當時的社會形勢。聖人: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起:起事。

  [58]內以晁錯為討:在朝廷內把晁錯作為討伐的對象。

  [59]後車:副車,侍從之車。

  [60]彷徉(pang yang):週遊,遨遊。

  [61]鄉:通「向」。

  [62]下:攻下。

  [63]莫:沒有人。

  [64]誠:如果。幸:慶幸。表謙敬的副詞。許:答應。一言:一句話。

  [65]略:奪取。函谷關:關名,在今河南省靈寶縣。

  [66]距:通「拒」,抵禦。

  [67]治次舍:備辦住處。次舍,止息之所。

  [68]須:等待。

  [69]有:通「又」。臨之:指到次舍。臨,到。

  [70]並:吞併。

  [71]兩主:指吳王和膠西王。

  [72]與:結盟。

  [73]身自為使:親自當使者。

  [74]面結之:當面同他結盟。[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