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史記·大宛列傳校尉王申生》

[https://nimg.ws.126.net/? 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blPfDTUpA9A%3D475DFQKzEcDg8R4obqbZcNggDBtFB5OKv1551932631462compressflag.jpg&thumbnail=65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原圖鏈接] 圖片來自網易網

《史記·大宛列傳校尉王申生》

目錄

原文

校尉王申生、故鴻臚壺充國等千餘人,別到郁成。郁成城守,不肯給食其軍。王申生去大軍二百里,(偵)〔偩〕而輕之,責郁成[2]。郁成食不肯出,窺知申生軍日少,晨用三千人攻,戮殺申生等,軍破,數人脫亡,走貳師[3]。貳師令搜粟都尉上官桀往攻破郁成。郁成王亡走康居,桀追至康居。康居聞漢已破宛,乃出郁成王予桀,桀令四騎士縛守詣大將軍[4]。四人相謂曰:「郁成王漢國所毒[5],今生將去,卒失大事[6]。」欲殺,莫敢先擊。上邽騎士趙弟最少[7],拔劍擊之,斬郁成王,齎頭。弟、桀等逐及大將軍[8]。

初,貳師後行,天子使使告烏孫,大發兵併力擊宛。烏孫發二千騎往,持兩端[9],不肯前。貳師將軍之東[10],諸所過小國聞宛破,皆使其子弟從軍入獻[11],見天子,因以為質焉[12]。貳師之伐宛也,而軍正趙始成力戰,功最多;及上官桀敢深入,李哆為謀計,軍入玉門者萬餘人,軍馬千餘匹。貳師後行,軍非乏食,戰死不能多[13],而將吏貪,多不愛士卒,侵牟之[14],以此物故眾[15]。天子為萬里而伐宛,不錄過[16],封廣利為海西侯。又封身斬郁成王者騎士趙弟為新畤侯[17],軍正趙始成為光祿大夫[18],上官桀為少府[19],李哆為上黨太守。軍官吏為九卿者三人,諸侯相、郡守、二千石者百餘人,千石以下千餘人。奮行者官過其望[20],以適過行者皆絀其勞[21]。士卒賜直四萬金。伐宛再反[22],凡四歲而得罷焉。

段意

補記伐下大宛前後的三件事:一是當初遭郁成王抗阻,致使漢軍傷亡慘重,是上官桀攻破郁成,捉到郁成王,並被所部上邽騎士趙弟斬殺;二是當初漢約烏孫同伐,烏孫觀望不前,待破了大宛,烏孫才與諸小國臣服漢朝;三是破大宛後的封賞不公,連有過錯的李廣利也封了海西侯。

注釋

  [1]道上國不能食:途中小國不能供給糧食。

  [2][偩]而輕之,責郁成:(倚仗漢軍軍威)而輕視郁成守軍,責怪郁成王不供給糧食。偩(fu),同「負」,倚恃。

  [3]走貳師:跑到貳師將軍那裡去。

  [4]縛守詣大將軍:將郁成王捆綁押送到貳師將軍處。

  [5]毒:痛恨。

  [6]今生將去,卒失大事:如今要讓他活着跑掉,恐怕會誤大事。

  [7]上邽(gui):古縣名,今甘肅天水。

  [8]逐及:追趕上。

  [9]持兩端:不進不退,在觀望。

  [10]之東:從東路進兵。

  [11]入獻:作為獻禮。

  [12]因以為質焉:就用(這些子弟)作人質,以表示誠信。

  [13]不能多:不算多。

  [14]侵牟:侵犯掠取。

  [15]物故:死亡。

  [16]不錄過:不記過錯。

  [17]身斬:親手斬殺。

  [18]光祿大夫:掌顧問應對的官。

  [19]少府:西漢時掌山地海澤的稅收和皇室手工業製造的官。

  [20]奮行者官過其望:自願奮身從軍征戰的授官超過了他們(依實績而有)的願望。

  [21]以適過行者皆絀其勞:因謫貶有罪過而從軍征戰的,就降減他們的功勞。適,同「謫」。絀(chu),同「黜」,貶退。

  [22]再反:往返了兩次。[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