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李良已定常山》
原文
至石邑,秦兵塞井陘,未能前。秦將詐稱二世使人遺李良書[2],不封[3],曰:「良嘗事我得顯幸[4]。良誠能反趙為秦,赦良罪,貴良[5]。」良得書,疑不信。乃還之邯鄲,益請兵[6]。未至,道逢趙王姊出飲,從百餘騎。李良望見,以為王,伏謁道旁[7]。王姊醉,不知其將,使騎謝李良。李良素貴,起,慚其從官[8]。從官有一人曰:「天下畔秦,能者先立。且趙王素出將軍下,今女兒乃不為將軍下車,請追殺之。」李良已得秦書,固欲反趙,未決,因此怒,遣人追殺王姊道中。乃遂將其兵襲邯鄲[9]。邯鄲不知,竟殺武臣、邵騷。趙人多為張耳、陳餘耳目者,以故得脫出。收其兵,得數萬人。客有說張耳曰:「兩君羈旅[10],而欲附趙,難;獨立趙後,扶以義,可就功。」乃求得趙歇,立為趙王,居信都。李良進兵擊陳餘,陳餘敗李良,李良走歸章邯[11]。
段意
寫張耳陳餘在李良反趙後立趙歇為王之事。一、秦策反趙王部將李良。二、李良殺趙王姐,反趙攻破邯鄲,殺了趙王武臣。三、張耳陳餘逃脫後聽從賓客意見,尋訪到原趙國後代趙歇,立之為王。四、陳餘擊敗李良,李良投秦。
注釋
[1]太原:郡名,在今山西太原西南。
[2]遺(we):送。
[3]不封:不密封。故意泄密,使趙國君臣相疑。
[4]顯幸:顯榮寵幸。
[5]貴良:使李良顯貴。
[6]益:再。
[7]伏謁:跪伏拜見。
[8]慚其從官:在從官面前感到慚愧。
[9]將(jiang):統率。
[10]羈(ji)旅:寄居作客。
[11]章邯:人名,秦二世的武將,曾破陳涉軍,後投降項羽,敗於漢高祖後自殺。[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