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趙王歇復居信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趙王歇復居信都》

原文

張耳從項羽諸侯入關。漢元年二月,項羽立諸侯王,張耳雅游[2],人多為之言。項羽亦素數聞張耳賢,乃分趙立張耳為常山王,治信都。信都更名襄國。

陳餘客多說項羽曰:「陳餘、張耳一體有功於趙。」項羽以陳餘不從入關,聞其在南皮,即以南皮旁三縣以封之,而徙趙王歇王代。

張耳之國,陳餘愈益怒,曰:「張耳與餘功等也[3],今張耳王,餘獨侯,此項羽不平。」及齊王田榮畔楚,陳餘乃使夏說說田榮曰[4]:「項羽為天下宰不平[5],盡王諸將善地,徙故王王惡地,今趙王乃居代! 願王假臣兵[6],請以南皮為扞蔽[7]。」田榮欲樹黨於趙以反楚,乃遣兵從陳餘。陳餘因悉三縣兵襲常山王張耳[8]。張耳敗走,念諸侯無可歸者,曰:「漢王與我有舊故,而項羽又強,立我,我欲之楚。」甘公曰[9]:「漢王之入關,五星聚東井。東井者,秦分也。先至必霸[10]。楚雖強,後必屬漢。」故耳走漢。漢王亦還定三秦,方圍章邯廢丘。張耳謁漢王,漢王厚遇之。

陳餘已敗張耳,皆復收趙地,迎趙王於代,復為趙王。趙王德陳餘[11],立以為代王。陳餘為趙王弱,國初定,不之國[12],留傅趙王[13],而使夏說以相國守代

段意

寫陳餘借兵打敗張耳之事。項羽入關封侯時,分趙之地立張耳為王,封陳餘為侯。陳餘認為與張耳功勞相當卻權勢不均,因而憤憤不平。齊王田榮叛楚,陳餘借其兵襲擊張耳,張耳敗走歸漢。趙王感謝陳餘為之收復了趙地,立陳餘為代王。

注釋

  [1]信都:地名,在今河北棗強縣東北。

  [2]雅游:久習於交遊。

  [3]等:相等。

  [4]使夏說(yue)說(shui)田榮:派夏說說服田榮。

  [5]宰:主宰,主持。

  [6]假:借。

  [7]扞(hàn)蔽:屏藩。

  [8]悉:盡,全部。

  [9]甘公:即甘德,古天文學家。

  [10]漢王之人關……先至必霸:言漢王入關時有五星聚於東井(秦的分星)的天象,象徵漢王必成霸業。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東井:即井宿,星名。古代天文學家把十二星辰的位置與地上州、國的位置相對應,認為東井是秦的分星。古人迷信,常以天象的變異來比附州國的吉凶。

  [11]德:感激。

  [12]不之國:言不到(自己的)代國。

  [13]留傅:留下來輔佐。[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