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張廷尉釋之者》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張廷尉釋之者》

原文

有兄仲同居[3]。以訾為騎郎[4],事孝文帝,十歲不得調[5],無所知名[6]。釋之曰:「久宦減仲之產[7],不遂[8]。」欲自免歸[9]。中郎將袁盎知其賢[10],惜其去,乃請徙釋之補謁者[11]。

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12]。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論,令今可施行也[13]。」於是釋之言秦漢之間事,秦所以失而漢所以興者久之[14]。文帝稱善,乃拜釋之為謁者僕射[15]。

目錄

段意

本段敘述張釋之的出身及早年經歷。他因多年不得升遷,又加之「減仲之產」,想辭官歸家。中郎將袁盎憐惜其才,請升補為謁者,終於挽留了他。後來,張釋之在殿上縱論秦漢間盛衰興亡的歷史教訓,受到漢文帝的賞識,被升遷為謁者僕射。

注釋

  [1]廷尉:官名,九卿之一。執掌辟刑的最高長官。

  [2]堵(zhe)陽:縣名。在今河南方城東六里。

  [3]仲:古人有以排行為表字的。仲,是老二,釋之字季,是老三。同居:在一起生活。

  [4]訾:通「貲」,家財。騎(ji)郎:官名。皇帝侍衛,掌守門戶,出充車騎。全句說,因家財殷實得選為騎郎。按當時家財五百萬錢以上者可以任郎官。

  [5]調(diao):升遷。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說:孝文帝三年「中郎將張釋之為廷尉」。與此不合。

  [6]無所知名:沒有人知道他。

  [7]宦:做官。按因為當時做郎官車馬服飾必須自備,所以有「減仲之產」的話。

  [8]遂:安,滿意。

  [9]自免歸:自動要求免職回家。

  [10]中郎將:官名,統率皇帝侍衛的官員。袁盎:此時是張釋之的上級。事詳《袁盎晁錯列傳》。

  [11]徙(xi):遷調。謁(ye)者:官名,掌管接待賓客,通報洽事。

  [12]因:趁。前:動詞,上前。便(bian)宜:指便國宜民。全句說,張釋之趁着新遷朝見的機會,上前陳述便國宜民的事情。

  [13]卑:使動用法,下。之:代指所言之事。令:使。可:能夠。全句說,把你的話貼近現實一些,不要發太高的議論,要說使當前能夠推行的。

  [14]久之:許久。

  [15]拜:授給官職。謁者僕射(ye):謁者的長官。[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