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司馬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司馬集

 

 

 

書籍介紹

唐王建撰。建字仲和,潁川人。大曆十年進士。大和中為陝州司馬。據《文獻通考》,建集十卷。此本為國朝胡介祉所校刊。凡古體二卷、近體六卷,蓋後人所合併。前有介祉序,謂虞山毛氏曾有刊本行世,校對亦未盡善。至《宮詞》自宋南渡後逸去其七,好事者妄為補之。

如「淚盡羅巾」,白樂天詩也;「鴛鴦瓦上」,花蕊夫人詩也;「寶帳平明」,王少伯詩也;「日晚長秋」與「日映西陵」,樂府《銅爵台詩》也;「銀燭秋光冷畫屏」與「閒吹玉殿昭華管」,皆杜牧之詩也。獨《楊升菴集》中別載七首,雲「得之古本,今錄於後」云云。介祉所論,蓋本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其考證皆精確。惟楊慎之言多不足據,石鼓文尚能偽造,何有於王建《宮詞》。介祉遽從而增入,未免輕信之失。至於《傷近而不見》,乃《玉台新詠》舊題,此本訛為《傷近者不見》。《江南三台》,名見《樂府詩集》及《才調集》,此本訛為《江南台》。亦未免小有所失,不能全譏毛本。但取以相較,猶為此善於彼耳。

作者介紹

王建(約767~約830年)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代宗大曆年間進士,門第衰微,早歲即離家寓居魏州鄉間。家貧,「終日憂衣食」,20歲左右,與張籍相識,一道從師求學,並開始寫樂府詩。貞元十三年(797),辭家從戎,曾北至幽州、南至荊州等地,寫了一些以邊塞戰爭和軍旅生活為題材的詩篇。在「從軍走馬十三年」(《別楊校書》)後,離開軍隊,寓居咸陽鄉間,過着「終日憂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生活。元和八年(813)前後,「白髮初為吏」(《初到昭應呈同僚》),任昭應縣丞。長慶元年(821),遷太府寺丞,轉秘書郎。在長安時,與張籍、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楊巨源等均有往來。大和初,再遷太常寺丞。約在大和三年(829),出為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大和五年,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刺史,賈島曾往見贈詩。此後行跡不詳。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王建一生沉淪下僚,生活貧困,因而有機會接觸社會現實,了解人民疾苦,寫出大量優秀的樂府詩。他的樂府詩和張籍齊名,世稱「張王樂府」。其詩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厚,思想深刻,愛憎分明。王建樂府詩,善於選擇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事件和環境加以藝術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現實,揭示矛盾。他很少在詩中發議論,而是運用比興、白描、對比、映襯等手法,通過各種形象或人物的自白來再現現實;或在結尾用重筆突出主題,戛然而止。用筆簡潔峭拔,入木三分,語氣含蓄,意在言外。體裁大多是七言歌行,篇幅較短。

語言通俗明晰而凝鍊精悍,富有民歌謠諺的色彩。用韻平仄相間,往往隔二句或四句換韻,節奏短促,激越有力。這些特色,形成了王建樂府詩特有的藝術風格。王建又以《宮詞》知名。他的《宮詞》百首,突破前人抒寫宮怨的窠臼,廣泛地描繪宮禁中的宮闕樓台、早朝儀式、節日風光,以及君王的行樂遊獵,歌伎樂工的歌舞彈唱,宮女的生活和各種宮禁瑣事,猶如一幅幅風俗圖畫,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資料。

王建的著作,《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皆作10卷,《崇文總目》作2卷。今傳刻本有:《王建詩集》10卷,南宋陳解元書棚本。1959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以此為底本,並參照其它刊本校補排印。《王建詩集》8卷;明汲古閣刻本《王建詩》8卷;《唐六名家集》本,《王司馬集》8卷;清胡介祉刊本,《王建詩集》10卷;《唐詩百名家全集》本,《宮詞》1卷,有單刻本及明顧起經注本。[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