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飛越瘋人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飞越疯人院》)
前往: 導覽搜尋
《飛越瘋人院》
 
知名作品   第4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飛越瘋人院》[1]'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是一部由米洛斯·福爾曼執導,傑克·尼科爾森、路易絲·弗萊徹、丹尼·德維托等主演的劇情電影。影片講述了邁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衝擊。該片於1975年11月19在美國上映。1976年,該片在第48屆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

劇情簡介

麥克·默菲(傑克·尼克爾森飾)由於厭惡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而被送進了精神病院。自從他來到後,本來平靜的精神病院就發生了一連串的事件。精神病院遠非麥克默菲想像中的自由避難所。護士長拉契特(路易絲·弗萊徹飾)制定了一整套秩序,一切都要以此為準則。病人們受到了嚴格的管制,還不時的受到她的侮辱和折磨。

麥克默菲對拉契特的行為十分不滿,不時以冷嘲熱諷的方式對她加以攻擊。在精神病院裡,病人們被剝奪了自由地追求自己生存欲望的權力。拉契特處處針對麥克·墨菲。她用大音量音樂折磨病人,並冷酷地拒絕降低音量的要求。在酷愛棒球的麥克默菲提出看世界錦標賽的實況轉播時,拉契特又想方設法拒絕。雖然麥克默菲最後得到了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長」的支持,湊夠了表決的票數,但拉契特卻又以表決時間已過為藉口而拒絕打開電視機。

麥克默菲想讓病人們打起精神,快樂的生活一天。他把病人們帶上了汽車,來到了一個小港口。他們偷了一條船,到遠海釣魚作樂。病人們欣喜若狂,但回來後,麥克默菲受到了懲罰。但不久,他就又把自己的女友和另一個女人弄到了醫院,鬧得天翻地覆。聞迅趕來的拉契特侮辱了病人比利,使他割脈自殺,而冷酷的拉契特卻無動於衷。這使原想要逃離病院的麥克默菲再也抑制不住怒火,他撲上去掐住了拉契特的脖子。拉契特沒有死,可麥克默菲卻受到了最慘無人道的待遇。[1]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配音 Randle Patrick McMurphy 傑克·尼科爾森/Jack Nicholson 配音演員:陸揆 廖菁 漲潮 韓童生 李立 Nurse Mildred Ratched 路易絲·弗萊徹/Louise Fletcher ---- Martini 丹尼·德維托/Danny DeVito ---- Taber 克里斯托弗·洛伊德/Christopher Lloyd ---- Frederickson 文森特·斯卡維利/Vincent Schiavelli ---- Billy Bibbit 布拉德·道里夫/Brad Dourif ----

職員表

製作人 邁克爾·道格拉斯、索爾·扎恩茲 導演 米洛斯·福爾曼 副導演(助理) William Saint John、Irby Smith 編劇 肯·凱西、博·古德曼、Lawrence Hauben、達爾·瓦瑟曼 攝影 哈斯克爾·韋克斯勒、Bill Butler 配樂 Jack Nitzsche 剪輯 Sheldon Kahn、Lynzee Klingman 選角導演 Jane Feinberg、Mike Fenton 配音導演 本片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譯製配音 藝術指導 Paul Sylbert 美術設計 Edwin O'Donovan 服裝設計 Aggie Guerard Rodgers

角色介紹

邁克·墨菲演員傑克·尼科爾森

邁克·墨菲是一個不經意闖入瘋人院的「正常人」,並不是瘋人院內部所誕生一個反叛者。他所謂的反叛實際來自他自己的天性,並非刻意而為。邁克·墨菲熱愛自由不喜約束的天性使他既不能被外面世界所接納,也無法被瘋人院內的世界所接納。他對於瘋人院的秩序和規定缺乏忍耐力,而對於已定規則又帶入了自我思考和詰問。這兩點是瘋人院的「統治者」最無法忍受。在每個病人都開始這些規則「合理與不合理」的問題後,瘋人院才真正陷入了瘋狂。在邁克·墨菲屢次置疑、挑戰甚至嘲笑不合理規則屢教不改後,最終等待他的只能是一個不變的結局。

拉奇德演員路易絲·弗萊徹

護士長拉奇德是醫院病人最直接的「統治者」,她管理和維護着醫院的規章和秩序。表面上她不動聲色,神情端莊威嚴,從未對病人發出來發自心底的微笑或悲傷。在她的眼中,管理的並不是一群人,而僅僅是被社會遺棄的「瘋子」。她只需按照刻板的規章和時間表行事,從不考慮病人的內心感受,如果不服從她的管理,就會使用自己的權力和手段。表面上看,她是一個恪盡職守的護士,醫生眼中的優秀人員。但在病人眼裡,她只是一個依靠恐懼、暴力和處罰來維護自己權威的惡魔。她忠實執行規則來要求病人,但這些規則並非由病人自己制訂。

印第安人酋長演員威爾·薩姆森

印第安人酋長,沉默不語,目光呆滯,在別人眼裡如死物一般,在他內心深處對於父親的死一直難以忘懷。邁克喚醒了酋長,於是酋長對於父親的結後來轉移到了邁克的身上,他親手殺死了毫無意識的邁克,解脫了邁克。最後酋長搬起洗漱台砸爛窗戶逃出了瘋人院。

比利演員布拉德·道里夫

比利口吃,懦弱,他是戀母情結的犧牲者,母親的態度決定了他的生死,為了不讓母親失望,他寧可出賣朋友,最後在絕望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以此做出這無力的反抗。

精彩花絮

影片花絮

在反覆試鏡超過六個月之後,路易絲·弗萊徹在電影開拍前一周簽約。導演莫里斯·弗曼每次都提醒她不必完全按照角色來表演,但每次又都叫她重來一遍。 在初到醫院時,傑克·尼克爾森和迪恩·R·布魯克斯的對手戲大部分都是臨時發揮的,包括他撞上一台訂書機,要一張釣魚的照片和談論他被定罪的強姦案。 ·除了釣魚部分的戲(在最後拍攝的),電影都是按照前後順序拍攝完成的。 在電影拍攝大半部分的時候,威廉·萊德非爾德生病了。電影殺青幾個月之後,他便離開了人世。 扮演酋長的威爾·山姆普遜是第一次初登銀幕。

穿幫鏡頭

當醫生們把麥克墨菲帶回治療室,他們走進去,其中一個醫生放下他的醫護包,他們讓麥克墨菲躺下。當他們走出去的時候,這隻醫護包消失了,此前沒有人把它拿走。 當麥克墨菲和其中一個病人跳起舞,試着說服大家投票贊成看世界盃足球賽,在他們的背上可以看到大片的攝影機的影子。 就在麥克墨菲劫持公共汽車穿梭在大街上的時候,可以看到一些70年代產的汽車,包括一輛Plymouth Duster 和Chevy Nova,,但是電影的時代背景是設在1963年。 就在麥克墨菲跳出圍牆準備躲進公共汽車之前,可以在醫院的停車場看到一輛福特Pinto車。

影片製作

創作背景

《飛越瘋人院》改編自坎·凱西的同名小說。原著小說《飛越瘋人院》發表在60年代,而60時代正是美國社會動盪不安的年代:二戰結束後的東西方冷戰、麥卡錫主義、馬丁路德金倡導的黑人民權運動、肯尼迪總統被暗殺等等,於是小說的作者藉以文字來表達對60年代美國體制的失望和不滿。導演米洛斯·福爾曼作為「捷克新浪潮」的中堅分子,自1968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後流亡歐洲,並於1969年到達美國,在1974年他拍了這部影片。

拍攝過程

片中大部分的臨時演員都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在影片中扮演酋長的威爾·山姆普遜,原本是公園的一名護林員,就在電影拍攝地點附近的俄勒岡州。他被選中扮演該角色,正是由於他是攝製組能找到的唯一一位與影片中的角色身高相符合的美國土著人。傑克·尼科爾森在片中扮演男主角邁克·墨菲,但是他並不是製片人的第一選擇,他僅是三個候選人中的一個,在吉恩·哈克曼和馬龍·白蘭度都拒絕了這個角色之後,他接演了該角。

獲獎記錄

時間 名稱 獲獎/提名 獲獎方
1976年
第48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 獲獎 《飛越瘋人院》
第48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 獲獎 傑克·尼科爾森
第48屆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 獲獎 路易絲·弗萊徹
第48屆奧斯卡獎最佳改編劇本 獲獎 Lawrence Hauben、博·古德曼
第48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 獲獎 米洛斯·福爾曼
第48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 提名 布拉德·道里夫
第48屆奧斯卡獎最佳攝影 提名 哈斯克爾·韋克斯勒
第48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剪輯 提名 Lynzee Klingman 、Sheldon Kahn
第48屆奧斯卡獎最佳配樂 提名 Jack Nitzsche
第33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獲獎 傑克·尼科爾森
第33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女主角 獲獎 路易絲·弗萊徹
第33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 獲獎 《飛越瘋人院》
第33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導演 獲獎 米洛斯·福爾曼
第33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編劇 獲獎 博·古德曼
第33屆美國金球獎最佳新男演員 獲獎 布拉德·道里夫
1977年
第30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 獲獎 《飛越瘋人院》
第30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 獲獎 傑克·尼科爾森
第30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演員 獲獎 路易絲·弗萊徹
第30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配角 獲獎 布拉德·道里夫
第30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 獲獎 米洛斯·福爾曼
第30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電影剪輯 獲獎 Lynzee Klingman 、Sheldon Kahn
第2屆法國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 獲獎 《飛越瘋人院》
第20屆大衛獎最佳外國男演員 獲獎 傑克·尼科爾森
第20屆大衛獎最佳導演 獲獎 米洛斯·福爾曼

發行信息

上映日期

國家 日期 國家 日期
美國 1975年11月19日 意大利 1976年3月12日
中國香港 1976年6月10日 丹麥 1976年3月12日
阿根廷 1976年2月12日 西德 1976年3月18日
瑞典 1976年2月26日 芬蘭 1976年3月19日
法國 1976年3月1日 烏拉圭 1976年3月30日
奧地利 1976年3月4日 澳大利亞 1976年4月1日
1976年3月5日

段影片評價

《飛越瘋人院》帶有強烈的階級觀,通過諷喻和警世的象徵,辛辣地諷刺現實社會中的消極現象(搜狐網評)。

這部電影是美國70年代社會政治電影的代表作。導演米洛斯·福爾曼出色不僅在於成功演繹了原作中的情氛,而且他用好萊塢的經典語言陳述一個反叛的主題。影片雖然採用了好萊塢電影中經常涉及的精神病患者這一題材,但卻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銳的諷刺力,富於揶揄色彩,並且敘事層面同隱喻層面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時光網評)。

作為好萊塢的優秀電影作品,此片達到了商業元素與藝術價值高度合一的境界。影片講的是一個瘋人院裡發生的故事。而要在票房上取得一定效果的影片,就得為這些影片的主角們找到一個對立面。影片導演福爾曼正是抓住原著中這特殊的一點,在影片中加以強調,並將影片的整體框架也建立在一種對決上,使得這部影片在表現形式上更像是一場對抗賽。對決的雙方很突出,一方是以護士長為代表的管理者,一方是以麥克默菲為代表的被管理者。在這種對決中,雖然病人們作為一個弱勢群體是弱小的,但在影片中卻表現出最旺盛的生命力。

《飛越瘋人院》的社會性大致分析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標榜美國式自由精神,這大抵和《肖申克的救贖》一樣,是美國人一直追求的一種反抗壓抑的個人主義,它是一種理想主義,美國式的,也是帶有一定普世精神的;第二個層面是政治隱喻,影片是控訴強權社會壓抑下的人性吶喊與悲歌,而這個社會原型並不是美國,而是集權統治下的那些國家。

電影《飛越瘋人院》誕生於1974年,它的出現成為了60年代美國人生活的抽象體,那時有不少人看了電影就想到自己,大多數人都是懷着「看看生活到底是怎樣的」的心理走進電影院的。影片《飛越瘋人院》的成功與那個時代大眾的觀看心理有着重要的關係。瘋人院是一個特殊的地方,導演有意地將整部影片放置在這個具有很大局限性的空間進行拍攝,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指向性,讓觀眾集中地從瘋子的身上窺視到自己,給生活在那個社會中的人們注入一種信仰:自由、自我。

影片的拍攝本身也具有一種叛逆的氣質,整部影片的色彩基本上只有白、黑構成,影片場景也反覆強調瘋人院裡禁錮的方形門窗,重重設置規整的鐵絲網,單調取代了以往電影中的絢麗,而壓抑和死寂的氣氛充斥着整部影片。這種令人壓抑的氣氛恰恰與70年代美國試圖進一步打破頹廢消極傾向的社會相吻合,是一定社會層面強烈呼喚的一個宿影。此外,影片中的人物也具有明顯的符號化。護士長嚴肅冷靜,在與病人的交流會上多以正面向上仰視的主觀鏡頭出現,明顯帶有一種威嚴性。但麥克默菲卻是一個典型的反叛者,越是在氣氛壓抑,管制森嚴的環境裡越顯出他叛逆的天性,影片的實質也讚揚了這種天性。

影片結尾為這種反叛精神最終帶來了希望:酋長逃出了瘋人院。雖然麥克默菲沒有實現出逃的願望,這個殘酷的事實是一個不能抹去的傷痕,但酋長的出逃卻是「麥克默菲式精神」的傳遞。酋長被麥克默菲所喚起的人性原始的力量,促使他砸破鐵窗回歸到原始。回歸自由的願望實現了,「麥克默菲式的精神」也取得了勝利。此時影片將反叛與自由的主題發揮到了極致,也使觀眾與這種「麥克默菲式的精神」獲得共鳴,得到解脫。整個影片的放映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向觀眾傳達自由精神信息的過程。《飛越瘋人院》用「麥克默菲式精神」喚起了自由、自我的美國精神,為70年代美國社會的進步注入了活力(光明網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