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上古神俠(元辰)

上古神俠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上古神俠》中國當代作家元辰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上古神俠

1 開天闢地創世神

三國時的徐整著《三五曆紀》最早記載「盤古開天」。民間傳說盤古生在狀如雞蛋的黑暗中,長大後不能忍受,用神斧劈出天空大地。 依據神話故事,我寫了一首盤古大歌:

拔牙為斧掌為劍,正該盤古造乾坤,執斧執劍雷霆走,怒目披髮力萬鈞。

轟然一聲電波閃,劈開巨殼揚太清。清流上升為天宇,鵝黃墜落為地形。

自剜雙目設日月,發縷萬絲變辰星。骨骼化為山脈走,血管血流江河騰。

汗毛化為森林茂,皮屑生成萬花榮。出氣為雲行天空,張目閉目晝夜分。

乾而在上性為陽,坤而在下性屬陰。陰陽和合運真氣,萬物化生各有形。

又寫了一首頌歌:

巍巍天心,煌煌地靈,開天闢地,盤古為尊。

盤古開天,女媧造人,創世隆恩,永鎮乾坤。

太清道德,玉清元始,上清靈寶,維繫天道。

上古伏羲,中古神農,下古五帝,奠定人倫。

陰曹地府,十殿閻羅,六道輪迴,道續天尊。

盤古是天,盤古是地,盤古是神,盤古是人。

若無盤古,何來乾坤。若無盤古,何來天尊。

若無盤古,何來生靈。若無盤古,輪迴不明。

天地神人,盤古是根。伏惟尚饗,豬羊犧牲。

說俠客,盤古是上古第一創世神俠。

您說對嗎?

2摶泥造人的地母大神女媧

第一批記載女媧古籍是《山海經》和《楚辭》,最早提到女媧造人的是《風俗通義》。故事講,盤古開天以後,「碧水連天生蓬蓋,高樹野草盡蒼莽。河漢無人龍馬渡,丘原無田象稱王。天降女媧臨凡世,騎象馴鹿開林荒。經年尋人終不見,虎狼相伴好憂傷」。於是女媧取土摶泥,比照自己造人。

開始是一個個捏,捏出的泥人放到地下變活了,圍着她舞動歡呼。她覺得好有意思,為加快造人速度,接着她用楊柳枝蘸泥拋撒,落地成人。

有了人,女媧又教他們以樹葉遮羞、唱歌跳舞、採食野果、男女婚配。女媧是傳說中的人倫初母之神。

我寫過一首《摶泥歌》:

南山取土兮細打磨,北山取水兮木耒和。

女媧展臂兮香飄遠,輕揉慢搓兮九轉坨。

十指飛摶兮捧泥舞,願景博大兮唱清歌。

摶個人兒兮四體全,眉目清秀兮賽仙娥。

左摶右摶兮汗如雨,摶轉不停兮人滿籮。

且將泥人放落地兮,誠祈蒼天准叫活。

泥人開口叫娘親兮,女媧聞聲驚錯愕。

俯身牽手喚嬌娥兮,古象甩鼻亦樂呵。

入門初開賴女德兮,人神相親摶泥歌。

還寫過《初母頌》

開山門兮立廟堂,供女媧兮拜人皇。

彼盤古兮天地祖,此女德兮人初母。

摶泥人兮初開世,教我民兮知廉恥。

天煌煌兮懸日月,地靈靈兮耀山河。

萬世拜兮萬世頌,初母恩兮永不忘。

3 夸父追日才有漫天桃花

夸父追日 棄杖桃林。故事最早出於《山海經·海外北經》。故事講:「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夸父是個幻想性的英雄,為了弄清太陽為什麼總是在天上發熱發光,不自量力追趕太陽,還真進入太陽裡面了,惹得焦渴難耐,想喝水,飲於黃河渭水,都不夠,欲北飲大澤,未到,渴死在北芒路上。丟下的手杖,成為成片桃林。

我曾寫道:想當年夸父追日,棄杖北芒,化為桃林。後陶潛具《桃花源記》並詩,述桃花源中人與世隔絕、怡然自樂性狀。劉希夷借洛陽城東桃李花寫兒女情,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崔護《都城南莊》嘆「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孔尚任《桃花扇》以「扯碎扯碎一條條」「桃花扇底送南朝」為結局。英雄情懷、人間哀樂、輪迴更替、亡國遺恨,皆寓於桃花也。 有追日的夸父,才有漫天的桃花。

4 羿射九日 一陽東升

羿射九日最早出漢劉安著《淮南子·本經訓》,原文為:「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 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 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 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 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奉堯帝之命,射殺九日,除卻諸害,是個大英雄了。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的《勢備篇》,還把製作弓弩的功勞歸於他,曰:「羿作弓弩,以勢象之。」其實,弓弩在距今28900年前就有了,1963年山西朔縣峙峪村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有1枚打制石鏃,並經放射性碳十四測定出年代。 另有傳說,羿為顓頊的後裔,射死的九個太陽是天庭帝俊的兒子,羿和妻子嫦娥都是天神。帝俊派羿和嫦娥下凡,只是想教訓一下任性的兒子,沒想到把他們射死,就讓羿和嫦娥也不要回天庭了。嫦娥受不了凡間的生活,偷吃王母賜給羿的仙丹,飛升到了月宮。羿則孤寂地活在人間。 這個為民除害的英雄,也是一個晚年孤寂的主啊。

5 刑天復仇 無頭猛將

刑天屬於南方部落,炎黃爭帝時北方黃帝打敗南方炎帝,炎帝商談與黃帝合部。原跟隨炎帝的共工、蚩尤、刑天等部落首領皆不服氣,不顧炎帝反對而向黃帝挑戰,均被黃帝打敗。

《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 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陶淵明在《讀山海經》一詩中寫道:「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刑天被斬首,入葬常羊山,竟化為雲氣,以雙乳為眼臍為口,揮舞干戚繼續大戰。成了死不瞑目的無頭猛將。

這個故事能夠流傳,人們讚頌的並不是反對黃帝的不理智行為,而是看中刑天死後尤斗的頑強信念和精神。俠士一生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有些看起來是不可克服的,但若有刑天這種奮鬥不止的精神,許多困難郵是可以克服的。

6 精衛填海 志壯山河

神俠精衛的故事,最早見於《山海經》:「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小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山海經》說炎帝的小女兒女娃到東海遊玩,淹死在東海而無返。

民間故事則說,炎帝的小女兒女娃到東海遊玩,見東海龍王的兒子把小孩當馬騎,小孩累了他還不肯下來。女娃指責龍王之子不當欺負小孩,該去打虎打熊。龍王之子大怒 ,揮拳教訓多嘴的小女孩,卻被女孩一拳被打翻。後來到了水中,龍王之子卷浪復仇,小女孩不肯認輸,就被捲入浪濤淹死。女娃不服,死後化為精衛鳥,天天銜西山木石來天東海,不讓龍王之子欺負陸上的小孩。

民間故事把女娃俠義化了,一隻鳥尚有主持正義之心,那麼人呢?所以精衛填海與女媧補天一樣千百年得到廣泛流傳,家喻戶曉,實際是教育子女,做人要有俠義之心,當大家需要時候,該挺身而出。

7愚公移山 萬代傳講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於春秋戰國諸子列子列禦寇的《列子·湯問》。故事原文較長,講太行、王屋二山,在冀(jì)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有就是老人自稱愚公,深感山道阻塞,出行很難,召集全家,提出全家畢力平險,打通山道,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其妻道:「以你們父子之力,不能損魁父之丘,還能打通太行、王屋二山?」愚公不聽,率子孫三人挖山,將土運於東海之尾。鄰居寡婦的兒子也跑去相助,一年才回家一次。

曲河稱智叟者,嘲笑阻攔,說你們這樣干,太愚蠢了啊,以殘年餘力,不能毀山之一毛,猴年馬月能挖通?愚公笑着回答:「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盡,而山並不增加,一直挖下去,何愁挖不平?」智叟搖頭躲開。

愚公的精神感動了操蛇之神,報告玉帝。玉帝受到感動,派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去把兩座山搬開,愚公挖出通道的願望真地實現了。從此愚公成為鼓勵人們自力更生戰勝困難的一位上古神俠。[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