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上壩村(廣東省東莞市萬江街道)

上壩村

中文名 :上壩村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萬江街道

上壩村隸屬廣東省東莞市萬江街道,位於萬江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2.3千米,總面積0.6平方千米。東接南城街道豪崗村,南靠南城街道勝和社區恬甲村,西接萬江街道壩頭社區下壩村,北臨莞城街道博廈社區。始建於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江西饒州一詹姓官員遷此定居,並建宗祠,祠聯為「饒州派遠;壩水源長」。當時為防洪水,村民築堤建碼頭,稱詹屋碼頭,因「碼」「壩」音近故名壩頭,而上壩居上及建村早,因而取名上壩村。[1]

目錄

簡介

清末,屬東莞縣中堂司。1948年,屬第一區壩螺鄉。1959年,屬萬江人民公社上壩生產大隊;1960年,屬勝利生產大隊;1983年,屬萬江區壩頭鄉;1986年,屬東莞市萬江區街道壩頭管理區;1999年,屬壩頭行政村;2003年,屬壩頭社區。 世居村民為詹姓。清咸豐年間從江西饒州府遷入。 2015年末,戶籍人口848人,其中男性419人,女性429人;80歲以上26人,最年長者94歲(女);常年在鎮生活和打工48人,實際在村人口800人。外來暫住人口1020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萬江話。 傳統生產經營以種植水稻為主,菊花也有大面積種植。1980年從事機船、汽車運輸。20世紀90年代後,隨着工業化的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經營行業涉及電子、廣告、五金等,占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的90%。2015年末,有廠房及配套設施面積約7.5萬平方米,村集體經營總收入700萬元,總支出550萬元,集體總資產500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生產、工業生產、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村內有三級古樹細葉榕4棵。 運河路、鴻福路經過該村。1983年通自來水,1987年通電、通電話,1989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1999年通互聯網。村中有籃球場、文化廣場、公園各1個,文化中心1座。 村內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存1座。 崇原詹公祠,始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於1987年。為青磚牆體,紅砂岩勒腳,紅砂岩柱及柱礎,柁墩、瓜柱抬梁結構;三開間三進四連廊布局。 村有《詹氏族譜》。2000年村民參與制定《壩頭村委會鄉規民約》。 每年清明節,全村村民參與祭祖活動。傳統民俗活動有大年三十賣懶、點花燈,農曆三月初四的張王爺誕、重陽祭祖以及農曆七月初七拜七姐等,還有婚禮、喪葬、添丁習俗。 農曆五月初一參與萬江賽龍舟。賽龍舟活動形成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清朝詩人羅瑞球用「朱旗畫楫蔽江下,潮走萬江飛水馬」的詩句對此作生動的描述。賽龍舟是萬江龍舟文化藝術節活動之一,分別於2009年、2011年被列入省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該村代表性人物: 詹天賜(生卒年不詳),進士,東莞縣知縣。原籍江西饒州府鄱陽縣,明太祖賜東莞縣正堂知縣。履任後公正嚴明,深得民心,歷任數年後辭官擇東莞壩頭定居,頤養天年。 詹勖(生卒年不詳),明洪武四年(1371年)首科進士,明洪武五年(1372年)任東莞縣知縣。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