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不活在別人的評價里是一種智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不活在別人的評價里是一種智慧
圖片來自六圖網

不活在別人的評價里是一種智慧,不活在別人的評價里是種智慧。被他人的言語包圍是生命的常態,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徹底擺脫人言,但要注意這些人言是激勵了你還是正在摧毀你

原文

人與人之間像隔了一塊透明的玻璃,我們以為自己看得清楚,但其實看到的只是表象。

世上哪有什麼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酸甜苦辣咸,只有吃到嘴裡的那個人才知道。

人與人之間像隔了一塊透明的玻璃,我們以為自己看得清楚,但其實看到的只是表象。

一個人的成熟不在外表,而在心智。成熟的人,從不輕易評價別人。

不輕易評價別人是一種修養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說「同情這事,與其說是由於看見別人的感情而起的, 還不如說是由於看見引起這種感情的那個情境而起的。」

與「情緒共鳴」相似,很多時候我們用來評價別人的「事實」,並不是別人的事實,而是經過我們想象加工認為的「事實」。

不能否認,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帶有一點「優越感」,習慣於站在道德高地指點別人的生活。

但時代在變,人在變,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同。不論老少,都不要試圖將你的人生經驗套在別人的人生中。

不輕易評價別人是一種修養。「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你並不了解別人生活的全部,不了解一個人的所有,怎能僅憑几個碎片的場景,僅憑隻言片語就對別人定性。

人活世上,要學會相互尊重。不輕易評價別人就是一種尊重,我知道你的看法,我雖與你不同,但我尊重你,我不會強迫你接受我的觀點。

梁啓超不論是在工作還是家庭生活中都始終牢記尊重二字,在家庭生活中,對待孩子們,他像老朋友一樣給孩子們出主意,卻從不輕易插手評價孩子們的生活。

不活在別人的評價里是一種智慧

《莊子》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鵬要飛往萬里外的南海,蟬和小斑鳩譏笑它說: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止,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里到南海去呢?

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不同,追求不同。你的尺度不是別人的尺度,別人的看法不代表你的觀點,別讓別人的看法影響你的生活。

不活在別人的評價里是一種智慧。只要不涉及原則對錯,別人說什麼聽聽就好。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又何必為了別人委屈自己。

人無需活在別人的評價里。好的人生不是活給別人看的,也不必在乎別人的眼光與期許,不攀比,不介意,活得開心比什麼都重要。

人活一世,別人再重要,也遠沒有你自己重要。別人永遠是你生活的旁觀者,只有你自己才是你生活的掌舵人。

不活在別人的評價里是種智慧。被他人的言語包圍是生命的常態,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徹底擺脫人言,但要注意這些人言是激勵了你還是正在摧毀你。

你就是你,獨一無二的個體,無需與人相比,也無需迎合別人。

世人皆知,梁任公「善變」。他的主張幾次發生變化,面對別人對他的評價,梁啓超從不在意。康有為罵他「梁賊啟超」,他不在意,因為不管是誰都無法阻擋追求真理的心。

不輕易評價別人,是一種修養;不活在別人的評價里,是一種修行。成熟的人,從不輕易評價別人,也不會活在別人的評價里。[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