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南亞條約組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东南亚公约组织)
前往: 導覽搜尋

東南亞條約組織英語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 縮寫為SEATO, 又稱東南亞公約組織,簡稱東約組織)是一個已經解散的國際軍事組織,相當於亞洲的北約。它是一個根據《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又稱為《馬尼拉條約》,在1954年9月簽訂)而於1955年2月19日在泰國曼谷正式成立的集體防衛組織,總部亦設於曼谷。東約組織曾有8個成員國[1]

東南亞條約組織成立的目的是牽制亞洲的共產主義勢力,不過組織內部的糾紛使它無法有效履行防務行動,使之未能介入老撾內戰和越南戰爭,因此該組織解散後有學者認為它是個失敗的國際組織;但另一方面,由這個組織撥款贊助的文教計劃亦在東南亞地區留下了深遠的影響。東南亞條約組織最終隨着多個成員國無意繼續參與會務、陸續退出而於1977年6月30日解散。

起源及組織架構

東南亞條約組織源於美國杜魯門主義,旨在遏制亞洲的共產主義勢力,並防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北越的勢力向南方擴張。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擔任美國總統期間,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1953年至1959年在任)為了達到上述目的,便把「反共聯防」的概念帶到了東南亞。53年末,時任美國副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出訪亞洲後返回美國時,也主張在亞洲建立另一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2]。美國和南越並不支持在1954年簽訂的《日內瓦協定》。而美國等國則於同年9月8日在馬尼拉簽訂了一份反共集體防務條約——《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又稱為《馬尼拉條約》);此前數天,簽約國的專家已就條約內容展開談判,並在9月6日在馬尼拉召開會議,締結軍事聯盟。《馬尼拉條約》的簽約國隨後便根據這份條約,組建東約組織。該組織所針對的圍堵對象是奉行社會主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東約組織的成員國(特別是美國)認為,這個組織有能力阻止共產黨人改變東南亞的政治版圖。

當初西方國家組建東南亞條約組織的時候,曾有意把它發展成為東南亞版的北約。東南亞條約組織會協調各成員國的軍隊,以達到集體防禦的目的。這個組織於1957年在堪培拉舉行的東南亞條約組織會議中設立了部長理事會、國際參謀部及幾個與經濟、保安和資訊相關的委員會,並設立秘書長一職。當時任命的首位秘書長乃朴·沙拉信是一位來自泰國的外交家政治家,曾在1952年至1957年期間出任泰國駐美國大使,並於1957年9月至1958年元旦期間擔任泰國總理。在此之後東南亞條約組織便由秘書長領導。

跟北約不同的是,東南亞條約組織並未設立一支接受統一指揮的軍隊。另外,雖然美國在組織內的成員資格為其在越南戰爭(1955年至1975年)期間大舉干涉印度支那地區的軍事提供了理據,但組織本身的響應協議(協議的內容把共產主義視為成員國的「共同威脅」)對成員國而言卻模糊無效。

視頻

東南亞條約組織相關視頻

1954年日內瓦會議期間,這名外交官堅持和周總理較上了勁

參考文獻

  1. 【常識】14個必知的國際組織 ,搜狐,2018-08-13
  2.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介,搜狐,200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