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故事之仙鶴坐車
東周列國故事之仙鶴坐車,東周列國故事。[1]
目錄
故事內容
齊桓公自從打退山戎,救了燕國,定了魯國的君位以後,各地方的諸侯全都佩服他,把他當作安定列國的領袖。齊桓公要當霸主的心愿早就做到了。到了公元前661年,他沒有事的時候,喝喝酒、打打獵。這麼一享福,可更發福了,腮幫子的肉都要嘟嚕下來了。萬沒想到來了一個衛國的使臣,說北狄[北狄是北方遊牧部族的總稱,一部分進入渭水流域,一部分進入河北平原。滅衛、滅邢的就是進入河北平原的北狄]侵犯進來,情況非常嚴重,請霸主出去抵禦。齊桓公打了個哈欠,說:「齊國的兵馬到現在還沒好好地休息吶!等到明年開春再說吧!」哪兒知道沒過幾個月工夫,衛國的大夫跑到齊國來報告,說:「國君給北狄殺了。衛國的老百姓活不了啦,大伙兒全逃到漕邑[在河南省滑縣東南]去了。他們派我到您這兒來報告,請霸主作主。」齊桓公聽了,很害臊地說:「這全是我的不是,沒有早點去救。可是現在還來得及,我去打退北狄,給你們的國君報仇。」他就準備出兵到衛國去。
那個給北狄殺了的國君叫衛懿公。他是衛惠公朔[就是殺了急子和公子壽的那個人]的兒子。他有個特別的愛好,他喜歡玩兒仙鶴。國家大事他全不管。他把養仙鶴的人都封為大官,那些原來的大官有的反倒沒有了職位。為了養仙鶴,老向老百姓要糧。老百姓凍死餓死,他可不管。公子燬[衛宣公的孫子]一想這麼下去,衛國非亡不可,他就投奔齊桓公,住在齊國。衛國老百姓向來想念着急子的委屈,痛恨着衛惠公。哪兒知道昏君的兒子又是個昏君,他們大伙兒就把希望全擱在公子燬的身上。往後公子燬也跑了,老百姓就更恨透了衛懿公。
有一天,衛懿公帶着幾車仙鶴出去玩兒。車是依照地位的高低分等級的,甚至把大夫坐的棚兒車也給仙鶴坐。那些坐棚兒車的仙鶴叫「鶴將軍」。衛懿公一出去,就有不少「鶴將軍」前呼後擁地「保着架」。他覺着倒也不錯,那股子神氣勁兒好像一隊官兒似的。那一天,他正玩得得意洋洋的時候,忽然來了個報告,說北狄打進來了。這可太掃興了。他一邊忙着回宮,一邊叫人去守城。萬沒想到老百姓全忙着逃難,士兵們不拿兵器,不穿鎧甲。衛懿公問他們,怎麼不去打北狄吶?他們說:「打北狄也用不着我們。您還是叫『鶴將軍』去吧!」衛懿公說:「哪個將軍?」他們大伙兒冷笑了一聲,說:「當然是鶴將軍嘍,那還用提嗎!」到了這時候,衛懿公才明白失了民心,連連拍着腦袋,皺着眉頭子,哭喪着臉地向老百姓認錯,把仙鶴全放了。可是那些慣壞了的鳥兒轟也轟不走,睜眼看着國君,伸着脖子,撲扇着翅膀,還向他獻殷勤吶。衛懿公急得要哭出來了。這時候他只怪仙鶴的毛長得太漂亮,頂也太紅了。要是稍微灰點兒,也許能遮蓋遮蓋。明擺着,叫他失去民心的仙鶴,現在變成了他犯罪的證據了,越是活活潑潑地在大伙兒跟前現眼,越叫他難受。他可真後悔了。他掐死了一隻仙鶴,狠心地把它扔了,表示自己真改過。這樣,才湊合着召集了一隊人馬。
衛懿公一瞧北狄在那兒殺衛國人,他火兒了,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好樣兒的了。他親自出馬抵抗敵人。可是人數實在大少,擋不住如狼似虎的北狄。士兵們請衛懿公打扮成老百姓的樣子逃出去。他可不依。他說:「我已經對不起全國的人了,到這時候再要貪生怕死,那不是罪上加罪了嗎?我一定得跟狄人拚命。」末了,衛國全軍覆沒,衛懿公也給北狄殺了。敵人進了城,來不及跑的老百姓,差不多全都給殺了。衛國的庫房,還有城裡值錢的東西全給搶空。這些北狄原來是草原上的人,平常就會牧馬、放羊,也不種地,打進衛國來,為的是來搶些值錢的東西,不一定要占領地盤。他們為了下一回搶着方便,把衛國的城也拆了。趕到衛國的使臣到了齊國,北狄早就搶夠了跑了。
齊桓公知道了衛國國破人亡,立刻就派公子無虧帶領一隊人馬,把公子燬送回去。公子燬到了漕邑,就瞧見那地方一片荒涼,只能算個小村子,哪兒像個都城吶!他直掉眼淚。他把遺留下來的衛國的男女老少集合起來,一共才七百三十人。又從別的地方召集了一些老百姓來,費了好大的勁兒才湊了五千多人。這五千多人重打鑼鼓另開張地建立國家,立公子燬為國君,就是衛文公。衛文公倒沒有一點國君的架子,他跟着老百姓一塊兒過活,穿的是粗麻布,吃的是糙糧食,住的是草房子。黑天白日安慰老百姓,叫他們刻苦耐勞,好恢復衛康叔[衛國第一代的國君]的舊底兒。他這種跟老百姓一同吃苦的勁頭不但叫老百姓喜愛他,就連齊國的將士也都伸大拇哥兒。
公子無虧一瞧北狄跑了,就打算回去。可是漕邑連城牆都沒有,萬一北狄再來,那可怎麼檔得住吶?他一琢磨這滋味,決定留下三千齊國人扎在那兒,拿他們當做保護漕邑的城牆,自己跟衛文公燬告別了。
公子無虧見了他父親,報告了衛國的這份慘勁兒。齊桓公嘆氣說:「咱們得好好地去幫幫衛國。」管仲說:「留下三千人也不是辦法,咱們不如替衛國砌上城牆,蓋點房子,就這一下往後可當大事了。」齊桓公很贊成這個主意,就打算召集列國諸侯,大傢伙兒出點力,去幫助衛國。
評:中國古代有着不少「不務正業」的國君,衛懿公是其中之一,他是以喜歡玩仙鶴出名的。這類君主往往被批評為「玩物喪志」,這種說法是對的,只不過其中的固有觀念太強了而已。實際上,君主作為一國的最高統治者,必須把管理國家的本職任務做好,否則就會導致國家混亂乃至滅亡。傳統儒家的觀點認為國君必須按照條條框框的規定來做事,個人不能幹任何出格的事。這樣的觀點固然能保證國家的穩定,但忽略了國君作為一個人的興趣愛好的需要,今天看來是不太「人道」的。準確的說,這些國君最大的錯誤應該是不做好本職工作,利用職權之便滿足個人的私慾;用今天的話講,就可以說是沒有對個人的角色進行準確的定位,做事的時候不夠職業化。只不過作為一國之君,這種不夠「職業化」往往是致命的,不像普通人那樣有着迴旋或改正的機會。衛懿公最後認識到了問題,可惜已經晚了,最後披掛上陣戰死沙場對衛國人民來說也算是一種用生命進行的贖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