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東寨鎮位於寧武縣西部,距縣城30公里,東界棋盤山與迭台寺鄉為鄰,西越大梁與五寨縣接壤,南隔汾水與化北屯鄉相望,北跨分水嶺與余莊鄉交接。地勢西高東低,地貌以丘陵為主,境內最高峰為管涔山,海拔2603米,最低處為二馬營村,海撥1539米。[1] 鎮政府駐地東寨村,總面積184平方公里。

東寨鎮下轄62個行政村(含21個易地扶貧搬遷村)。

東寨鎮是革命老區鎮、全省旅遊名鎮、國家衛生鎮,是寧武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次中心,常住人口 13243人(2017年)。

2017年底,農村經濟總收入760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72元。

東寨鎮屬夏季乾旱少雨,冬季寒冷乾燥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時間較長、夏季時間較短,年均降水量為600毫米以下,年均氣溫6.2℃,無霜期為90—100天。境內有三晉母親河——汾河及汾河支流 6 條,汾河出水口水流速度0.4—1 m3/s,最大流量4 m3/s,流水經靜樂入婁煩水庫。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確認東寨鎮為2019年國家衛生鄉鎮。

中文名: 東寨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山西省忻州市

面 積: 184 km²

電話區號: 0350

人口數量: 13243人(2017年)

車牌代碼: 晉H

目錄

基本情況

東寨鎮轄上鸞橋、東寨、麻地溝、東寺上、二馬營、南樑上、小西溝、後井務溝、江莊、鷂子溝、蘑茹營、南山上、石窯溝、和尚溝、窯子灣、魏家溝、閻家崖底、前井務溝、寺兒溝、南岔、石輝溝、王家溝、宮家莊、壩溝灣、三馬營、炭窯坪、下鸞橋、李家圪洞、車道溝、店耳上、大窪、謝崗地32個村委會。農業以種植莜麥、土豆、豌豆、大豆、胡麻為主。鄉鎮企業有煤礦和小五金社、木業社。為汾河發源地之一。

歷史沿革

東寨鎮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初期,縣「動委會」就在東寨鎮活動,抗日武裝保安7支隊在該鎮得到成功組織。1946年寧武縣城解放前夕,中共寧武縣委和縣政府機關,曾在東寨鎮駐紮。1953年成立東寨鄉人民政府,1958年成立東寨人民公社。1984年,實行政社分家,改建為東寨鎮,所轄生產大隊,以自然村設村民委員會。

命名由來

東寨自古就是軍事要地。其附近的三馬營、二馬營、頭馬營就是宋代屯兵營地,在二馬營村還有「敵台地」、「土堡子」、「暗門子」、「東校場」、「西校場」等軍事遺蹟。所轄的蘑菇營村,是宋代楊延景軍隊的指揮部,由其統轄頭、二、三馬營以及白馬崖等兵營。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設二馬營堡,建宮廳一座,營房50間,堡門一座,上有樓,堡周圍250步,高2.5丈,南至寧化所30里,北至寧武關35公里。清代守堡旗兵50名,軍火器71件。在其北邊3公里處樓子山下的支鍋石口堡,周圍230步,高1.2丈,又名支鍋口隘,清代守口旗兵20名。明代寧武關兵備張鳳翼在支鍋石石壁所題「紫塞長城」四個大字,依然清晰可見,與支鍋奇石構成了一處神奇的景觀。東寨二字本身就是由軍事設施名詞演變而來。

自然資源

東寨人傑地靈,其天然林面積達3.7萬多畝,占到總面積的13.5%,其華北落葉松和雲杉是國家一級建築材料。在茂密的森林中野生動植物資源也異常豐富。東寨鎮牧坡寬闊,水草豐富,現有草坡30601餘畝,為發展畜牧業奠定了優越的條件,其境內煤炭資源異常豐富,並且煤層厚,達到了3.6丈,質量好,人稱小侏羅,分布廣,易開採,交通方便,是寧武原煤生產的主要基地之一。

鄉鎮名人

早在民國時期,就有孫文明赴法國上巴黎大學,獲博士學位,其四哥孫文郁從美國大學畢業(1929年獲美國斯坦弗大學碩士學位),其三哥孫文萃,著名財主,大哥孫文斌、二哥孫文蔚清朝舉人,其父孫致昌清朝拔貢,創辦養源學堂。郭名都、郭維一從清華大學畢業,劉建從黃埔軍校畢業,至於其他大學或其他方面的傑出人才,在寧 武縣是名列前茅。

名勝古蹟

東寨位於寧武縣中部,它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僅次於寧武縣城,交通也很發達。其境內名勝古蹟甚多,主要有晉北名剎雷鳴寺,東寺村的廣濟寺,三馬營村的聖壽寺,還有寧武八景的汾源靈沼,鴦橋煙景。是隋煬帝於大業四年修築,汾陽宮建築群集中的地區。隋煬帝為了避署曾在其三馬營村東南修建了林澳鎮城,金天會年間改為聖壽寺。

視頻

寧武縣紅十字會在東寨鎮下鸞橋村走訪慰問貧困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