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東湖風景區吹笛景區

東湖風景區吹笛景區,原名馬鞍山森林公園,位於武漢市東湖風景區東南部,吹笛景區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取勝。公園突出森林和濕地兩大生態特色,體現了「自然、生態、清新、野趣」 。

1993年由武漢市園林局籌建,1995年先期建成開放,2006年回歸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管轄,2013年改為現名。吹笛景區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取勝。景區包括畢閣山、風箏山、大團山、夾山、畢家山、袁家山、大山、太漁山、吹笛山、許家山、吊鞍山、馬鞍山、趙龍山、巴家山、團山、廟灣山、小長山、喻家湖等。

中文名: 東湖風景區吹笛景區

地理位置: 武漢市

著名景點: 畢閣山、風箏山、大團山

原 名: 馬鞍山森林公園

籌建時間: 1993年

投用時間: 1995年

目錄

發展歷史

建設歷史

公園成立於1993年,1995年正式對外開放,總面積713公頃,海拔136.02米。園內有山峰大小17座,森林覆蓋率達80%,主峰馬鞍山海拔為136.02米,中間凹陷,兩頭突起,狀若馬鞍,公園由此得名[1]

1993年11月,森林公園進行並通過了總體規劃專家論證,開始正式走上了建設之路,並分期實施基礎設施的建設,擬建成以山林植被為主體、自然生態式、田園風光型城市近郊大型風景遊覽區。全園規劃有四大景區,即:夾山景區、馬鞍山景區、太漁山景區和吹笛山景區。夾山景區1994年11月動工建設,1995年5月完工,1995年6月先期對外開放,主要景點有松鴿坪、野營燒烤區、猴山等。並自主開發了野營燒烤的特有經營項目。

自1995年森林公園局部對外開放以來,邊建設開發邊經營管理,近年來又相繼建成花卉生產基地、松荷盆景園、恬逸園別墅度假山莊等基礎設施。

2005年,武漢市以馬鞍山森林公園等「三園兩山」建設九峰城市森林保護區,作為核心景區的森林公園在這次建設中發生了巨大變化,並第一次引進了「山花爛漫」的景區建設理念。

2006年8月,森林公園又一次發生蛻變,整體作為「吹笛景區」從市園林局被劃歸武漢市東湖風景區,正式從以前的一個公園景點,上升為國家級風景旅遊區「大東湖」的一部分,森林公園也以其獨特的風景、遊樂項目以及位於都市邊緣的區位優勢深受武漢市民和廣大來漢人士的青睞,成為他們遊覽、休閒、回歸大自然的好去處,每年的遊客量約50萬人次。

民間傳說

據民間傳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立志成為諸侯霸主的楚莊王率兵與秦軍在此會戰,留下「擒賊擒王」、「百步穿楊」的故事。相傳姜太公趙子龍朱元璋曾在這裡留有足跡和美麗的傳說,園內的太漁山、吹笛山因此而得名。唐貞觀年間,太漁山上建有雲岩寺,與寶通禪寺和九峰寺齊名,據說規模宏大,香火旺盛,遺憾的是在太平天國年間毀於戰亂。在馬鞍山森林公園的「十二五」規劃中,東湖雲岩寺已經規劃在遺址上重新建設,這裡將填補百里東湖沒有寺廟的空白。

名稱來源

東湖風景區吹笛景區位於武漢市東湖風景區東南部,吹笛景區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取勝。瀕湖有吹笛山,吹笛景區也由此而命名。東湖風景區吹笛景區位地處武漢東郊,南界珞瑜東路,北瀕東湖,東止九峰港,西臨喻家湖,屬於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的吹笛景區。

主要景點

東湖風景區吹笛景區公園突出森林和濕地兩大生態特色,體現了「自然、生態、清新、野趣」。園內植被主要是由以馬尾松為主的針葉林和以樟樹、楓香、女貞為主的闊葉林混交而成,濱湖濕地區還有大片池杉林。

自1993年建園以來,已形成有梅花、桃花、竹林、杜鵑、紫薇及紅葉李等6大專類風景觀賞林地;建有景致優美的「濱湖濕地」保護區、以踏青探春為主題的「曉塘春色」;「猴山」散養了100多隻猴子在武漢更是獨此一家。另有自助燒烤和林中滑索、碰碰車、彎月飛車、森林賽車、鐳戰等休閒遊樂項目。公園年均接待遊客量達60萬人次左右,素有「武漢後花園」和「天然氧吧」的美譽。

旅遊信息

公交車:乘坐公交18、25、518、702、703路,在(森林公園站)下車。

地址

地址:珞喻東路619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