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工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工業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已經歷經數十年的發展。核工業是知識技術、資金密集的工業。發展核工業、研製核武器、建設核電站,不僅要求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許多最新成果,還要求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和工業基礎。

中國通過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計劃參與的核聚變反應堆的開發[1],已經在合肥構建了一個被稱為先進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EAST)的試驗性核聚變反應堆;以及研究和開發釷燃料循環作為一個潛在的核裂變替代方法。

中國目前有2大核電公司,一個是主要經營北部的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另一個是主要經營中國南部的中國廣核集團。隨着中國對能源需求的不斷增加、化石燃料消費所帶來的氣候變化以及化石燃料短缺,核電已被中國看成是傳統能源的替代品之一。2013年,中國的「鈾濃縮技術」實現自主化和工業化應用,意味着中國核燃料的生產能力具備國際競爭力。截止到2014年12月,中國在運行的核電機組達23個有容量19GW,在建核電機組達26個有容量25.7GW。更多核反應堆已被規劃,到2020年提供58GW的容量。2015年10月,中廣核拿下英國核電項目33%的股權,標誌着華龍一號技術得到了歐洲發達國家的認可。幾乎同時,羅馬尼亞國家核電公司宣布將與中廣核集團合建該國切爾納沃德核電站兩個新核反應堆。

發展過程

1954年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訪問中國時,毛澤東向其提出了核武器援助問題,赫魯曉夫委婉地拒絕了毛澤東的要求。1955年,中國政府單方面決定開始原子彈氫彈的預研。1957年4月24日,聶榮臻召集陳賡、安東等人討論導彈研究與仿製等問題,並說「搞導彈事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應遵照周總理講的以導彈帶動其他的精神辦。」7月,蘇聯方面同意向中國提供原子彈導彈樣品,並幫助中國建立核工廠。9月7日,聶榮臻任團長,陳賡、宋任窮為副團長帶領中國政府工業代表團赴蘇聯,代表團其他成員有錢學森李強劉傑、萬毅、劉寅、王諍、張連奎等,就新技術援助問題進行會談。10月15日,聶榮臻與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別爾烏辛簽訂《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中蘇交惡後,蘇聯於1960年7月中斷了原子彈、氫彈方面的援助並撤出專家。不過中國已經得到了一些核武器的製造設備和許多技術援助,因此大大節省了研製時間,使中國在沒有西方工業底蘊的條件下也能迅速制出濃縮鈾。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1971年8月,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試航。

2007年國務院正式批准了國家發展改革委上報的《國家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2]。 2008年,發改委表示會在未來提高核電的比例,預計到2020年,裝機容量將超過70吉瓦,核電比例達到4-5%。 截至2010年底,中國正在運營的商業核電機組有13台,裝機容量為1080萬千瓦。另外,國家已批准核電機組32台,裝機容量3486萬千瓦;其中25台已開工建設,裝機容量 2773萬千瓦。 2011年初,中國國務院辦公室建議,2020年中國裝機容量不應超過100GW,以避免燃料、設備和工人短缺,還表示中國將會改造全部第二代反應堆,並新建更可靠、更安全第三代反應堆

2011年3月,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爆發,中國國務院宣布停止審批核電站項目,並要求對全國核設施進行綜合安全檢查。雖然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表明中國的核能源戰略將繼續,但是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導致社會輿論要求重新考慮核計劃。2012年,中國政府恢復了核電站的建設,將2020年的目標保持在40吉瓦,長期規劃由86吉瓦調整為70至75吉瓦。

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重新提出了在高安全標準下全面啟動2020年核能發展戰略,以確保更加清潔可靠的中國能源結構。 2013年,中國政府要求最大限度地在核反應堆技術製造和設計上自主開發,中國政府將建造更為先進的壓水堆如:CPR-1000和AP1000,以及更高溫度的反應堆如:球床反應堆,並計劃到本世紀中葉,完成快中子反應堆的開發。

視頻

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工業 相關視頻

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