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基督教嶺東大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華基督教嶺東大會要從基督教長老會自咸豐六年(1856)傳入汕頭埠,初稱英蘭長老會汕頭宣道區說起,至光緒七年(1881)5月12日舉行第一次長老大會始設教區。光緒十一年(1885)3月16日五經富區會成立,屬汕頭教區。光緒二十七年(1901)成立潮惠長老大會,轄汕頭區會和五經富區會。教會初期純為英教士會專治性質,第一次長老大會時潮人代表有陳樹銓等13人。其時共有教堂23所,分布於汕頭、潮陽、澄海、海陽、饒平和大埔等縣,受洗人數800多人。自此以後,雖每年開兩次堂會,商討會務,堂會代表逐年增加,但重要問題的決定權仍在西教士手中。至民國10年(1921)共有禮拜堂84所,教友7000餘人,教牧80餘人,英教士先後共50人在汕。
民國11年(1922),我國一些由英國或美國長老差會的傳教士所建立的教會,在誠靜怡牧師的倡儀下,同意組織一個中國長老聯合會。至民國16年(1927),全國長老宗及有關各派聯合在上海成立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汕頭也取消長老宗名稱,提倡聯合多種派別,改稱中華基督教嶺東大會。下設區會,汕頭區會轄88個堂會,五經富區會轄57個堂會。1949年10月前,嶺東大會共有會友1萬人左右,至1955年汕頭轄區內的嶺東大會共有會友12957人。
嶺東大會每年舉行大議會一次,會長由牧師輪流擔任,每屆一年。抗日勝利後改為理監事制。
汕頭區會每年開春、秋議會各一次,主席由牧師輪流擔任,事務性工作由辦事處處理。抗戰勝利後區會設傳道、教育、財產、慈善、婦女五部,並將88個堂會依地域分為18個聯堂,各聘一位牧師,負責率領聯堂內教師及長老、執事管理各堂。當時汕頭區會除轄本市各縣的信徒外,兼轄現屬汕尾市的陸豐、海豐20多個堂會,稱為海陸教區。
五經富區會同樣每年召開議會,由牧師輪流任主席,其辦事處設在五經富。轄現屬揭西範圍和現屬梅州市的豐順、大埔、興寧、梅縣等地、江西省的安遠、尋鄔、筠門嶺、福建省的泉定、上杭等各處講客家話的堂會。
長老會
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是基督新教三大流派之一,又稱長老宗、歸正宗、加爾文派等,產生於十六世紀的瑞士宗教改革運動[1],後流行於法國、荷蘭、蘇格蘭及北美。長老派採取1647年創作的《韋斯敏斯德信仰宣言》作為該會牧師受訓的標準教條。
長老會以加爾文的宗教思想為依據,亦稱加爾文宗,「歸正」為經過改革復歸正確之意。在英語國家裡,該宗因其教政特點又稱長老宗。歸正宗產生於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與安立甘宗和路德宗[2]並稱新教三大主流派別。教會體制上,歸正宗極重視教規,並由長老監督執行。在長老會裡,地方會選出長老,組成由牧師主持的會堂進行管理。在地區一級,由牧師和代表各會堂的長老組成區會進行管理。
參考文獻
- ↑ 各大宗教的信徒人數 基督教24億 伊斯蘭教18億 無神論12億,搜狐,2019-03-31
- ↑ 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倡導者 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創始人馬丁·路德簡介,趣歷史,2018-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