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人的人格

作者簡介

胡適,著名學者、詩人,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安徽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著聞於世。

幼年在家鄉私塾讀書。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學影響。曾求學於美國,師從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1917年夏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宣傳個性解放、思想自由,與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同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他陸續發表一些文章,從創作理論的角度闡述新舊文學的區別,提倡新文學創作,翻譯法國A.都德、G.de莫泊桑、挪威H.J.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從事白話文學的創作。他於1917年發表的白話詩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批新詩。胡適信奉實用主義哲學。「五四運動」後,同李大釗、陳獨秀等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分道揚鑣,由「問題與主義之爭」開其端,倡導改良,從此改變了他原想20年不談政治的態度。他於1920年代辦《努力周報》,1930年代辦《獨立評論》,1940年代辦「獨立時論社」,都屬政治性刊物。1938~1942年出任國民政府駐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去美國。1958年返台灣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適一生的學術活動主要在史學、文學和哲學幾個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白話文學史》(上)和《胡適文存》(四集)等。他在學術上影響最大的是提倡「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治學方法。晚年潛心於《水經注》的考證,但未及寫出定稿。

書評

2018即將結束,倒計時的八九個小時裡,我在蘇州平山塘街一間茶室里,決定堅持着把書評寫完,即便遊記又爛尾。

年初確實也立了幾個flag,定量指標大概是一個都沒完成,定性指標基本實現。所以,2019的小目標還要定量嗎?我想定總要定的,完不成也就算了,畢竟如果目標總能完成,目標設置的科學性合理性便值得質疑。

最後言歸正傳,閱讀後感~

中國人的人格 胡適先生這本文集其實是先開始看的,從九月初陸續看到11月初放下,然後挑了壓力研究這本心理學小書直到12月快結束看完,才又重新撿起,短短几日內迅速了結。 其實《中國人的人格》這個書名並不恰當,書中文章儘管主題並不統一,但主旨都在為促民智增民識而孜孜不倦地做思想工作,重在分析說理,態度溫和而開明。譬如一位耐心的師長在給你做詳盡的解釋,如何是不好的,為什麼這樣是不好的,我們應當怎樣去看待問題,研究問題,評判問題,我們應該怎樣才能保持自由而公立的眼光與視角,不輕易為他人所迷惑。 站在今天回看這些文字,我們只覺這是一位目光深邃的智慧長者,誠懇真摯地盼着你好,盼着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好。即便有些觀點你未必盡能同意,然而那絕不代表你比這位先生懂得更多,僅僅只是因為你是站在近百年後的時光里去回看。若隔着這些許的歲月,你仍能理解胡適先生當初為什作如是想,才不枉讀了這一遭書罷。

挑戰:壓力如何塑造我們 有趣的是,這本書恰好印證了胡適在上本書里提到的治學精神。本書起源於尼采的一句話,「所有打不死我的,必將使我強大」。 這或許是人人從自己的生活經驗里都得之可認同的,然而,作者作為一位科學研究者,他孜孜研究不斷追問的是為什麼以及如何。 為什麼有些人在壓力之下能夠被激發出更強的力量,而有些人就瀕臨崩潰,壓力對於我們而言,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一帆風的完美人生真的就是完美的麼,以及人體中究竟哪些生理器官或部位是對應並能影響我們的面對壓力時的自然反應的……這種種問題都在書中層層遞進地進行了剖析。 所以,如果你有興趣了解大腦及心理在應對壓力時的運行機制,可以閱讀此書。即便從增進對抗壓力的信心角度來看,也是能夠有所助益的。 然而我還是要說,同類書籍似乎寫作套路也是相似的,篇章結構以及邏輯思路都有改善空間。

好,就這樣再見吧,2018。 不過是平凡的一年,明年 依然是平凡的一年,挺好 真的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