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學會秸稈資源綜合利用分會
會議內容
分會會長昝林森教授出席會議並講話,開幕式由分會副會長、中國農科院楊正禮研究員主持,分會常務理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副院長呼天明宣讀了中國農學會的賀信,分會副會長、大連雪龍集團董事長兼大連稻草協會[1]會長邢雪森先生致歡迎辭。
分會常務理事擴大會議由分會副會長、中國農大孟慶翔教授主持,昝林森會長首先作分會工作報告,並通報了分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的籌備情況。姚軍虎教授、邱凌教授、陳清研究員、來航線副教授、杜雙田副教授等就各自負責的專業委員會工作進行了匯報。另外,會議還增補了分會理事和常務理事。
交流和探討
會議期間,還舉辦了「中國秸稈產業發展高端論壇」。論壇由分會副會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邱凌教授主持,昝林森會長作了題為「我國農作物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現狀與對策」的報告,楊正禮研究員、孟慶翔教授、呼天明教授、陳清研究員及邢雪森董事長也分別作了專題報告,與會專家和代表從秸稈還田、飼料化利用、農牧結合、加工裝備研發、高檔牛肉生產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探討。
相關資訊
運城籍老鄉楊正禮建言│以「技術+管理」實現「綠色興農」
前不久,我市召開了深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要求狠抓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和城鄉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實現「藍天常駐」「綠水長流」和「黃土復淨」……
什麼是農業面源污染?它是在降水或灌溉水的驅動下,農業種植、養殖及農村生活中的營養鹽、農藥、廢棄物等,通過徑流、排水或滲漏,進入水體而形成水體污染的過程。農業面源污染已經成為我國水體污染的主要來源,其特點是分布廣、潛伏期長、危害大、防治難,必須引起足夠重視。
日前,在山西智創城NO.10揭牌儀式上,記者有幸採訪了綠穀子果蔬產業研究院發起人楊正禮,一位在我國農業科研領域深耕40年的運城老鄉,聆聽了他對家鄉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和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中肯建議。
根植鄉土,成立產業研究院
楊正禮,祖籍運城市萬榮縣,1982年、1986年、1999年分別獲得山西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現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院傑出人才、農科英才、教學名師。
楊正禮兼任中國農學會理事、中國農學會秸稈資源綜合利用分會副理事長、中國生態學會農業生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環境學會生態農業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地理標誌產品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綠色食品中心專家、科學技術部「十四五」農林資環領域技術專家、農業農村部「十四五」綠色發展科研計劃主筆專家、多個國際項目資評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老科協理事等。在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種養循環、果園生態系統重建等領域,他都極負盛名和威望。
近些年來,楊正禮自認為對家鄉發展出力獻策很少而深感歉疚。去年11月,他及他的團隊放棄了在他鄉創辦研究院的豐厚條件,發起並在家鄉注資成立了運城綠穀子果蔬產業研究院,開始了在我市開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探索創新的新征程。
該研究院系我市首家致力於面向農業主戰場、打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的新型研發機構,它由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山西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中醫農業產業聯盟、北京博士智庫、運城學院等10餘個高校院所及智庫的40餘位專家組成,是一個擁有包括數名院士在內的多學科團隊。
「研究院將努力成為鄉村振興和農民共同富裕的好幫手。以打造運城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高地和科技幫扶巡洋艦為目標,本着『根植鄉土,開拓創新;傾心服務,合作共贏』的理念,堅持將國家級專家團隊與本土專家相結合,將短期『卡脖子』技術突破與長期重大技術需求研究相結合,將科技創新、示範推廣及人才聚集相結合,為運城農業高質量發展與鄉村振興謀大事、干實事、作貢獻!」楊正禮說。
在開展實地調研、行業交流與對接的基礎上,研究院將創建高層專家智庫與人才高地,突破產業振興瓶頸和機制障礙,形成批量技術與產品支撐體系,推進我市現代農業強市建設。
關注生態,農業科研成績斐然
數十年來,楊正禮在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生態農業、土壤健康調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領域,久負盛名。
2005年前後,他率先提出了我國糧食安全中的「藏糧于田」戰略、農田生態保育理念等,為我國糧食安全戰略提供了依據。相關觀點被收錄於《求是》雜誌,並受邀得到中國環境報的專訪。
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領域,楊正禮曾主持國家第一個面源污染防治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典型農田污染防治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任項目首席專家;他兼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河流主體組專家,主持了「黃河上游灌區農田退水污染控制與濕地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松幹流域糧食主產區農田面源污染全過程控制技術集成與綜合示範」「海河下游多水源灌排交互條件下農業排水污染控制技術集成與流域示範」等3個課題;同時,他還主持農業環境治理領域的國家重點專項、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等近20項;另外,他主持或參加了國家發改委「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編制兼農業組組長,國家「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跟蹤諮詢專家,「全國農業污染防治規劃」主筆專家,主持地方生態農業、農業科技園區發展規劃等20餘項。
通過近20年的努力,他的團隊建立了「源頭減量—過程阻控—末端修復」的農業面源污染全過程控制技術體系,有效支撐了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提出的「基於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關鍵技術」,入選中國農業科學院2019年十大科技進展,中國科協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生態環境部2020年度十大科技進展。該技術在寧蒙灌區、松花江松幹流域、秦台河流域示範450餘萬畝。
作為農業農村部、科學技術部、生態環境部等部委的諮詢專家,如今已年逾六旬的楊正禮,仍活躍在我國農業農村綠色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
16字方針,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談及今後運城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問題,楊正禮的建議中肯而深刻。
楊正禮認為,運城農業基礎和發展水平較高,但在整體區域、村、農戶和涉農企業等不同層面,還存在諸多技術堵點、產業瓶頸和機制障礙,綜合分析,靠譜的整體發展方案缺失、實戰人才缺失、科技幫扶缺失的「三缺失」問題已成為我市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障礙與痛點。
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上,楊正禮提出了16字方針,即「清潔生產、產業升級、科技驅動、機制創新」。
「清潔生產是基礎,要實施基於源頭控制、過程高效和末端循環利用的全程化控制方略。產業升級是核心,面源污染只有在產業升級當中才能根本性解決。科技驅動是關鍵,相關瓶頸與堵點沒有突破,整體解決方案沒有形成,清潔生產與產業升級體系就不可能建立起來。機制創新是保障,通過研產農政企互動聚力,形成不同形式的利益共同體。」楊正禮詳細解釋了這16個字的內涵。
同時,楊正禮指出了在解決面源污染問題當中要處理好的幾個關鍵問題。「一是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要依託高質量發展和產業升級來推進,而不能把面源污染防治孤立起來。二是污染防治實施方案要立足產業升級、區域差異性和科學依據三個基本點,不能拍腦子定指標,機械地實施『一控、兩減、三基本』。三是要把技術與管理充分結合起來進行面源污染防治,技術要實用、精簡、工程化,政策與管理要匹配化、規範化、問責化。」楊正禮解釋道。
在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出路上,楊正禮也給出了中肯的建議。
「要儘快實現人的高質量化,這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障。運城農民不乏文化底蘊和綜合能力,但就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而言,在理念等方面還需要着力提升。
「一方面要激勵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批量技術、管理與創業人才,另一方面要提升管理服務理念,改善區域行政服務效率。
「要積極探索與實施科技創新、機制創新相結合的『雙創』戰略。在科技創新方面,要圍繞運城麵粉、運城蘋果、運城蔬菜等區域公用品牌,以品質升級與標準化為核心,突破瓶頸,打通堵點,形成一批新業態,推進全產業鏈升級;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問題,在產業升級的同時,要重點做好面源污染防控、鹽鹼地治理、高效節水農業、園地生態系統重建等超前預案。
「在機制創新方面,要以國家政策導向為引領,以利益捆綁為核心,把農民有效地組織起來,積極探索和建立村企、院企、院社(村、鄉)等多種研產農政企互動聚力的合作共贏新模式,逐步實現基於高質量發展的共同富裕。」楊正禮如是分析道。
參考文獻
- ↑ 加入協會不可不知的好處,搜狐,2018-07-22
- ↑ 博士生導師有了明確選聘標準,搜狐,2020-10-07